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盆小猪
简书第一届、二届哲思&散文征文第一名。搬砖糊口,不忘学书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盆小猪

物丧:你能创作你的创作,却不能创作你的哲学

盆小猪  · 简书  ·  · 2018-01-08 12:4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引论

哲学如何产生,是哲学史必须研究的问题。各时期思想家、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有不同见解。这个系列的文章,把哲学产生的过程,概括为“从灵魂到是者”的过程,并对这个过程加以讨论和阐发。

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性质,而研究对象的性质只有在研究结束后,才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结论。讨论“灵魂”,首先是在文化人类学的论阈中展开,而时下国内的理论范式,难以摆脱唯物论的框架。 但这个系列不会采纳这种唯物论的方法,因为,该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于是,此文作为引言,从 唯物论与实践论的理论缺陷 入手,引出后面的“从灵魂到是者”这一论题的方法的雷区,以及论题的社会价值。

本文讨论的唯物论与实践论的理论缺陷,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个问题的延伸。这个问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提出,它是关于“物质第一性”与“实践第一性”被人混淆的问题。

王之璋老师在《 实践第一不能代替物质第一性 》〔《社会科学》 ,1982 (5) :37-38〕一文中,针对有人提出的“物质第一性这个意识的本源当成认识的来源是不正确的”这一错误观点,重申: 物质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由客观到主观的唯一道路,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李为民在《 实践第一究竟是不是实践第一性 》〔《甘肃理论学刊》 ,1983 (2) :52-53〕一文中认为 实践第一就是实践第一性,因为他理解的“第一性”,是泛泛而谈的“谁决定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就“前些年”的荒谬事情,李为民认为这并不是实践代替物质的结果,而是实践脱离认识的结果。他没有认识到的是,其实,这两个情况,本就是一个情况。

王南湜在《 谈物质第一性与实践第一性的同一 》〔《哲学动态》 ,1986 (5) :30-30〕一文中认为,“物质第一性”与“实践第一性”在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是同一的。论据有三点: 实践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实践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质运动形式的集合体,实践的自觉与主观能动性不妨碍实践的物质属性成立 。整个论述过程,与教徒论证自己那虚无缥缈的信仰颇为相似。这种理论建构,正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的机械思想,它把运动作为固定的概念带入理论体系,就认为这样就具有了关于“运动”的辩证思维。

“物质第一性”与“实践第一性”的关系的问题,在教材里,通过将二者分别归入本体论和认识论来解决。该问题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延伸。《实践论》是文吏的论断而非学者的探讨,因此会有理论问题没得到解决。 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该书中同时提出了“物质第一性”和“实践第一性”的论调。 由于当时的讨论有所局限,仅停留于二者不能同时是“第一性”,故未能反思物质与实践这两个范畴本身包含的不合理的因素。

当视线锁定在马克思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则“实践”呈现出的是另一番面貌。 它不再是被讨论是否“第一”和怎样“第一”的教条,而是打开一个时代的问题的必经之路。 实践带来了主客观分离和对立,也为对立的主观和客观提供了统一的桥梁。以前的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对事物和现实,没有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去理解。 我们从实践去理解事物,与我们“坚持”实践第一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坚持不会让你真正理解。

本文不从“第一性”展开讨论。第一性是西方经院哲学传统的范畴,马克思主义思想被视为对经院哲学体系的突破和超越,所以 纠缠于第一性,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本文从“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基础命题开始推演,进而解释出这两个命题共存于同一理论体系所带来的逻辑矛盾,由此反思这两个命题本身的合理性。

一.

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说明 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行为 实践的自觉与物质的第一性,不能同时成立。 这两个命题,在唯物论的理论体系中,造成了逻辑矛盾。对此,论证如下。

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是实践能达到目的所必须的前提。实践是人的自觉行为,自觉让人的实践区别于动物的行为。动物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在活动,所以动物的行为属于世界。人的自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它使人从世界中自由地抽离出来,进而可以改造世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实践中,人假如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实践,则这种实践就是没有自觉的行为,没有自觉的行为,不是实践。 当个体的实践发生时,如果要“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成立,首先必须让“物质决定意识”被个体自觉地意识到 ,否则,人就与动物一样,没有自觉地行为,且唯物论在方法论上也会失去价值。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如果个体要想让自己的意识符合物质,让自己的意识被物质决定, 那么,这个“物质”在个体自觉的实践中,就是被意识到的“物质”,即对物质的反映,而不是物质本身。

