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东这个百年老字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起初名叫“玉楼春”酒家,取白居易《长恨歌》中“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之意。后来玉楼春酒家搬到东茅巷口,以“东”字取代“春”字,玉楼东酒家之名沿用至今。东茅巷原叫叫东茅街,前清时,长沙马路尚未开通前,此为老长沙城内一条东西方向的重要通道,是一条老得不能再老的小街,位于马王街与登隆街之间,全长仅400余米。如今已被蔡锷南路一分为二。现在火得不能再火的网红店东茅街茶馆,大致就在这个位置。
我幼年时第一次到长沙,爸爸妈妈带我去吃玉楼东,位置已经搬到了长沙五一广场东北角,门脸很气派。玉楼东一直是湘菜老品牌店,现在长沙开了几家分店,生意总是那么好。
前些年长沙流传一句民谣:玉楼东的菜,三毛妮的床,左家塘的妹子吓死郎。这是民间文学作品,个中含义,我就不细细解说了。不夸张地说,玉楼东的名菜确实很多,都是老辈子传下来的。“柴把鳜鱼”、“发丝百页”、“酱汁肘子”“龙舟载宝”、“洞庭龟羊”、“金鱼戏莲”等,先后在全国烹饪大赛上获过奖,玉楼东不愧为湘菜的传承之地。
玉楼东最负盛名的两道名菜,当然是曾广均诗中的“麻辣仔鸡”和“口蘑汤泡肚”。
麻辣仔鸡是湘菜传统名菜
,清同治年间长沙就流行这吃法。1920年,被尊为“湖南第一名厨”的谭奚庭接手“玉楼春”,将这道家常菜端上大雅之堂。他选用优质桃源肥嫩子鸡,去骨砍切成丁,两次走油,加入鲜红椒,花椒,大蒜等配料,用勾兑汁调味。一盘“麻辣子鸡”出锅上桌,还能吱吱直响。外焦内嫩,鲜香麻辣,顿时走红。
麻辣子鸡成为玉楼东招牌菜后,长沙别的菜馆也学着做。潇湘酒家的厨师精工细作,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当时有人写有诗赞道:“
外焦里嫩麻辣鸡,色泽金黄味道新,若问酒家何处好,潇湘胜过玉楼东
。”
据民国年间的《长沙市指南》记载,李合盛也是烹制麻辣子鸡的后起之秀,曾一度“冠绝于市”。食客为其在大门两侧写有对联赞誉:“
其味非羊能易,此间有鸡更佳
”,意味深长。
麻辣子鸡除了做工精细外,选料十分讲究,必须是仔鸡。一只仔鸡宰后去毛,由背脊骨开膛去内脏,洗净、去净骨,砍成寸把大的丁,放入少许盐、酱油拌匀用湿淀粉浆好。将茶油入锅烧热至五成,鸡丁稍炸散,即捞出,待油温回升至七成热,再将鸡丁倒回油内,复炸至呈金黄色,倒入漏勺沥油。锅内放油烧至五成热,下入红椒、花椒粉、大蒜加盐煸炒至香,再倒入鸡丁,随即冲入兑汁,簸炒出锅装盘,色泽金黄油亮,绿蒜红椒点缀,十分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