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信托教育“阵地战”
二、信托为实体经济输血超13万亿元
三、信托公司探索“碳信托”
四、又一家!信托业增资扩股潮起国元信托拟增资至42亿
信托教育“阵地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卫平 2020-10-13
今年6月以来,信托业掀起了新一轮投资者教育潮,“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信托知识进万家”“金融知识普及月”等等一系列活动,如火如荼,不一而足,表面看,似乎是因循往年的“标准动作”,但深思细察可见:现象的背后,已有行业暗潮涌动而来,耐人寻味。
如果说以往的单一、枯燥、填鸭、自说自话、散点式的信托投教具有“游击战”性质,那么,随着监管环境和市场发展形势的变化,今年“投教潮”却呈现集中全面、正面主攻、积极互动、战线稳定、保障充分、善用新媒体等“阵地战”的向好趋势。
第一,内容更为丰富,从基础知识扩展至防范校园贷、电信诈骗、非法集资,反洗钱等等贴近现实场景的实用信息;覆盖面更广,不仅送金融知识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商超、进民族区域……而且面向高净值人群之外的学生、老年人、城镇低收入者、农民(工)等等。例如,中铁信托的投教进商超、进集团成员单位、与四川大学共建四川省金融知识普及基地;陆家嘴信托走进青岛科技大学。第二,客户本位,贴近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除了传统的公司职场、电梯、LED屏、宣传折页、手册、易拉宝等介质外,长图文、漫画、微视频、直播等形式层出不穷。例如平安信托、中航信托、光大信托都在视频直播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第三,善用外部资源。例如云南信托与华夏人寿组成联合宣传队,以“信保合作”的消保宣教创新方式,发挥信托和保险的各自优势,与街道办、社区合作,开展金融知识讲座。中融信托与地方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投资者教育直播活动,视频回放量超过百万次。第四,加入“人格化”、趣味化、互动元素,比如百瑞信托设立“金融科普官”,给投资者讲解金融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投资陷阱。外贸信托推出消保形象大使——福小宝,以动漫方式寓教于乐进行宣教。此外,诸多信托公司还按监管安排,积极组织了线上金融知识的问答小游戏或互动竞猜。第五,令人眼睛一亮的还不止“花式”消保,顶层设计也在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按监管要求,在董事会下设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并由高管层确保消保战略目标的达成。中国信托业协会则牵头以央广经济之声为主要渠道,整合调动“云听”、“学习强国”、“蜻蜓FM”、“喜马拉雅”等APP平台资源,面向大众进行信托知识(百问百答)的传播;同时,策划标准化投教动漫系列视频,以便信托公司进行规范化宣传;规划落实中的还有:联合媒体进行抖音宣教,组织信托公司开展信托知识竞赛活动等。信托投教需要更为系统化、集体联动式的作战,同时,锚定的受众不仅有高净值人群和大众金融消费者,也包括宣教作战队伍——信托“前哨”群体、一线从业人员,都需要巩固金融知识和消保意识。
9月底,银保监会的相关领导再次公开强调:金融机构要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摆在更加的重要位置。包括信托在内的资管机构要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作为资管业务核心环节,准确评估风险偏好和实际承受能力,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格的投资者。
随着泛资管竞争的白热化,日益迫切的“破刚兑”要求、日益增加的群体非理性维权事件,都无形中增加了信托业的“集体焦虑”——必须客观正视当前资管市场和投资者观念尚不成熟的现实,应更为注重帮助投资者树立科学的风险观和收益观,合理塑造投资预期,真正让投资者树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这些便是今年及未来信托投教热度不减、花式消保不断翻新的潜在逻辑和内在动力。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大数据、科技手段也为不法分子所用,各种违法冒名的信托公司APP、官网不断出现,加之更为隐蔽的网络金融诈骗,既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信托业形象,恶化了金融投资环境。信托投教也需开展与此类不法分子的对阵,固守和拓展阵地空间,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此战,亦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希望今年是信托投教的一个新拐点,引领行业进入未来更纵深、高效、精准的“阵地战”。
信托为实体经济输血超13万亿元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樊融杰 2020-10-13
《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19-2020)》指出
近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官网发布《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信托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生力军”,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等多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超60%资产余额投向实体经济
《报告》指出,2019年末,信托业直接投入实体经济(不含房地产业)信托资产余额13.12万亿元,占全部信托资产余额60.73%,基本覆盖了实体经济的各个行业,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信托业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报告》认为,信托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生力军”,始终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同时,信托公司还继续坚持“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专业价值和形象。据了解,2019年,全行业向受益人分配信托收益9104.94亿元,同比增长21.80%。
抗疫慈善信托累计近80单
除为实体经济提高优质的金融服务外,信托业还非常注重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信托公司积极发起设立抗疫慈善信托。根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4月末,22家信托公司累计发起设立79单与抗疫相关的慈善信托,筹资规模约1.42亿元。
《报告》还显示,近年来信托公司还进一步加大慈善信托扶贫力度,仅2019年设立包含扶贫目的的慈善信托就78单,信托规模1.92亿元,全面提升慈善信托扶贫效果,全年通过慈善信托实现的扶贫支出达1.30亿元。
