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可点击标题下方的“郎club”关注我们。
匠人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在中国古代,甚至可以说“匠人”其实是下等手艺人的代称,说一个手艺人有匠气,是一个不算褒扬的词汇,甚至是把他的创造力贬低到地平线以下了。然而,今天的中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言必提匠人,可笑的是在我们老祖宗那里被贬低的一个词汇,却成了互联网、智能硬件、广告人、自媒体、餐饮、金融、电商……等各界人士喜大普奔、荣耀加身的热词。可是,中国缺马桶盖、缺圆珠笔芯、缺电饭锅、缺指甲刀……什么优质商品都缺,就是不缺一个自诩的“匠人”。
铺天盖地的匠人精神充斥着整个2016年的中国,就连出版业也呼呼啦啦出了几十本冠以“匠人”名头的书,恕我直言,这才是对匠人精神最大的嘲讽。“匠人精神”“匠心”这些词在中国已经成为烂大街的口号,但真正的匠人会把这些挂嘴边吗?“致匠心”就像“致青春”“逃离北上广”“一说走旅”一样,都被后来一系列的营销给玩烂了。
什么人都说自己有一颗匠心,匠心就像一剂兴奋剂,成为后互联网时泛滥的精神现象,这似乎映证了一个连把活儿干好都是稀缺现象的病态社会。实际上,今天广泛追求的所谓匠人精神,似乎只是认认真真做事,可是,这难道不是原本就应该遵守的常识么?
▌匠人精神与商业社会
01 工业与现代文明:从身份到契约
在全球工业文明时代之前,匠人是作坊手艺人的一个总代称,因为社会分工协作的低效,必须要一个匠人完成造物全流程,所以他们必须在较少的社会协作前提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造物过程。这在前工业时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陌生协作机制让小规模作坊匠人走向了没落,欧美的大规模制造企业内,这种孤独造物的执着生态逐渐消弭,所以匠人精神则逐渐走向了欧美工业社会最主流的职业和契约精神,从身份到契约,正意味着现代社会的诞生。
02 中国工业化与匠人阶层的断层
中国社会在经历一个缓慢且漫长的从身份向契约转变现代化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至今仍然非常不充分。与此同时,中国大规模工业化进程,让大部分手工艺人都走进了车间,变成了打零工的城市流民,然而第一轮工业化进程又是极其粗放且低效的,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手工艺人阶层逐渐走向了消失,工匠阶层的断层导致工匠精神在粗放的工厂车间里并没有转化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和工业精神。也就是说哪怕是靠谱的工艺品工匠都是稀缺且罕见的,就更不用说艺术品创作者了。
真的是这届人民不行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绝大多数人,在被作为人的时候都有努力做好事的追求,然而这几十年的中国社会并不能充分地把人当成人,人只是被当成了劳动力,甚至只是简单的工具。只提供简单、仓促的培训,实际上并没有提供一个让工匠精神在工业背景下得以发挥和提高的环境。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中国社会至今距离真正的现代社会还有一段不可回避的路要走。
03 互联网连接红利殆尽的必然
信息经济时代和移动互联网通过强大的连接能力,打造了新一代经济的基础设施,2015年年底,连接效应红利接近尾声,几乎所有基础设施平台都在呼唤,那些真正可以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工匠阶层,然而,光靠呼唤和推崇,就能立刻诞生符合这个移动互联基础设施之上的新一代匠人吗?
在以上的三个重要的背景下,就出现了中国社会广泛呼唤工匠精神的现象。在现代工业与商业文明之前,匠人精神是对产品交付信用的人格与身份背书,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以后,就转变成在新的协作体系之下对工作热情、执着、严谨、认真负责、追求极致等等为一体的,一种现代商业社会的基本职业与契约精神。说到底这种精神已经是成熟商业社会的基本职业素质,我们一味地标榜匠人精神的时候,似乎忘记了其实现代商业文明的底层逻辑就是这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如果,我们把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当成了可以标榜的所谓精神,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职业素质已经到了每况愈下的境地?
