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不能这么说,就是因为我们审核他们提交的时候才会小心翼翼,一旦我们不审核,大家肯定就乱来了,这个风险完全不可控,你说的根本不现实。”财务总监立马反驳道。
我听完一笑,不紧不慢地解释道:“没错,
这就是目前我们建立流程的基本逻辑,是基于不信任而建立的
,我们不信任我们的员工,所以需要事先进行大量的监督。但是,
有没有可能我们可以基于对员工的信任来建立这个流程呢?
我们相信绝大部分员工都是有职业道德不会弄虚作假的,那只要他们提交了报销,我们就直接把钱给他们。当然这里面会有风险,我们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来控制,根据抽查的结果,来对员工进行信用分级,信用分越高的员工抽查比例越低,信用分越低的员工抽查比例就越高,这跟你们对信用好的客户能多赊账,信用不好的客户要求款到发货一样。并且信用分跟员工晋升挂钩,进一步加强大家对自身信用的重视,对于弄虚作假者,再保留法律追究的责任。这样一来是不是既能提升报销效率,又能保持风险可控,还可以降低审核人员的工作量,一举多得?”
“那万一有员工恶意报销一通跑路了怎么办?”财务总监又问。
虽然表面上看财务总监问这个问题仍然是在质疑这种方式,但我明白他其实已经在用我的逻辑思考问题,于是我笑着回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我们的流程来规避风险,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额度,3000也好,5000也罢,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超过这个额度流程就变成了先审批后打钱,没超过就可以直接打钱。”
“那如果一个分多次进行报销呢,一天内提交了10次,几万块钱就直接出去了。”又有人问道。
“那还不简单,规定每天的报销频次不就行了,每周只能免审批报销一次,超出就要先审批。”还没等我回答,就有另外一个人出来抢答,看来大家是正式进入状态了,已经开始讨论优化这个流程了。
很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把流程框架梳理得清清楚楚,
最后定出来的流程如下:
报销者提交→出纳付款打钱→会计审核→财务总监审核。然后为了控制风险,财务总监决定前期还是要100%审核,但是因为改成了事后审核,员工依然可以第一时间拿到拿到报销款。同时报销流程要求和出差流程进行关联,避免出现真实性虚报,又将单笔金额控制在5000以内,避免数额虚报带来的风险。
这个困扰朋友许久的问题,通过这样简单的流程优化,就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为什么我们的流程总是做不好?
我们在很多的企业都发现基层员工一听流程就烦,甚至想要骂人,认为那就是一堆不干活的人,专门弄出来一套东西来为难干活的人,借此体现自己的价值。
而在管理层那边,又总是容易听到另一种说辞,认为员工能力素质不行,总喜欢不按流程违规操作,导致公司管理两层皮,企业管理能力与效率一直上不去。
出现这种问题,最常见原因大致有以下3个:
1,搞不清流程的服务者。
太多的企业在流程设计的过程中,总是关注领导想要什么,错把领导当成服务对象,却忽略了流程真正的使用者(一线业务人员)他们想要什么。
这就导致很多流程在设计出来以后发现领导看了很满意,但是一线业务人员操作起来却十分复杂,销售人员好不容易拉来业务,结果内部一堆流程评审下来以后,客户早就等不及跑了。
就像前面提到的报销流程,对于报销人来说自然是希望越快越好,但对于财务总监这样的领导来说就是风险越小越好,拉上越多的领导审批他认为风险就越低,这时候如果按
照
领导的思路来,那一定就会造成之前那样报销难、员工不愿意出差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流程设计之初,一定要充分考虑流程的使用者,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一定要围绕着他们的需求来策划。
2,依赖增加人为审批来控制风险。
流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业务合规,控制企业风险,这当然没有错,但是如何控制风险,方法选择就很重要。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就是采购的定价流程,公司都担心采购吃回扣价格报高,于是每次定价以后都要经过成本会计来审核,成本会计收到报价后经过一大通计算最后给出一个意见,经常需要多轮协商,流程退来退去。
但是我们试想一下,是不是可以让成本会计的工作提前,在采购定价之前先根据市场行情计算出一个标准成本价,只要采购
询价
的价格在标准成本一定的偏差范围内就给予认可,那后面审批过程中扯皮的过程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了。
所以在流程设计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增加的审批节点,我们都要问一问,需要这个节点审什么,能不能通过过程要求去替代。
控制风险最好的手段往往不是增加领导的审批节点,而是把规范要求融合到业务流程的过程当中去,形成标准的输入、输出,自然而然就控制了风险,减少了来回扯皮的过程。
3,企图一劳永逸一成不变。
一个非常精妙的例子,公司流程就像人穿的衣服,随着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应该发生变化。市场环境变化了,就像一个人从夏天到了冬天,若还是穿个T恤就会感冒;内部规模增长了,就像一个孩子长大了,再穿童装就会穿不上一样。
很多企业企图通过一次改革、一次咨询就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反感流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流程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