专栏名称: 叶檀财经
聪明人,在一起说人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尔街见闻  ·  2025第一家造车公司破产 ·  15 小时前  
经济参考报  ·  破90亿元!1.7亿人次!再创新高! ·  昨天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  2 天前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刚刚,超越北美,暂列全球第一! ·  4 天前  
e公司官微  ·  利好不断!A50,突然大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叶檀财经

一线城市,最该消费的两座城市安静了

叶檀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2-30 16:1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北京和上海消费下滑的现象,分析了其原因,包括企业利润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差异、服务业价格的下跌以及消费信心的下降。同时,文章还提到了提振消费的一种可能途径,即吸引外国人的消费力到中国。最后,文章澄清了与股市相关的课程和直播均与叶檀财经无关,并列举了叶檀财经的官方账号。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北京上海消费下滑的现象

文章描述了北京和上海消费下滑的现象,指出两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国水平,尤其是线上消费虽然有所增长,但整体消费仍然疲软。

关键观点2: 消费下滑的原因分析

文章分析了消费下滑的原因,包括企业利润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的差异、服务业价格的下跌、消费信心的下降等。

关键观点3: 提振消费的一种可能途径

文章提出了提振消费的一种可能途径,即通过吸引外国人的消费力来刺激消费。以上海为例,介绍了上海吸引入境旅游游客的做法,并指出中国可以借鉴日本旅游立国的经验。

关键观点4: 关于叶檀财经的声明

文章最后澄清了与股市相关的课程和直播均与叶檀财经无关,并列举了叶檀财经的官方账号,提醒用户注意识别。


正文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桢楠

楼市企稳,股市稳健,消费还是不行?

(图源:pixabay)

全方位扩大内需的时代,曾经最具活力的消费之都北京、上海一举一动格外引人关注。12月22日财新报道,回暖了仅一个月的京沪消费,11月再度失速。

当月,京沪社零同比都由增转降,增速分别下降14.8个、24.4个百分点,来到-14.1%、-13.5%,两市前11个月社零累计降幅分别扩大至2.8%、3.1%,大幅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北京上海消费静悄悄

电商不背这口锅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探讨一线城市的消费失速问题。2024年618之后,我们曾详细分析过一线城市消费失速的原因。

618之后,各机构在分析一线城市消费失速的原因时,主要提到一点:购物节拉长,促销提前,导致消费者购买力前置。

双十一之后消费数据疲软,一些媒体解释原因如出一辙。比如,财新在报道里写道:2024年“双十一”网购提前释放需求,是因为电商平台“双十一”大促活动的启动时间较往年提前。一方面,兴趣电商抖音和快手早于传统电商开始年底大促,抖音于10月8日启动、较2023年提前12天,快手则是10月10日启动、较去年提前8天。另一方面,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的大促活动均提前至10月14日启动,较去年提前10天左右,拼多多“双十一”活动也于10月14日上线,去年为10月20日。

把消费失速甩到电商身上很省事,但并不说明问题。我们曾经分析,如果把北上广深消费下滑单纯视作618大促提前,那5月份北上广深的网销额应该异常,不仅和自己比异常,和全国比也异常。

(图源:pixabay)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北京统计局的数字,一季度北京的网上零售额1254.2亿元,前四个月为1624.4亿元,前五个月为2064.4亿元,上半年为2622.7亿元。逐月计算,4月份的网销额为370亿,5月份为440亿,6月份为560亿,并没有发现5月份有异常,6月份也没有下滑。

另外,比较北京和全国数据,5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为11.5%,北京只有5.4%,远低于全国增速。

双十一这次,京沪消费失速同样不存在网购大幅下滑。我们根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整理出了北京10月和11月的网购金额,10月网购金额632亿,11月600亿,下滑幅度仅为个位数。

(图源:pixabay)

有意思的是,11月北京市社会消费网购占比创历史新高,高于10月份占比。具体情况如下:

前11个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5304.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2%,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10月份,网上消费占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40.6%,11月的网购占比高于10月,能说是电商购物节的提前,消费力错峰导致的吗?似乎线下消费力量不济才是正解。

如果非要说是购物节因素,更理想的解释是,北京和上海的消费力已经凝固了,有限的消费力,必须得在促销的时候释放。

不促销,不消费,不低价,不消费。

(图源:pixabay)

当不低价就不消费成了常态,还是购物节的问题吗?电商只是顺应当下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顺水推舟而已,这是结果,而非原因。

除了购物节因素,另一个被广泛提及的是基数效应。据北京统计局的解读,1—11月,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5.9亿元,同比下降2.8%,受“双十一”网购促销提前释放部分消费需求,叠加高基数等因素影响,降幅较1—10月扩大1.5个百分点。

零售额增速变化确实能够很明显观察到2023年年末消费在“翘尾巴”。

上海的情况和北京类似。根据上海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11月,上海消费增速确实在相对高位,增速为12.9%。

但,这两个的基数效应是怎么来的呢?是2022年的低基数造成的。2022年前11月,上海的消费增速为-9.1%;2022年前11个月,北京的消费增速为-6.3%。

一年基数低,一年基数高,这么比除了有点统计学上的意义,实际意义不大。如果真要比较,2024年和2021年对比较合适,以三年维度,削峰填谷,抹平基数。

我们查阅了,上海和北京2021年前11个月的消费情况。据上海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前11个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473亿元,三年后的2024年前11个月,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369亿,几乎没有增长,当然也没有掉下来多少,消费时间停在了2021年

(图源:pixabay)

北京情况类似。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前11个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万亿,三年后的前11个月,消费总额为1.28万亿,变化同样非常小。

北京上海的消费停留在2021年,全国的情况却从2021年前11个月的3.99万亿,增长到2024年前11个月的4.38万亿,增长了接近10%。

北京和上海的时间都去哪了?

