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书单
丨
2018年2月-3月书单
丨
2018年4月书单
丨
2018年5月书单
丨
2018年6月书单
丨
2018年7月书单
丨
2018年8月书单
本月读书十七本,其中剧本和小说八本,所以看起来是偷懒了,不过却增长了很多新知识,毕竟对于魏晋史我所知甚少,本月读书的边际效应还很明显。
此外,在未来的阅读中,也许会适当加重魏晋史和近现代史的阅读,而逐渐减少明史的阅读。
土地,历朝历代的核心问题都是土地。
魏晋南北朝史不是民族矛盾史,五胡乱中原只是民族叙事下被模糊化的魏晋南北朝史的表述,真正的魏晋南北朝史应当是阶级叙事,有时是汉民族世家大族在压迫汉民族底层人民,有时是少数民族贵族伙同汉民族世族在压迫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底层人民,尽管其中存在民族矛盾,但核心仍旧是阶级矛盾。
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魏晋南北朝史本质上是一部世族压迫史。
那么世族是怎么来的呢?从东汉时期就滋生了。到了汉末,世族终于成为了尾大不掉的一块肉,于是曹丕只能用九品官人法来维护,司马家只能牢牢站在他们这一边。
但是世族的胃口是吃不饱的,西晋注定是短暂的,司马炎能压制一段时间,司马衷办不到,八王之乱开始了,南北乱世开始了。
只有等到世族衰退,才能一举荡涤这一切,故事才会暂时结束。而那时民族也已经融合,焕发出了新的光芒。
只是那时,已经过去了几百年。
由于种种原因,最近很少阅读明清相关,而将目光投射到了魏晋。
孙权是一个很自我的人,所以这样一个人能够成就霸业,他骄傲、智慧,能够横杀四方,能够有勇有谋,无愧于曹操对他的那句评语。但这样的一个人也会很自私,更容易自大,赤壁之战战胜曹操后,他立刻就在接连的小战役中败给了曹操,面对吴蜀联盟,他也会犹豫再三。
不过孙权只不过是孙权,他无法以一个人影响大势。那么大势是什么呢?无论是曹操、刘备还是孙权取得了天下,还是司马家族最后建立了晋朝,核心都是两个字:世族。区别只是北方世族、东南世族和西南世族的差别罢了。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可是那又能怎么样呢?
时人提到朱熹,往往都喜欢踩上几脚,但对于朱熹说过什么话,却不曾有过深入的了解,这是其一。
做明史研究,势必要看到明代读书人的思想史,而明代读书人的思想史则必然会牵扯到程朱理学,这是其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读一读朱熹的理学,就是必要的了。
出师不利,读了三分之一就放下了。这本书门槛有点高,如果没有理学基础的话,就不要贸然购买阅读了,有哪位朋友能读的懂的不妨指点一下。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
——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赵世瑜在接受访谈时举了一个例子,他之前做过一个胥吏的课题,论述了在阶级史观里,胥吏是统治阶级,但是是最低一级的统治阶级,因此上级看不起他们,老百姓讨厌他们,这是根据阶级史观得出的结论,而他经过对具体课题的研究,发现简单的二分法对社会复杂性的分析是不够的,于是他开始进行社会史的研究。
赵世瑜在本书中没有情感批判,他将目光放在下层,不再叙述顶层历史,而是在思考自下而上怎么看待历史。天下不只是士大夫的天下,国家不只是士大夫的国家。天下也是人民群众的天下,国家也是人民群众的国家。可是士大夫们看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只会觉得,自己是替百姓争那一分力的读书人楷模,百姓们在那里等着自己去拯救,自己是大英雄。
宏观论断往往既深刻又清晰,但是不直观,这些论断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自上而下对历史进行的宏观评判。但就拿近代史来说,在发动群众时,对群众说你们要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他们不仅听不懂还会翻白眼,这时就意味着要真正树立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敌人,让群众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陈德军老师在《乡村社会中的革命
——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
1924-1934
