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原指年轻人初入社会时的迷茫和焦虑,一场在阿尔卑斯山区举办的艺术峰会,则借此概念探讨艺术在当下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文丨宋佩芬
你是否察觉,21世纪已悄然走过了四分之一?对于这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我们过得如何?我们正面临着什么?每个人或许难免会叩问这些存在主义式的问题。
四月初,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韦尔比耶(Verbier),当积雪开始消融,迎接春天的到来之际,一群艺术家和思想家将齐聚于此,参加一年一度的艺术峰会,探讨“四分之一人生危机:濒临危机的世界中的艺术” (QUARTER LIFE CRISIS - Art in a World on the Brink) 的主题。
韦尔比耶艺术峰会由Anneliek Sijbrandij于2013年创立。她从伦敦搬到韦尔比耶后,构想在这个美丽的山村举办年度艺术活动,让思想领袖与艺术界关键人物进行对话,关注年度主题,并催生新的愿景和举措。在Beatrix Ruf等艺术界人士的支持下,这个想法逐渐发展成熟,并于2017年正式启动,由领先的博物馆馆长策划每届峰会的主题和内容。
今年艺术峰会的策展人田霏宇是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也是举足轻重的角色。自1999年初次来到中国,他在这片土地上也已深耕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学术研究到策展,他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参与是多层面且深入的。他所领导的UCCA不仅是一个艺术展示空间,更是一个连接中国与国际艺术界的桥梁。本次艺术峰会邀请了曹斐、王拓等中国艺术家,以及出生于香港的哲学家许煜,充分体现了田霏宇一贯的策展思路。
田霏宇在电话采访中解释说:“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原指年轻人初入社会时对人生方向的迷茫焦虑,比中年危机更早。他借此指代当下艺术界面临的困境,以及人们对人生和未来的思考。“艺术界和更广阔的世界一样,都面临着根本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从地缘政治到数位化、身份认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世界正在、即将或已经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今年主题抓住了时代情绪,因21世纪的第一个四分之一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世界正经历从单极走向多极的转变,地缘政治紧张、长期积累的怨恨和持续冲突爆发,社会正义运动崛起挑战既有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数字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科技也变成一种意识形态。这些变化交织,使人们对未来感到焦虑和不确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田霏宇认为中国算是“一个比较特殊和极端的例子”。他解释,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快速发展,变化巨大。他承认中国正在驾驭复杂的全球格局,并寻求确定自己的角色,同时为不断发展的世界秩序做出贡献。世界正处于深刻转型和不确定性的时期,各种力量都在发挥作用,而中国在这个不断发展的全球格局中是一个重要且充满活力的参与者,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他也为艺术峰会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发言人,让他们从自身立场出发,回顾过去二十五年,并展望未来。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共同探讨艺术在当今世界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应对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他向我介绍了部分发言人以及他们在峰会上可能探讨的内容。
其中,中国艺术家曹斐以其对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的敏锐观察而闻名。田霏宇提到,早在2007年,曹斐就创作了《人民城寨》,在第二人生中进行了一种尝试,这与后来兴起的“元宇宙”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邀请曹斐参与峰会,正是因为她能够从艺术家的角度,对数字时代的社会现象和未来趋势提供独特的见解。
在访谈中,当被问及她的作品与峰会主题的关联时,曹斐表示:“我的作品从峰会的主题‘危机’角度看,是否可以理解为——我的创作部分地见证了过去25年不同时代的危机呢?作为时代的病例切片的作品,比如中国制造时代的《谁的乌托邦》(2006),早期虚拟时代的《RMB City》(2007-2011),后奥运的经济危机时代的《霾》(2013)、《La Town》(2014),无人化制造业时代的《亚洲一号》(2018)等。”
谈及在全球文化观点日益多元化,特别是中国科技影响力增长的背景下,艺术如何促进对此议题的批判性理解时,曹斐认为批判不应该是简单的,首先要承认在人们还来不及反应时,这些突飞猛进的技术已经全面笼罩了生活,“我现在还没有资格批判,因为技术的迭代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间,因此,我需要更多的观察,也需要更多的体验和发问。当下塑造的AI技术,仍需要思考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速度是否要适当考察它该如何融入人类社会?它有否挑战到人类的利益和对生态的影响?所可能产生的技术伦理问题由谁来预测、发现和解决?技术治理是全社会的责任。”