据悉,2019年,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共备案慈善信托126单(包含扶贫目的的78单),较2018年增长54.3%,信托财产规模10.25亿元,其中由信托公司单独作为受托人的慈善信托112单,信托公司和慈善组织担任共同受托人的14单。参与设立慈善信托的信托公司达37家,较去年增加4家,显示信托公司在慈善信托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报告》指出,信托业积极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助力解决脱贫攻坚薄弱环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中国银保监会领导下,信托业协会积极开展脱贫攻坚行业倡导,多次组织信托公司开展扶贫项目调研。信托公司精准推进定点帮扶,继续发力产业扶贫,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长效帮扶机制。
新增绿色信托超1300亿元
近年来,绿色金融逐渐成为金融机构发力的重点,信托业也在推进绿色金融实践,为绿色产业提质增效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报告》显示,2019年绿色信托蓬勃发展,在业务拓展与标准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进一步体现信托业发展绿色信托的执行力与能动性。
从具体数字分析,在绿色信托资产规模方面,2019年绿色信托存续资产规模为3354.6亿元,同比增长152.94%,新增绿色信托资产规模为1383.52亿元;绿色信托存续项目数量为832个,同比增长101.45%,新增绿色信托项目313个。
同时,在绿色信托标准化建设方面,2019年,信托业首部绿色信托自律公约——《绿色信托指引》审议通过并发布,成为绿色信托向标准化方向迈进的关键一步。信托公司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持续创新绿色信托产品与服务模式,把低碳、绿色和环保融入经营理念,彰显社会责任担当。
信托公司探索“碳信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樊融杰 2020-10-13
近日,中航信托联合广州绿色金融研究院主办“绿色金融发展论坛暨ESG前沿研究”,发布了《2019中航信托碳金融产品创新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当前部分信托公司已对碳信托业务进行了探索。专业人士认为,信托公司在碳金融领域开展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有利于丰富碳市场的金融服务供给,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信托行业深化转型也是一个重要机遇。
什么是碳信托?
《报告》认为,碳信托作为绿色信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信托公司通过开展碳金融相关的信托业务,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相较于绿色信托,碳信托在投向上更加精准化,主要投向与碳资产相关的碳减排细分领域,更有利于提升碳资产管理在项目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提升企业的低碳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航信托首席研究员袁田博士在解读《报告》时指出,信托公司在碳金融领域开展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有利于丰富碳市场的金融服务供给,发挥信托制度的资产隔离和账户管理优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促进碳资产交易活跃度和多方主体的参与度,促进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信托行业深化转型也是重要机遇。
信托公司能做什么?
《报告》认为,信托公司在开展碳信托业务时可以考虑从三个方向探索:
一,提供碳信托账户托管服务。信托公司可以从账户管理服务等角度发挥其信托制度优势,积极参与碳信托账户托管业务,为投资者和项目公司提供金融服务。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为减排企业提供碳配额托管服务,并约定托管目标。对碳排放配额的委托方而言,可以有效盘活碳资产,提高配额管理水平,获得额外收益;对于碳排放配额的托管方而言,可以通过较低成本获得碳资产,有利于其开展碳资产运作,实现交易获利。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与碳排放权交易所合作,为投资者在交易平台设立个人信托账户,提供多元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信托公司通过收取佣金的方式获取收益。
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碳资产交易,即信托公司可以通过发起信托计划募集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碳交易市场的各个环节,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开发管理碳资产,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减少碳资产流失等带来的风险与损失,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共赢。另一方面,可以为合格投资者参与碳交易提供多元的投融资产品,分享碳交易带来的投资获利机会。
三,为控排企业提供多元金融整合服务。据悉,当前我国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大多分布在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发电能效等行业领域,部分CDM项目周期很长,前期资金投入压力巨大,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商业银行往往难以做到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但信托公司却可以灵活选择多种资金运用方式,包括股权投资、信贷支持、与政府合作成立PPP环保产业基金等,有效为此类CDM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信托公司开展的探索
据悉,从2013年碳交易试点启动至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北5个试点市场已推出了近20种碳资产管理相关的业务。不少信托公司也积极创新,推出了创新产品。
例如,2018年,中航信托发起设立“中航信托·航盈碳资产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通过有限合伙参与国内碳配额购买及回购业务,盘活控排企业的碳配额资产,增强碳资产流动性。
此外,中建投信托于2015年设立了中建投信托·涌泉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用来设立有限合伙企业,在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开展碳交易,主要通过配额和国家核证减排量之间的价差获取收益。
投资者教育必不可少
就目前的业务实践而言,我国碳信托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广泛的宣传普及和相关引导,很多投资者认为绿色项目主要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而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并未充分意识到绿色投资的长远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碳信托产品的发行和推广。