日本和德国制造业做得好,不是因为他们有所谓的工匠精神,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他们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不能完成一整套高标准的协作,根本无法满足商业社会的广泛协作的需求,低水平制造出来的产品就自然会被商业社会自动淘汰。想要在市场上立足,就一定要满足商业社会的需求,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要追求极致,因此追求极致成为商业社会的基本伦理。
商业思维讲的是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并且取得竞争优势,这是身为成熟出版人的最基本要求。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我们才有资格谈什么匠人精神,而我们如今连这个基本的职业要求都没有做到,还奢谈什么匠人精神?做好你的手艺,是一个文字匠人存在的基本要求,否则市场一定会公平地淘汰掉你;我们可以不断追求卓越,却不能标榜自己履行了基本义务。
其实,在这种泥沙俱下中,我们不妨先来反思一下,新时代里,匠人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匠人精神的本质
在很多行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国绝大部分从业者都有荼毒颇深的精英意识幻觉,尤其是出版业,大多数从业者都患有严重的精英意识幻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往往有一种莫名的分别心和奇怪的傲娇感,他们认为做思想传播甚至比做教育还要更有价值和地位,言必提匠心,言必提文艺,言必提情怀。
但是实际上,相对于一个合格的从业者而言,我们的很多出版人不是强调“匠人精神”太少,而是曲解了匠人精神太多,一味地把教化他人,取悦自己当成了所谓的匠人精神,而文化担当、文化责任只是一个所谓的“匠人精神”借口罢了。出版业离真正的出版工业与商业文明相去甚远,就更不必说基于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基础之上的全新出版业态。我们对商业社会的认知不仅是“鸵鸟策略”般漠视,而且更有“刺猬策略”般排斥,出版业,是我至今见过的最自以为是的行业。
全球最好的奢侈品都得益于当年拥有最好的匠人,以爱马仕、香奈儿、LV这些品牌为例,不仅包做得好,并且做到了适度的工业化,这才是工业时代的所谓匠人。
一个出版人的专业性无非有三点:第一就是价值的发现能力。出版人就像天使投资人一样,都要有敏锐的发现价值、鉴别价值的能力。我们要有从海量信息之中识别出代表用户需求的稀缺价值,例如,我们曾经操作过的选题《21世纪资本论》、《从0到1》、《科学跑出来》等等,都是我们作为出版人筛选信息识别价值的专业能力。
第二点是知识产权价值的增值能力。比方说如果我们要出版一些跨媒介的出版物,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图书的出版,作为一个有专业性的出版人和策划人,需要综合电视媒介语言背后的信息,通过再次创作把它做到完整,再用出版物呈现出来,这个工作其实是极其艰难的。在信息快速流动的今天,一旦浪潮过去,产品就不可能大卖,也就是说要在纪录片播放之后尽快出版上市。
所以,既要抓紧时间,又要追求以用户立场和需求出发的精神,并且追求极致,才能把这个类型的出版工作做到足够专业。另外,以商业大佬写书为例,要通过把马云、周鸿祎、刘强东等大咖50多次演讲的逻辑穿在一起,呈现一个完整、饱满、有肌理感的价值。就像从沙滩上捡珍珠一样,捡了大大小小的珍珠,再一个一个打磨,然后再用一个完整的逻辑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最终再通过一个主题价值进行整体呈现,这个过程中通过创意与策划产生的稀缺性价值,就是作为出版人的匠心与专业性,也是知识产权价值得以增值的关键。
第三点是价值的表达能力。作为出版人,即使有好的选题,但没有正确的价值表达,用户也不明白你要表达什么,那么传播效率就会很低。一个产品,如果不能高效送达给用户,就不能把作者、思想和知识产权变成更高的价值。很多公司都是靠价值表达取胜的,例如小米就是靠营销和运营驱动达成第一波成长,而所谓的米粉和黑科技粉则让这种价值表达形成了一个风潮。价值表达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创业者弯道超车的重要技能。
以现代文明的鞋子和衣服举例,追求私人定制的精神在手工业时代,是不折不扣的工匠精神;然而工业时代,在一定的用户需求区域内,诞生了“均码”,因此最大化满足用户需求最大公约数的能力与把产品做好共同加持的精神,就是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然而在后工业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工匠精神?
