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自然界中的生物几乎完成了对所有生命过程的智能调控。嵌入细胞膜的生物纳米孔便是这种具有智能调控能力的典型代表。生物纳米孔能够实现对各种离子和分子的可控跨膜转运,在细胞中的物质交换、信号传递、能量转换以及功能调节等分子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科学家们已经利用生物纳米孔进行传感分析,例如基因测序和单分子检测。然而,由于蛋白质(生物纳米孔的主要成分)稳定性较差,研究人员因此开发了具有高机械强度、强塑性和易于表面改性的固态纳米孔道。
基于固态纳米孔道的传感技术因其快速、高通量和免标记的优点,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在固态纳米孔道内表面进行探针修饰,可以实现对特定靶标的捕获。当靶标与探针结合时,孔道内的空间位阻、表面电荷以及亲疏水性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离子电流的输出信号。目前,基于固态纳米孔道的传感技术已经能够对尺寸在100 pm-100 nm范围内的靶标进行原位检测。然而,由于直径大于1 μm的靶标(如细胞)无法通过孔道,因此内表面功能化的纳米孔道无法实现对细胞的原位检测。
事实上,纳米孔道可用于功能化的表面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我们团队率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区分纳米孔道的内外表面探针修饰,并证明外表面探针同样有助于检测。近年来,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态纳米孔道的外表面探针修饰,这为调节纳米孔道离子传输提供了一个高度可控的模型。此外,我们的工作在短时间内引起了众多研究团队的关注。在此,我们总结了区分纳米孔道内外表面的DNA功能化修饰,以提高纳米孔道传感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同时展望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我们相信,本文的内容对纳米孔道的DNA功能化及其在传感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