于是,在人类自觉的实践中,要使“物质决定意识”成立,就必须在意识中意识到“物质决定意识”,才能让“自觉”、即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成立。但是,被意识到的物质,是对物质的反映,也就是意识。 所以,这时的“物质决定意识”,就是“意识”决定意识。 这使得物质决定意识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命题,在同一个理论体系中,不能同时成立。

上述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逻辑论证中。

原始文化中的巫术行为正是在社会文化中,现实地显现上述论证过程。文化人类学为了便于对巫术的研究,有各种巫术分类的方法。从弗雷泽《金枝》中提出的“接触巫术”和“模拟巫术”的理论模型来看,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命题的同时成立,与“模拟巫术”的思想根源一致,而唯物论反对巫术。

模拟巫术的思想原则,是“相似律”,即“果必同因”。这一巫术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在科学证伪之前,所有的理论模型都仅限于相似律,而不可能做到与事实现象相符。人类不断发展的认识,并未直接认识到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只在特定的程度上与绝对真理相似。故而不能根据对错来评判巫术行为。 相似本就是类比的结果,类比是科学所必须的思想方法,所以巫术的思想本身并没有错。

人已知的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可以通过模拟,加以再现,在再现过程中,这个必然联系的存在会带来预期的结果,这就是模拟巫术的思想。这一巫术思想,在原始文化的劳动生产中发挥作用,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在这些活动中, 人类行为所遵循的“必然联系”,恰恰是文化思想与社会习俗中积淀下来的人的认识结果,而不属于物质。 就此来看,巫术思想可以遵从“物质决定意识”,但在实际的巫术行为中,却将“物质”偷换成“对物质的反映”、即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正确的意识,必然是对物质的“模拟”。因此,符合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规律的实践,是模拟物质的人类行为。放在文化中,这种人类行为,广义上就是模拟巫术。

在思想文化层面,人类将自己文化行为的结果,设置为符合某种必然规律的必然结果,再根据这种必然性,来计划和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以期实现这一结果。

然而,结果的意义来自于文化中的思想所施加的定义。这一结果,是人化的自然,但由于巫术本身不具有科学性,这一结果的使用价值便不具有生活资料的意义,而仅仅具有文化思想层面的意义。因此,这一套文化行为机制,所带来的真实结果,是思想在文化中的对象化。被对象化的思想,正是被包装起来的、模拟巫术行为所依据的“必然规律”。

从上述文化活动来看,实践在物质决定意识的指导下,并不能证明物质决定意识,只能证明实践本身可以赋予它的实践结果以特定的意义。 这一意义正是人类思想通过实践在人化自然中的体现。所以,在文化活动中,以物质决定意识作为前提,实践却证明的是意识决定意识。

在价值判断上,唯物论否定巫术。但是在文化中,现实的实践本质上无法摆脱巫术的属性。 结合前文的论述,则不论在逻辑上,还是在文化中,物质决定意识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命题都无法同时成立,无法相互兼容。

以上矛盾的出现,不需要引入其他理论来调和,因为以上矛盾说明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命题本身包含的问题。接下来,对两个问题分别做出说明。

盆小猪手绘《疯帽子工坊》系列:三月疯对帽匠说:“梦奇境里没有一只母兔子,每年三月我又能对谁发疯?”帽匠说:“梦奇境里也没有爱丽丝。”疯帽子说:“起码她来过,你想她的时候可以对着她的照片。”帽匠说:“我要去锻炼肱二头肌了,我的帽子工坊送给你,这样,你就不是一无所有了。”

二.