当下社会,真正的匠人精神要在用户需求最大公约数和艺术家精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要追求极致,要在打磨产品上付出你的精力和时间。所谓的伪精英意识和伪艺术家幻觉都在满足自己创作的愿望,而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匠人精神,本质上并不直接对等于艺术家精神,因为即使是追求极致,也并不需要太多的从业者自我意识的表达,匠人精神的本质是为了解决绝大部分用户的难题而做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而美好的稀缺价值所做的努力。在产品设计与打造的过程中,他们用心去感受到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价值观和精神,以及因此触发的用户的感动,才称得上真正的匠人精神。
在后工业时代,我们还未能实现真正工业化私人定制之前,一个当代匠人仍然需要满足用户的最大公约数需求,在解决用户的难题和应用场景之中,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便捷且美好的精准服务,为用户提供稀缺而持久的价值,这才符合匠人精神的基础要求。
▌重新定义匠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时代的接连到来,实际上已经昭示着匠人知识的迭代速度已与农业与工业文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新经济与新世界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像匠人一样思考。新技术在不断驱动新的技艺,譬如说编程技艺,生命科技、人工智能、机器智能、大数据等全新技术背景下,必将诞生一大批基于新技术的新工匠,全新的技艺与协作要求也随着移动互联的全新组织方式在不断变革。而且最重要的是,每一代际的技术之间的隔阂都是前台新工匠不能轻松掌握的,所以新经济正在重新定义未来的工匠精神。
以用户为中心,超越用户预期是新匠人精神的精髓。以用户为中心,并不是用户至上或者把用户当成上帝这种简单的字面解释。匠人的精髓是对他人体验的尊重,用户的理解力就意味着你要在手艺的表达之先,感知到用户想要什么。真正的工匠在造物或者提供服务的时候,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产品的研发和送达都要以用户的需求和时间为中心,而不是让用户追着你的产品和服务跑。
其次,最重要的就是超预期,超预期是新时代匠人的必要思维方式,在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没有意外的超预期,获得用户青睐的可能性将越来越低,这就是全新匠人精神的灵魂。
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作品。一流的心性,并不是要傲娇地形成一个鄙视链,而是在用户面前保持谦卑心、同理心和利他心,这是新匠人精神与商业文明之中的天使之心,用这样的心态工作的工匠,一定会不断打造出熠熠生辉的作品。作为一个匠人,一个商业社会的人,在用户面前要永远保持谦卑,而不是把用户当成受众、当成被你推销的对象。
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说:“凡是对人热情的木匠,手上的活儿也不错;反之,对人不耐烦的木匠,手上的活儿也不怎样。” 这里的心性实际上意味着一种对待用户的“德”,“德”比“艺”重要,技术经过实践可以快速提高,品德和格局则很难快速提升,需要慢慢“磨出来”。
自我赋能,开放协作,匠人的本质是对自己天分的尊重,就是找到一个爱干的事,认真干好它。一个合格的匠人,甚至要有一点自负性的自尊心,这种自负不是对用户,也不是对同行的,而是对自己的。这份自负与自尊,令他们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这是一种因为自身本领高超而产生的自信,只有自信才能带来勇气,逼迫自己努力前进。
自尊是获得自我赋能的前提,自我赋能的人更加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创意力,进而能够通过高效自主学习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在一个组织内部,员工所在的公司层次越低,创新空间就越小,只需机械执行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创意精英。《重新定义公司》里面说到的创意精英就是那些可以充分自我赋能的人,他们不仅仅可以提升自己,并且可以通过开放的协作关系,带动整个团队的创意能力。
失去开放协作能力的匠人,在全新的时代将成为一个无效的匠人,全新的社会化分工,要求新一代匠人不仅必须和组织内的人产生协同、委托授权、验收等多方面的工作,还要完成组织边界之外对应的工作,若非如此,我们必将成为一行看似深奥但却无法连接的无用代码。
匠人精神,并非一成不变,新的技术无时无刻都在改变它,然而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用爱和尊重去做产品和服务,而这正是商业社会的美好之处。很多人以为匠人精神和商业社会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际上,从始至终,它们都互为表里且表里如一。
是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匠人,因为匠心——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是植根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冲动。新经济和新时代也在重新定义匠人精神,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匠人精神的精髓,也要用新的技艺要求锤炼自己,更要用实际行动告诉那些鼓吹伪匠人精神的人,什么才是真正的匠人精神。然后,用哲学家的大脑,诗人的心,工人的手把喜欢的事情做一百遍,然后去影响这个世界,我也想用这样的方式赢得作为一个出版人体面的一生。
来源:卢俊 正和岛(ID:zhenghedao )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描郎CLUB微信加为好友,及时了解最新点评,点击分享,让更多朋友关注。
广告合作、版权请联系微信号:jishi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