身为一位活跃于国际论坛的中国艺术家,在全球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当被问及作品如何贡献于讨论中国在多极世界中的角色以及在全球议题上的话语权时,曹斐认为韦尔比耶艺术峰会所讨论的“1/4世纪”,几乎是她刚开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至今的时间。她反思在这25年来,全世界范围里的各种挑战与危机一直以不同形式呈现,它们是动态的,滚动的,有时“危机”也是“转机”,危机的出现是问题的叠加,提醒人们需要对过往进行检视。曹斐认为,她关注的议题有时的确会与人们整体遭遇或处境有关,有时与人们的过去或未来有关,有时与人们的不确定性有关,有时与人们的亲人有关,有时与人们的附近性有关。作为艺术家,需要发掘这些不同对象的存在,找出不同对象在不同时间、时代之间的启示,才能抵御这些外在的、当下的、暂时性的显化。
1984年出生于长春的艺术家王拓认为,面对当下的诸多困惑,需要从更复杂的历史维度去理解。他提出“泛萨满化”的概念,意在说明人可以成为一种媒介,承载不同的历史视角,从而探讨当下议题。例如,为了理解中国的现代性,需要重新审视五四运动,以新的角度看待其时间维度。在他看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中国最早的启蒙运动,虽然在时间上已经结束,但其现实影响可能尚未完成。他认为,我们对历史的重新判断,常常受到演进过程中的挫折、偏离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会被重新定义。
去年于威尼斯双年展中备受瞩目的沙特巴勒斯坦裔艺术家丹娜•阿瓦塔尼的作品深刻关注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以及对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的保护。她将在峰会上进一步探讨文化遗产、身份认同与地缘政治等议题。
此外,《纽约客》撰稿人卡尔•切克也将带来他对数字时代的观察。切克去年出版的《扁平时代》(Filterworld) 一书,探讨了演算法如何限缩人们的文化品味。田霏宇认为,当代文化的吸纳和消费深受平台演算法的影响,这与20世纪初的情形已截然不同,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邀请切克参与峰会,旨在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对文化和思想的深远影响。
香港哲学家许煜的参与则将为峰会注入更为深邃的哲学思考。许煜去年出版的《后欧洲》一书,从哲学的角度剖析了人类意识与地缘政治的走向。他的出席,无疑将引导与会者对世界秩序进行更为宏观的审视。
除了演讲嘉宾,田霏宇还将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工作坊带到瑞士村庄,让民众有机会参与,并通过这一活动,引发人们对语言、文化和交流等议题的思考。
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在现下,特别是在经历了疫情之后,更显现出其复杂性和重要性。诚然,有如此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在此次峰会上发声是件好事,然而,这是否足以提升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地位,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增强,为其在全球对话中赢得更大话语权。经济实力、科技发展和全球事务参与度提升,使中国在国际舞台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中国也面临内外部挑战。
对内,中国需应对经济转型、社会变迁、环境问题和人口结构调整等问题。对外,中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关系趋紧,在贸易、科技和地缘政治等领域摩擦增多。如何在全球构建积极形象,是中国正在应对的重要课题。
中国当代艺术在促进文化理解和提升中国话语权方面,具有潜在作用。文化作为软实力,能以微妙方式影响观念态度。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作品,可向世界展示多元、开放、具创造力的中国形象,消解刻板印象和偏见。如何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加强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话,如何在推广自身文化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是中国利用文化提升话语权需思考的问题。通过邀请中国艺术家和学者参与,艺术峰会有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让世界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并在全球议题的讨论中纳入中国的视角。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审视,这类看似开放的国际艺术平台,是否真的能实现其促进文化交流的目标。
韦尔比耶艺术峰会,这场标榜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奢华环境中进行“深刻对话”的文化盛会,声称要解决“当代最紧迫的问题”,并“为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解决方案营造空间”。然而,在这海拔1500米、看似超脱世俗的景观背后,人们不禁要问:这种“亲密聚会”是否真的能触及全球性议题的本质?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沦为一场自我审视的文化展演?这些“解决方案”是否真的能超越精英阶层的视野?或者,这是否只是又一次将艺术作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的尝试?
在一个“濒临危机的世界”中,艺术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韦尔比耶艺术峰会能否真正成为推动有意义对话和促成积极变革的平台,抑或只是在全球挑战面前的一次文化反思?答案并非悬而未决,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共同承担起塑造未来的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 朱振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