)》里做的就是这样的研究,他研究的是
1924
年到
1934
年里,根据地的农民是如何被革命传播者感染,然后走上农民运动的道路的。
人民群众是有主动性的,历史一再证明。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往往是被士大夫们忽略的。
因此虽然从具体事例中,胥吏并不会和人民之间有那么多的矛盾,但是抽出来看,简单的二分阶级分析是不错的
——换句话说,如果阶级分析都无法掌握,那其它历史观还是不要去触碰了。
本书可读,但读完后,要对阶级分析法有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认知,如果做不到,不如读一读韩丁《翻身》。
详见
地主拿走了你的一切,你却还在给他数钱
作者邸延生是毛泽东卫士李银桥的外甥,因此在本书中,有不少在别处见不到的毛泽东生活上的细节,譬如毛泽东对毛岸英的思念、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怀念、毛泽东听侯宝林说相声时的反应等等,但本书毕竟标题是《「文革」前夜的毛泽东》,落脚点依然是政治范畴的事件。
本书中的生活细节能够增强毛泽东个人的形象凸显,不见于《毛泽东年谱》的记载,但政治事件在《年谱》中则全部都有记载。本书内容始于1959年,终于1965年,以文革前几年做道场,没有实写文革,却将中苏关系、农村问题、生产问题、干部问题、文化领域问题等,一个个写进书中,当然作者会在描述了毛泽东的看法及毛泽东听了其他人对形势的看法后,加上一句「
毛泽东这时已经错误判断了
」之类的话,但作为一本公开出版物,本书列举的内容,已经足够让读者拥有自行判断了。
也因此,尽管作者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在不断罗列史料,但罗列史料的本身,就意味着作者的态度。
毛泽东活在我们的未来。
(附:
毛泽东最后的日子:他活在未来
)
木山英雄《人歌人哭大旗前
——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
「
旧梦依稀四十年,门前黄桷斗秋妍。小轩藤榻还依旧,楚雨湘音去渺然。可以载舟穷百姓,如狂倾国老三篇。风骚文采谁评说,向晚龙桥听杜鹃。
」——黄苗子《旧梦》(1988年)
从旧体诗词的角度切入,对毛时代进行研究,印象中只有木山英雄这么干过,尽管这是一位日本老人,但日本人的治学眼光素来刁钻,他们往往会注意到一些别人观察不到的角度。
毛时代的旧体诗,从学术角度看,近于打油诗。但一方面作者们是最后一批完整经历过士大夫教育的读书人,另一方面作者们面临的是上世纪波诡云谲的风云变幻,因此这些旧体诗往往非常具有史料价值。
木山英雄选取了杨宪益、黄苗子、荒芜、启功、郑超麟、李锐等人的旧体诗,加以评析,却并非是从文学角度入手,而是结合生平、时代背景,试图看出这批人内心的感知。而读者自也能从这些诗作里看出这些诗作者们内心的虚无。
是的,虚无。某种意义上说,在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都变得非常虚无主义,但他们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怨气十足,有的四处讥讽,有的公开反对,还有的嘻嘻哈哈,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他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时代的影响。
正如上面的那首《旧梦》,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但仔细深究,诗中的关键词「老三篇」是每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熟悉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也因此整句话的指向性就很明显了,当指向性明显后再往前,当我们看到「
楚雨
」和「
湘音
」时,楚是湖北、湘是湖南,这句话代表的是哪两个人自然清楚。而最后一句则出自邵雍的「
天津桥上闻杜鹃
」,暗指王安石即将到来,是乱世之兆。
诚然,这首诗表达的是黄苗子的一家之言,经历了多年世事的他,自然会生发出一种偏执来,这样的偏执会伴随着他的一生。
而和怨愤的黄苗子成为鲜明对比的,则是戏谑一切的启功。
启功写过一首《贺新郎
·咏史》,我们都很熟悉毛的《贺新郎·读史》,现在不妨看看启功这首是什么样:
「
古史从头看,兴亡成败,眼花缭乱。多少王侯多少贼,早已全部完蛋。尽成了,灰尘一片。大本糊涂流水帐,电子机,难得从头算。竟自有,若干卷。书中人物千千万,细分来,寿终天命,少于一半。试问其余哪里去,脖子被人切断。还使劲,齿斤齿斤争辩。檐下飞蚊生自灭,不曾知,何故团团转。谁参透,这公案。