在个体的身心关系这一层面演绎物质决定意识,会得出如下结论: 意识是物质的功能,物质的功能也是物质属性的;意识在个体身体内对物质的反作用可以不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

意识活动的场所是人体,人体是物质的,那么,意识活动本身就是物质的一种功能。意识的内容,即对物质的反映,需要通过身体的、相应的物质活动来实现。因此,改变意识的内容,就能改变相应的意识活动的身体活动基础,即改变相应的物质活动基础。身体是意识活动的物质载体,特定的意识活动以特定的生理活动为基础;通过对意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个体可以调节和控制相对应的生理活动。

上述过程,取消了意识这一范畴区别于物质的独立意义,使意识成为一种物质的功能,因此, 意识本质上就是物质。如此一来,物质决定意识,就是物质决定物质。 以形式逻辑的方式来表达,就是物质是物质,或物质=物质。这时,物质决定意识,就成为一个同语反复的命题,同语反复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在个体而言,取消了意识的存在,这使人成为了“哲学的僵尸” 。在这样一个没有意识的世界里, 起决定作用的物质,由于自己决定自己,故成为了符合基督教神秘主义教派描述的“只有真理才能认知真理”的“真理”本身、即上帝 。于是,唯物论的“物质决定意识”将自己倒入到它自己反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中。

究其错误的原因,在于“决定论”。决定论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运动,都由其他事物决定。在决定所构成的链条尽头,必然是作为主宰的上帝。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唯物论思想,就包含决定论。

通过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本身包含了两个引发逻辑矛盾的因素,一个是“决定论”,另一个是取消了意识范畴的独立存在 。于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命题,只能提供一个不能被认知的物质,该物质如同“物自体”一样。所以,当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要缘系于物质时,就不可能缘系到这个不能被认知的物质,而只可能缘系到被意识反映的物质、即意识。这样一来,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两个命题不能同时成立的问题就发生了。

三.

一般认为,实践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根本原因,在于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但是,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这个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不能成立。

人类改造自然的事物、创造财富所付出的行为是劳动。劳动有具体的事物作为作用对象,因此,劳动是具体的人类行为。实践是认识论的范畴,是对劳动的抽象概括。因此, 实践是抽象的范畴,抽象的范畴不能作用于具体的事物,故实践不能改变具体的事物。这就是说,实践不能改造世界。 这与“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相互矛盾。“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一个混淆具体与抽象、模糊现实与思维的错误命题。

哲学所研究的世界,是抽象的世界,它存在于人类的理性思维中。劳动可以让人对“世界”的理性思考发生变化,但 实践是抽象的范畴,任何抽象范畴本身,都不可能直接改变其他抽象范畴。 抽象范畴需要在逻辑推理这类思维活动中改变个体认知的其他抽象范畴,这个思维活动过程属于具体个体的具体思维活动,是一种以思想为对象的具体劳动。所以,实践作为抽象范畴,也不能改变抽象的“世界”。

如果将实践看做是具体劳动的集合,仍然不能证明实践可以改造世界。实践过程中,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与其他事物发生作用,完成劳动生产。这时,人的本质力量发生了对象化,人在这种对象化的过程中暂时融入了世界,让自己的身体与具体事物处于相同的地位,来实现对事物的改造。于是, 人的实践,在实践存在时,其意义等同于事物对事物的作用。故此人对世界的改造不能成立,这只是世界自身的内在运动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根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理论模型,可以推导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 如果实践可以改造世界,那么,实践呈现给人的结果,是一个被改造之后的世界,这时的“真理”,不是世界的真理,而是被实践造就的“真理”。 所以,实践并未检验真理,它只能检验它自己造就的结果。实践让人的认识成为衡量事物的尺度,因此,实践检验的“真理”,不属于客观世界。

实践让人确证它创造出的意义,除此之外,并无真理。正因如此,物质决定意识才会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中,被演绎成“意识决定意识”,并使物质的意义被取消。

四.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唯物论具有理论缺陷,所以,它不能成为我们的研究方法。唯物论的这些理论缺陷,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也有同样的理论缺陷。因为恩格斯在《Socialism: Scientific and Utopian》中对唯物论的定义不同于上述经院哲学的唯物论,由于书名的汉译太过偏离原意,所以保留英文名称。

恩格斯认为: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starts from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production of the means to support human life and, next to production, the exchange of things produced, is the basis of all social structure ; that in every society that has appeared in history, the manner in which wealth is distributed and society divided into classes or orders is dependent upon what is produced, how it is produced, and how the products are exchanged.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final causes of all soci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revolutions are to be sought, not in men's brains, not in men's better insights into eternal truth and justice, but in changes in the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They are to be sought, not in the philosophy, but in the economics of each particular epoch.

