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30日,
生态环境部举行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
主题是: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发布会邀请了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黄小赠,介绍有关工作,
并和裴晓菲共同答记者问。
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手工监测达标率同比稳中有升。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噪声污染新治理模式,不断强化源头防控,推广低噪声产品设备;夯实声环境管理基础,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并联网;强化重点噪声源监管,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推动社会共治,开展宁静小区、噪声地图应用试点,持续开展“绿色护考”,对92趟列车设置“静音车厢”,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
二、
《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发布
为加快推进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已于近期正式发布。该标准是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应用、原则和量化方法等,主要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 14067国际标准,相较于国际上增加了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参考框架、数据地理边界信息建议等,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操作性,填补了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为指导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依据。
三、
生态环境部出台《关于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系统谋划、共保联治、管理效能、绿色创新等4方面提出19条重点措施。《政策措施》是生态环境领域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示范区在推进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举措。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示范区制度创新,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