」
与一眼看破万年的大气魄不同,也与斤斤执着存毫的小心思不同,启功这首词,出来的是从头到尾的漠不关心,把历史视作翻来覆去上演的剧本,哗啦啦来,呼啦啦过,荒诞无稽。
启功这样的想法,其实在古代诗词里很是常见,但作为最后一批经受过完整教育的旧体诗词作者,仍然是值得关注的。
而《贺新郎》里传达出的大气魄,也不仅仅只有毛那首有,郑超麟也曾写过:
「
潮退江河下。痛年来,工农处处,血花飘洒。果实累累收获近,大盗突临深夜,强占取田园庐舍。痛定追思沉痛处,觉原先指向生偏岔;认寇盗,作姻娅。一场争辩分朝野。有宏音,重申遗教。列宁恩马:革命连绵无绝处,直至落成新厦。纵异曲同工华夏,茅塞顿开眸乍展,但高歌不管相和寡。三十载,一朝也。
」
这首词,上阙看起来是在描述国民革命,与近代史的描述完全相同,但下阙却笔锋一转,隐隐然在宣示自己才是马恩列的道统继承,自己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而这才是郑超麟的真正人生面貌写照——郑超麟是一个托派,终其一生都认为托洛茨基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真正继承,因此一直在强调无产阶级取得世界革命胜利的继续战斗和不断革命理论,始终在反对一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此他坚持了一辈子,从建国前到建国后,在牢狱中待了三十三年。
这样的词是罕见的,比上面的怨气与无所谓都来得值得关注,这样的人也是罕见的。
当然,这些人都不会是历史的主流,但作为历史,没法缺了这些人。
花了一个小时读了两遍,酣畅淋漓。
翻开这本小册子,起先还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牵强附会的文章,等到真的读到第一段时,忽然惊醒,这篇文章,如果只限于学术范畴的话,那么它也足以傲视群雄,一举奠定作者的学术地位!
海瑞是谁?吴晗说他是为农民说话的好地主,姚文元说不是。但姚文元并没有停留在说他不是的层面上,而是有的放矢,从史料中找出海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证据,比如海瑞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大地主阶级的统治、比如海瑞也并没有真正为百姓说话,而是看不起他们,只是希望他们不要闹事。
这还不止,在讲海瑞本质上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利益的点一口道破后,又一针见血地一步步深入,最终将主题引向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告诉读者,任何一个地主阶级都不可能真正代表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单作为一篇学术论文,这也是一篇极好的文章,考虑到它的历史意义,不得不说历史往往就是如此掷地有声。
对着剧,快速读完了全书。书其实是剧本改编,但从中可看出不少变动。
原剧本中杨修的形象比较单一、薄弱,但是在剧中显然翟天临增加了不少细节和台词,让这个角色变得更加丰满。而剧中大量司马懿的生活戏,其实在剧本里是不存在的,某种意义上,这是剧组在使用剧本时画蛇添足了。
对照剧本再看表演,吴秀波完成了表演,于和伟跟翟天临拔高了表演,而李晨则遗憾地没能把书中出彩的曹丕饰演出来,许多小细节和轻微的情绪李晨都未能把握好。
从剧本可以看到,编剧对历史事件的化用已有一定功力,对历史规律的认知也暗藏其中。非要说本书中最重要的一段对话,我推司马懿初见柏夫人时的那一段关于九品官人制的评价,这是未来四百年的引子。
四百年乱世,终于开启。
西晋的和平永远只是短暂的和平,当一个人被天下世族捧起来与皇权抗衡时,世族门阀也正式兴起了。当世族从东汉末年的滋润中茁壮成长起来时,它就即将蚕食世间的一切。
曹丕为了称帝,默许了世族力量的壮大。司马懿为了专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世族。所谓的和平,都是短暂的,前朝的巨大遗毒,已经起来了。
他们会裹挟着司马家的王爷们,一路高歌猛进。自今而后四百年,这片土地上只会流着鲜血、传着哭声,直到一个叫李世民的人出现。
好好享受西晋的繁荣吧,这是属于你和我,最后的繁荣。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往常被忽视的视角,那就是南明时期的中国人与世界的交流史,在中国被动卷入大航海时代的时候,中国人会做什么?
