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独立鱼电影
电影从未如此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湛江日报  ·  创新高!95.10亿元!湛江籍知名导演这样说…… ·  13 小时前  
湛江日报  ·  创新高!95.10亿元!湛江籍知名导演这样说…… ·  13 小时前  
第1眼新闻  ·  他!影史首位3岁百亿影人! ·  20 小时前  
银幕穿越者  ·  《熊出没》近5亿 已跃居单日票房第三位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独立鱼电影

这春晚喜剧天花板,已经消失七年了

独立鱼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5-02-01 22:00

正文

每年春节,大家好像都有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

吐槽春晚


尤其是语言类节目。


内容无聊,包袱尴尬,演员表演浮夸……


「拉踩」更是最常见的吐槽手段。

每到这个时候,赵本山、赵丽蓉、陈佩斯这些名字总是会被反复提及。


他们带来的经典节目,到今天依旧是我们的快乐源泉。


而在其中,还有那么一个人。


虽然他的名字,没有前面几个那么频繁地被提起。


可一旦提起,也无人敢否认他曾是春晚相声的扛把子


仔细一想才发现,他已经离开春晚的舞台7年了

今年春节,鱼叔愈发地想他了——

冯巩

 



「我想死你们了」。


提起冯巩的名字,耳边就会自动响起这句话。


多少个除夕夜,这句话都是必备保留环节。

在许多人眼中,冯巩的舞台形象也基本上与他这句经典slogan感觉一样——

一个喜欢说俏皮话,亲切感极强的老好人。


1986年,总导演黄一鹤想要在舞台上多展现一些新面孔。


冯巩就是在这一年首次站上了春晚的舞台。


他与同门师兄刘伟凭借相声《虎年谈虎》在全国一炮而红。


不过,冯巩真正的巅峰期,还得是与牛群的搭档。


两人灵巧自然的对口,总是能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而在那些轻松好笑的包袱里面,还藏着犀利大胆的讽刺


1989年,冯巩首次在春晚搭档牛群,表演相声《生日祝辞》。


牛群演绎一个小科长,本想讨好丈母娘欢心,却处处不着调,惹了对方不高兴。

愣是把对丈母娘的生日祝辞,搞成一场领导发言,通篇充满了对官僚作风的讽刺

牛群拿捏的小官员形象,活灵活现。

而冯巩作为捧哏,也把节奏控制得非常精妙。

两人一炮而红,从此成为黄金搭档。


1992年,他们二人又用一场《办晚会》狠狠讽刺了一把各种离谱奇葩的广告赞助行为


冯巩想要办一场「高大上」的文艺晚会,赞助商却是一个毛驴专卖公司。


为了让自己这笔赞助费花到位,经理牛群想尽办法把自家毛驴塞到每一个节目里,丝毫不顾合理性。


「赵忠祥主要是给大家进行即兴的魔术表演——大变活人,请喜剧明星赵本山主演。舞台上放一箱子,赵本山钻里边去,赵忠祥说变,打开箱子一看,赵本山没了……」


「变出一头驴来!这叫大变活驴呀,太好了」


就在前一年春晚,全国观众因为节目中大量广告植入而感到不满。


这一年,他俩就写出这么一出节目。

你说,这算不算是「太岁头上动土」?


而在90年代,全国人民讨论最多的,还是国足的不争气。


冯巩与牛群当然也不能落下这个机会,连续几年都狠狠拿男足开涮


像是1991年的《亚运之最》。


自称万事通的俩人,开了一次亚运专题问答。

- 亚运会期间什么最臭?
- 中国男子足球队临门一脚,那脚最臭。
- 什么话最伤人?
- 有些球迷的话最伤人:中国队脚太臭,不如回家买土豆

这一问一答,把男足从里到外嘲讽了个透,也让观众看得掌声雷动。


从此,「男足」与「臭脚」永远挂上了钩。


1998年的《坐享其成》中,他们又没放过中国男足。

冯巩拉着黄包车卖力向前冲,坐在车上的牛群,还不忘调侃一句——

「中国足球有你这速度,早出线了。」

好一记绝杀。



相得益彰的表演风格,犀利深刻的讽刺内容。

让冯巩与牛群成了绝对的黄金搭档,也成了春晚舞台上绝对不能错过的风景之一。

不过有多少人知道,冯巩与牛群这对搭档其实是因为一部电视剧「牵手」成功的呢?


1988年,冯巩和牛群一同出演了电视剧《那五》。


彼时二人都有自己的搭档,也从未有过合作。


但是在拍戏期间频繁聊天中,冯巩发现牛群在相声上的许多想法都与自己非常合拍。

于是,决定顶着各方压力组成新搭档。


这样的经历不仅成为冯巩相声生涯中一件有趣的往事,更揭开了他的另一重身份:


影视演员


要知道,冯巩不仅是相声说得好,演戏也拿得出手。


毕竟也是拿过金鸡影帝的人。


冯巩在舞台上自然幽默 接地气的风格,延续到了影视剧的表演中,塑造了不少有趣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像是《没事偷着乐》中住在胡同里的老好人张大民。


像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为人大大咧咧的三轮车师傅刘好。


又像是《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中的「芝麻官」纺织厂工长王喜。


并且,与相声一样,他出演的影视作品不少也是喜剧的外皮包裹着讽刺与反思的内核


比如电影《没事偷着乐》。


面子上是发生在一间小小平房里家长里短的市井喜剧。


内里则是由住房延伸出来的,对特定年代中人物处境之间错位的反思。


冯巩饰演的张大民,平日里操着一口天津话,总爱插科打诨,引人发笑。

但当他面无表情坐在屋顶上时,那瘦弱的身影又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一种被生活碾压的无力感。


1993年,冯巩与黄建新导演合作的《站直喽,别趴下》可谓是直戳当时的社会痛点。


以一位作家憋屈的生活经历作为窗口,通过复杂的邻里关系,让我们一睹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浮躁的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尊严脊梁逐渐弯曲的场景。


冯巩饰演的知识分子,夹在天天将主义挂在嘴边的刘干部与「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张无赖两位邻居之间,无所适从。


在一个停电的情节中,刘干部对着作家说:「你要在黑暗中写作了」。


作家笑道:


「没事儿,我写的是解放前的事」


一句抖机灵的话,却道尽了多少创作者的无奈。


其实,不仅是喜剧。


冯巩在其他类别的作品中,也有不错的表现。


悬疑片《埋伏》中,冯巩饰演的叶民主是一家船厂保卫科的职工。


一起谋杀案发生后,叶民主与同事老田被警方委托,在市郊废弃的火车站里盯梢。


这次的冯巩没了喜剧味儿,但依然表演精彩。

将一个社会青年身上的茫然无措,呈现得恰到好处。


纵观冯巩出演的这些角色,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人物。


舞台上的冯巩,本就自带一种「与观众直接对话」的亲切感。

影视剧中的他,则沉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将人生百态演绎得鲜明灵动。


甚至有人感叹,如果冯巩能够一直演下去,说不定能成为像葛优一样的演员。




可惜,现在的冯巩已经鲜少有表演的机会。

电影、电视剧,仅有偶尔的客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