为此,《报告》认为,信托公司应加强对投资者的绿色信托教育与引导,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科学的绿色投资价值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共赢。
有分析指出,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开始发力绿色信托,并尝试运用投贷联动、基金化等不同的金融工具,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碳信托作为创新型绿色信托业务,有望为我国碳市场建设及碳资产交易机制完善贡献力量,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又一家!信托业增资扩股潮起 国元信托拟增资至42亿
来源:大河财立方 陈玉静 2020-10-13
继江苏信托获大股东力挺拟大手笔增资后,安徽国元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元信托)的增资之路也已开启。
10月13日,皖维高新发布关于拟以自有资金向国元信托同比例增资的公告,公告显示,国元信托拟在现有30亿注册资本的基础上,增加不超过12亿元的注册资本,如若顺利,国元信托的注册资本将达42亿元。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五矿信托、陕国投A、建信信托、江苏信托等纷纷宣布增资。复旦大学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分析称,今年5月,《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资金信托业务开展的规模限制与信托公司净资产挂钩。监管政策,见微知著,这使建立和完善资本补充机制、增加资本实力显得较为迫切。上半年,有若干家信托公司增资扩股已进入增资扩股的操作阶段,从目前所获得的信息来看,会有更多的信托公司加入到增资扩股的队伍中来。未动先谋,今年的增资扩股,为明年把握更多展业机会奠定了坚实的资本基础。
拟增加注册资本12亿
根据皖维高新披露的公告,国元信托拟在现有30亿元注册资本的基础上,增加不超过12亿元的注册资本,其中以滚存利润和资本公积转增9亿元注册资本,向原有股东同比例增资3亿元注册资本,增资价格以2019年度分红派息后的评估价格为依据。目前,皖维高新持有国元信托1875万股,持股比例为0.625%。
根据增资方案,皖维高新通过滚存利润和资本公积转增558.42万元注册资本,需以现金认购192万元注册资本,认购资金499.968万元人民币。以此计算,增资完成后,皖维高新持有国元信托的权益由1875万元注册资本,增加至2625.42万元注册资本(含转增股本558.42万元)。由于此次增资为同比例增资,增资后,皖维高新持股比例不变,依旧为0.625%。
国元信托司创立于2001年12月20日,由安徽国元金融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元金控)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有资格的法人单位共同发起设立。截至2019年底,国元金控的持股比例为49.69%,为其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为深圳中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0.38%。
无论是在注册资本抑或是业务方面,国元信托在行业中均处于中游水平。截至2019年底,国元信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779.60亿元,其中投向基础产业领域居多,占比为47.93%。
未经审计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国元信托实现营业收入3.98亿元,净利润为2.57亿元。
增资风起云涌 年内多家信托公司披露增资计划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国元信托披露增资计划之前,江苏信托大股东江苏国信刚刚发布江苏信托的增资进度表。
9月29日,江苏国信称,为进一步增强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信托的资本实力,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江苏国信拟与江苏信托其他股东方按原股比进行同比例增资,增资总额为500000万元。其中,江苏国信按81.49%的持股比例,拟增资金额为407450万元。
对于此次增资,江苏国信表示,可进一步提升江苏信托风险抵御能力,增强其社会公信力和资产偿付能力,更好地满足监管机构在注册资本、净资本等方面的审慎监管指标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同时,增加江苏信托资本金也有利于其拓展业务发展空间,推动业务转型和创新,提升和巩固江苏信托的行业地位。
据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除上述两家公司外,已有五矿信托、陕国投A、建信信托等拟增资或增资完成。
2020年7月,陕国投A发布定增预案,拟向陕金控集团、陕财投和中泰长安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189203853股股票,发行的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7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充实公司资本金。
2020年5月底,五矿资本发布非公开发行优先股预案,根据预案,本次发行的优先股数量为不超过8000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0亿元(含人民币8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对子公司五矿信托增资不超过55亿元。
同年7月底,建信信托增资获批,注册资本由24.67亿元一跃至105亿元,迈入百亿俱乐部。据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注册资本超百亿的已有7家,分别为重庆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中信信托、华润信托、昆仑信托和兴业信托,注册资本金分别为150亿元、130亿元、120亿元、112.76亿元、110亿元、102.27亿元和100亿元。
百瑞信托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员谢运博对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最近信托公司增资较多,一是因为根据2020年5月发布的《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未来信托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张须有相匹配的净资产规模;二是预计《信托公司资本管理办法》将要出台,可能会对信托公司的资本规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信托公司启动增资程序,是主动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可以为业务的开展提供资本保障。另外,信托公司资本补充渠道相对单一,增资是最主要的资本补充方式。
谢运博称,在新的监管要求下,信托公司业务的开展需要匹配一定的资本规模。因此,资本实力较强的信托公司,在未来业务扩张的过程中可能会更具优势。相反,资本实力较弱的信托公司,其业务开展将受到一定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