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面这段话在票圈刷屏。
今天起来,一份辟谣声明又在票圈刷屏。
这是
郑永年老师授权他的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刚刚发出的。
仔细看了看这段郑永年所说的“谣言”,应该是来自中信出版社对郑两篇著作的推广文章,原文如下: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其最新两本著作《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和《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中,对中国学界的现状及发展也做了深入的探讨。
郑永年:我对中国所谓的智库很悲观
主要是因为很多智库没有独
立性,不客观。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问题,更是知识分子的态度问题。新加坡的知识分子比较独立客观。我以前写过文章说,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也不见得一定跟政府有关系。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往往跟权力或者利益靠得太近。
但换个角度看,中国的智库还是有发展的空间。中国有两拨人太多了,拍马屁的人太多了,骂政府的人太多了。这两拨人都没有建设性的东西,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有用的智库是非常少的。
要搞好智库,独立观察与客观是最重要的。具体来讲,比如机制的设计、政治环境、知识分子的人格问题和文化问题等。美国的智库跟欧洲不一样,欧洲各个国家之间也不一样,日本、新加坡又不一样,但不管怎样,客观性都是普适性的标准。怎样做到客观呢,我想不同的政治环境、文化体系有不同的方式,中国目前也正积极探索。
中国目前的智库虽多,但很多都是有库无智。2013年在北京开了个全国智库大会,大家就谈怎么对政府产生影响力。我认为智库不能老想着怎么产生影响力,只要我们能做出实实在在的研究,自然就会有影响。根据我的经验,只要你说的是真话,接近现实,即使政府不认同,最后还是会有影响。因此影响力只是一个副产品,而不是一个智库应当追求的东西。
中信这篇刊登在凤凰网国际智库上,时间是2016年1月30日,这个来源应该是靠谱的(原文链接戳左下
阅读原文
)。
仔细比对上面这段文字和前述所谓“谣言”,其实表达的核心意思完全一致,即中国的智库有库无智,原因是没有独立性,不客观,有政治体制的原因,也有知识分子态度的原因。
区别在于“谣言”把它跟现在中美贸易战这个语境联系起来了,对智库没独立性的后果做了略显夸张的演绎式修饰。
这个观点其实也不新鲜,体制内不少有识之士包括国家税务总局一位领导都曾公开撰文认为我国各种智库研究水准太低,特别是对美国政策的预测屡屡错误。
所以这个“谣言”,
这其实也没啥大错,不过是表达上政治不够正确而已。
在我看来,似乎不像是对郑老师形象的严重损害,倒像是善意的包装——因为我一直觉得在知识界和网民心目中,郑永年老师的形象过去本也谈不上多么高大。
这种做法未必可取,但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恶意,我理解这是大众对有话语权的人即意见领袖的一种代言式想象。知道你不肯或者不便说真话,那么我们就假借你的名字来说几句。
针对这种没有太偏离原意的代言式想象,我觉得意见领袖需要澄清和更正,同时应当保持必要的包涵,恶言辱骂实在没必要,报警抓人就十分夸张了。
所以郑永年老师这个恶狠狠的辟谣甚至扬言报警抓人倒是蛮让我吃惊的,你可以澄清和更正,给出你完整的观点。
再聪明点的话,还可以调侃几句,表示不敢略人之美,希望不要把其他高人的观点强加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