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史料做得很到位,挖掘了不少往往被南明研究不太注意的史料,这是本书的最大优势。
当然本书的缺点也是存在的,尤其是行文中,有些段落十分简练,明明可以扩成一场大戏的却用一两句话一笔带过,更像是故事梗概而不是故事,这一点希望作者以后注意。
详见
聂远《天下粮仓》:乾隆、百官与百姓
三年前读过,这三年间屡次拿起,都没法再读下去,本次亦然。
作者自得于大量的典故,于是塞入了很多背景知识,只是这样的背景知识,对于已经了解的读者来说太过冗余,而对于不了解的读者来说又很陌生,这不是门槛问题,而是写作技法问题,再加上两章下来,都只有描述,没有事件发生,因而算不得好的文学作品。
可能有朋友看到这两本书会觉得意外,其实一点也用不着意外。大概就在十年前,我还在高中的时候,就经常拿着电脑和手机读这两本。然后就很多年没有再打开,直到这天晚上,当我在观看电视剧《武动乾坤》时,忽然想起了这段经历,于是重新翻看。
虽然从大的视角看,作者的文笔粗糙、视野狭窄,但是仍旧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一晚上的阅读自然不可能全部看完,我只是挑了依稀有印象的一些重点篇章来阅读。
尽管设定繁杂,当你打开网友们自发写的各种等级时一定会头晕,但是在阅读时却很少有这个问题,因为作者不会一下子把一切都告诉你,而是一步步地把这些等级拿来给你看,于是你会看到主角先升成某个级别的,到了这个级别后,再知道往上还有什么,一直到最后。
第二点,主角的升级速度一定是最快的,主角在低等级时一定是会让高等级的人也忌惮的。当大家都在对《斗破苍穹》里的「
恐怖如斯
」嘲讽时,其实却是这类小说最吸引读者的地方,读者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这种评价,这是一种心理补偿。
这种心理补偿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主角具有代入感。这也是这类小说写得吸引人的第三个原因。《星辰变》的主角是一个无法修炼的人,《盘龙》是主角是一个背负家族复兴需求的人,因此这些都给了主角以原动力,而对于很多读者来说,这样的原动力就是贴身体会,因此一拍即合,读者跟着主角大杀四方,走向宇宙巅峰。
切身体会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心理补偿的第二点。这种严格的等级化,恰恰可以视作对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个折射表现。小说和游戏中的练级制度来自个人关于自身能力的等级意识,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等级差距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共鸣,这是玄幻小说风靡的社会原因:个体在无限的力量中找回现实中所无法弥补的幻想。
有机会可以多跳出来研究研究,无论是从戏剧创作还是从社会文化角度,都比当年「
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有着更有趣的看法,只是在阅读中早已失去了当初的乐趣。——很多事都是如此。
详见
从《斗破苍穹》到「你穷你有理」
历史就是你明明知道它会发生,但所有人的局限性都导致它仍然会发生。
做出你认定的选择,就足够了。
阅读原文处可查看文章集锦。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我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