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年来国内投资行情遇冷,IPO紧缩、一级市场退出路径不明、投融资交易金额环比减少,但资本对机器人产业的关注度依旧高昂,
其中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尤其狂热,其他领域偏冷,整个机器人产业投资行情堪称冰火两重天
。
“江山代有才人出”,机器人产业投资风口时刻在转变,从核心零部件到本体、系统集成,再到当前最火热的大模型具身智能应用。
据高工机器人不完全统计,11月有23家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宣布完成融资,涉及减速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手术机器人、AI机器视觉、具身智能等企业,融资额度保守合计超过18.5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大一笔来自人形机器人企业银河通用的5亿元天使+轮融资。
2024年11月机器人产业链融资事件表
相比前3季度,今年11月融资事件和大额融资笔数有所增长,9家企业获得亿元级投资,除了
摇橹船科技、个元科技
为AI机器视觉厂商,
三凯机电
为减速器厂商,其他6家企业均为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厂商。
从主营业务来看,11月人形机器人本体和具身智能相关领域占了半壁江山,有10家之多,其次是
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5起)、手术机器人(4起)、机器视觉(2起)、家用服务机器人(2起)
。
值得一提的是几家工业机器人厂商的新动作,
埃斯顿酷卓
脱胎于工业机器人巨头埃斯顿,人形、协作、复合机器人均有布局,其协作机器人已用于焊接、码垛、上下料等场景;
微埃智能
专注于纺织领域,核心自研产品自络投纱机器人解决纺织企业用工贵、用工荒的问题,融资后将自建小型工厂并筹备出海。
相比其他正处早期融资的企业,
木蚁机器人
已迈入C轮融资,将持续专注AGV/AMR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进一步推动在智能物流和自动化领域的应用;
飒智智能
则是加大复合机器人研发投入,加强海外市场扩展,通过自主研发一体化控制器以及底层软件算法,让移动复合机器人完成装配分拣、柔性上下料、搬运接驳等作业。
相比前三季度11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获投,11月核心零部件赛道仅有
三凯机电
一家,三凯机电是国内较早研发精密行星减速机的厂商之一,其驱动、电机、减速机⼀体化集成装置已量产,正紧锣密鼓地研发人形机器人适用的减速器。
当前获投企业大多处于早期融资阶段,集中在天使轮、Pre-A轮和A轮之间,这与新融资企业从事的新兴赛道有关,其中专攻具身智能的
灵初智能
和
鹿明机器人
成立时间甚至不足3个月。
从融资来源看,当前主要投资方有3类,一是如高瓴、红杉、经纬等风投私募机构;第二类是国有资本,如国家专项产业基金、地方国资、国有企业等;第三类来自如联想、BAT、小米、美团、美的、格力等科技产业巨头旗下基金。获投企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川渝地区。
纵观2024年的投资情况,具身智能企业倍受资本青睐,今年
自变量机器人
完成了从天使轮到PreA+4轮融资,
星海图、千寻智能、源络科技、穹彻智能
今年完成3次融资
,
宇树科技、戴盟机器人、银河通用、月泉仿生、星动纪元、松延动力、钛虎机器人、磅策医疗、逐际动力、工源三仟、加速进化、青心意创
等企业也获得2轮投资。
这些融资普遍用在增大技术研发、产能扩容、市场推广、人才引进等事项,还有一部分企业在出海上加大投入。
比去年近3倍增长,人形赛道迎来投融资热潮
人形机器人领域在国内“资本寒冬”中逆势而上,成为耀眼明星,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统计,今年1-10月我国人形机器人相关领域有55起融资,赛道热度明显提升,融资数量及金额比2022~2023两年总和的两倍还多,超亿元的大笔融资事件就有11起。
就11月获投企业来看,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者阵容豪华,有的来自顶尖学院背景,如
戴盟机器人
联合创始人王煜博士另一个身份是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
银河通用机器人
创始人王鹤博士是北大博导,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Leonidas J.Guibas教授;
月泉仿生
由吉林大学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任露泉院士团队创立。
有的是“行业老炮”再创业,如
灵初智能
创始人王启斌博士在手机、智能音箱、机器人领域有近20年成功操盘经验;
鹿明机器人
创始人喻超曾在2021年就负责追觅科技人形机器人项目;机器视觉公司
摇橹船科技
创始人郑道勤曾就职于“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
自变量机器人、星海图、千寻智能、枢途科技、灵初智能
等公司从多模态具身大模型、机器学习、AI算法等技术主攻,在提升大脑智能上各自建立了核心优势和技术壁垒。
热钱涌入人形赛道,通过“烧钱”实现产业加速,但多位具身智能行业专家表示,
目前人形机器人处在技术预研阶段,能真正落地产品的企业屈指可数,商业化还有较远距离,当下资本的热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AI大模型技术的突破应用和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标杆效应。
另一方面,在百舸争流的新阶段,如何在技术未成熟时保持投资者的热情,也是具身智能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手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提升
11月份有4家手术机器人企业接连宣布获得融资,为手术机器人行业提振信心。
手术机器人市场一直
被
国际医疗器械巨头占领,近年随着大型医疗设备
配置
许可的放宽,
行业
头部持续市场教育,大批国产品牌
崛起
并商业化落地,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高工机器人观察到,今年以来手术机器人领域有17起投融资事件,与2023全年(19起)基本持平,多个细分市场机器人厂商涌现,其中植发领域的磅策医疗在今年接连完成两轮千万元级融资。
随着AI大模型、机器视觉、机器学习、机器人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具身智能在从概念走向应用,除了让人形机器人迈入自主学习、自主决策的下个阶段外,具身智能也是工业机器人的“新战场”。
头部企业正加强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感知、自我学习、行为决策等技术能力,以应对更加多样化和复杂的工业任务和特种需求,上游核心零部件、传感器、一体化模组、控制系统软硬件研发企业也有巨大的发展机会。
过去,机器人产业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不断投入,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明显提高。
GGII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三种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分别达到了55.71%、34.50%、51.37%,一年之内分别提升了14.12%、3.16%、15.38%。
今年
智同科技、爱磁科技、纽氏达特、巨蟹智能、三凯机电、瀚晟传动、越格智能
等7家减速器企业,
杭宇伺服、因时机器人、清川智能
3家伺服相关企业都获得了融资,从资金流动情况来看,国产零部件行业正显示出“强者更强”的格局。
在传感器领域,今年
坤维科技、帕西尼、无锡弓望、凯微电子、千觉机器人、戴盟机器人
6家传感器相关企业获得融资,尽管传感器技术已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中取得重大进展,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技术瓶颈、成本控制、精度与可靠性、标准化和兼容性等问题。
2024年渐入尾声,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热情仍在攀升,一面是具身概念和人形企业,国家队、高校学院派、创业老兵蜂拥入场布局,一面是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商业服务机器人在内卷中不断攻克更多的场景应用,资金向有核心造血能力的头部企业、有具身智能融合潜力的供应链企业流入,形成马太效应。
机器人市场的海平面不止百舸争流,水下亦是暗潮涌动,有的躺在风口,有的星夜赶路,能否守住企业的核心能力,平衡好技术投入和现金流,持续锤炼商业化能力,从起跑线到决赛圈,笑到最后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