利润上升、楼市上升消费下降

让人无法理解

北京和上海的消费情况很多地方超越常识,或许,过往的经验已经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首先是财富效应的体现,异常不明显

(图源:pixabay)

我们曾经分析,618之后北京和上海的消费下滑,主因是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低迷,但双十一这个轮次的消费,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

和618时期最大的不同在于,924以来刺激不断,股市和楼市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股市回到了3300左右的水平,北京和上海两地楼市,无论价格还是成交量,尤其在高端住宅方面,有明显的企稳信号。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1月,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上涨,具体而言,一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其中,上海和深圳分别上涨0.6%和0.3%,北京和广州分别下降0.5%和0.3%。

一线城市二手房方面,整体价格环比上涨0.4%,和10月份持平,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上涨0.9%、0.4%和0.5%,广州下降0.4%。

华创证券的数据显示,其跟踪的67个城市里,12月前13天地产成交同比增长12.7%。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同比增长+34.3%、+3.4%、+104.9%、+289.5%。信达证券的统计印证,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二手房,出现明显拐点。

政策节奏打破了过去金九银十的季节性,2024年一线城市在11月、12月迎来了金银之月。可财政变化最明显的11月,不仅没能刺激北上两地的消费,消费反而更加拉胯,原因何在?

也许是人们对楼市和股市的未来信心仍然不足,不足以支撑消费,又或者是相关资产价格只是企稳还不够,必须得上涨才行。

另一个让人费解的事情,是北京企业利润如此之好,也拉不动当地消费

从逻辑上来说,企业利润好,员工收入佳,待遇好,消费上升水到渠成,但北京渠成水未涌。据北京统计局的数字,前10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808.9亿元,同比增长7.0%;实现利润总额1562.4亿元,同比增长17.7%。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12.8亿元,同比增长1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49.7亿元,同比增长20.7%。分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59.6亿元,同比增长23.0%。

北京规模以上企业的盈利状况让人惊喜,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竟然这么好?论是外资还是内资,都是两位数增长。按理说,员工的收入情况应该不错。

实际上,并非如此。

(图源:pixabay)

根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1581元,同比增长5.8%。5.8%的收入增速和全国5.2%的收入增速,差距没有那么远,不像规模企业利润增速差距那么明显。

为何企业利润增速快,居民收入增速慢?一方面,还是基数效应。2023年,因为特殊原因,北京规模企业利润增速跌幅较大,下滑了12.9%;另一方面,尽管整体利润增速不错,但多数行业的利润还是下滑的。

据北京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前10个月,37个工业行业里只有17个利润正增长,一半以上的企业利润没有增长。

(图源:pixabay)

像汽车行业这些比较卷的行业,甚至是大幅下跌的。据北京统计局的数字,北京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91.2亿元,同比下降26.2%;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58.5亿元,同比下降13.9%;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49.5亿元,同比下降6.5%。

上海的情况逻辑更“顺畅”,企业利润下滑,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不温不火。据上海统计局的统计,2024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收入下滑3.2%,利润下滑4.6%。

前三季度,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41元,同比增长4.2%,增速比全国慢1个百分点。

利润下滑的程度,国企最大,外资次之,这两块刚好是过往上海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

这个行业数据下行
对一线城市消费影响极大

过去我们总说制造业有多卷,鲜有直观的数据告诉大家服务业有多卷。

最近,东吴证券在一篇研报里,揭示了中国服务业此前从没发生过的情况。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服务业的价格出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下跌,下跌幅度为0.1%。

恰好,发达城市服务业占比高,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所有城市里服务业占比最高的两座城市,北京的占比在85%左右,上海也超过75%。

服务业价格破天荒的走低,影响最大的正是北京和上海两地。这一点,此前几乎没有在任何公开文章里见到具体分析。

吃苦耐劳是中国人的美德,但这种美德,在经济增速放缓,长期通缩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剧价格的持续下跌,让所有人都陷入努力得不到回报的怪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华尔街见闻  ·  2025第一家造车公司破产
15 小时前
经济参考报  ·  破90亿元!1.7亿人次!再创新高!
昨天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2 天前
福州日报  ·  定了!今年首次上调!
2 天前
第一财经  ·  刚刚,超越北美,暂列全球第一!
4 天前
e公司官微  ·  利好不断!A50,突然大涨!
5 天前
婚姻家庭那些事儿  ·  家庭和睦,再穷都能发家、一帆风顺
7 年前
曲玮玮  ·  没办法,谁叫我喜欢你呢。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