从恩格斯的这段论述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在逻辑上先于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属于意识形态,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充分说明社会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现在颠倒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关系的“马哲”理论体系,实质上导致了“物质”范畴的界限的模糊。

恩格斯的这一定义,规定了物质这一范畴的界限。物质的界限包含两方面:其一,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之前的西方哲学史的总结和对唯心论、二元论、多元论等本体论思想的回应,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唯物论,仅仅在本体论的论阈中呈述物质是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一事实;其二,为了避免本体论范式造成的用世界本原去阐释现实的、当下的、历史的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提倡物质生产是社会的基础,进而为本体论这种人文学科的范畴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科学的范畴之间划清界限。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费尔巴哈研究的“人”,即使被费尔巴哈用抽象概括的方法加以处理,也仍然只是“德国人”,而不是真正的、绝对一般和普遍意义上的“人”。同理,马克思主义所研究的物质,也不是抽象的、纯粹的、普遍的“物质”,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物质,进而才有视事物本身具体情况而做出的分类归纳。只有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资本论》所研究的“价值”才可能在具体的人类劳动上成立,使用价值与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否则与“金钱拜物教”无异。关于物质范畴的界限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在前文中讨论的“物质决定意识”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不能同时成立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恩格斯的论述的以上两点分析,找出其错误产生的社会根源。这个根源就是,社会实践在逐渐摒弃物质和人的具体性,让物质自身的界限发生模糊。进而模糊意识的范畴。

这时的物质,作为一种能决定其他存在者的主宰,是一种混淆着物质和意识的属性的诡异存在。我们在接下来的论文中,正是要在文化学与哲学的跨学科讨论中,说明这个怪胎在文化中的来龙去脉。

物质范畴的界限问题,聚焦在物质的具体性。物质的具体性,正是反对经济决定论的依据。恩格斯在给梅林的信中,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说明了物质的具体性的意义。

恩格斯在写给梅林的信中认为:

我们大家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中介的行动,而且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等等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
因为这是思维过程,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从纯粹的思维中——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引出的。他只和思想材料打交道,他毫不迟疑地认为这种材料是由思维产生的,而不去进一步研究这些材料的较远的、不从属于思维的根源。

根据恩格斯的观点,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社会意识会成为主导因素,引发历史事件,进而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这种改变在社会的历史系统中,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恩格斯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从思维过程中产生,而推动思想者思维产生意识形态的动力,并不被思想者自觉地意识到。这符合我们论证的观点:在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下,物质决定意识会被转变为意识决定意识。

综合上面两段引文,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意识形态的唯心论思想,并没有被恩格斯认为是直接从物质中产生,而是从个体的思维中产生。这样看,作为社会存在的物质,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并不是一种“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我们在前文中讨论的、将“物质决定意识”带入“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的影响方式。

在这样的系统中,物质决定意识是社会的根本,这是从社会生产来说的。当物质决定意识被作为行为准则提出,则这时的“物质”是在作为“观念”和思想发挥对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建的经济史相伴随的,还有作为观念和思想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所构建的历史,而这个历史,不同于物质的范畴嬗变史和物质关涉的思想史。物质的存在,仅停留于经历史的理论前提,到物质的这个历史,是物质的文化史,它使物质被实践再生产出来,让观念和思想中的物质附身于自然的载体之上,这样,才使物质具有意义。

既然物质在实践中转化为意识,那么,唯心论的历史就是物质这一概念在历史中扮演精神本原的历史。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严肃考察。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时代问题出现的必然结果。它的理论形态,建立在对之前的哲学传统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 马克思没有创作他自己的哲学。而马克思之后的政治斗争孕育出的政治思想体系,需要哲学式的构造,使其理论化而便于传播和接受,则这样的政治的“哲学”,是被“创作”的哲学。

我们可以创作我们的创作,但不能创作我们的哲学。哲学可以被创作,但不应该被创作,被创作的哲学只是具有哲学的表象,却不能继承哲学的历史。因此被创作的哲学,不是真正的哲学,而仅仅是一种政治思想教条化的体系。

本文将“物质决定意识”融入“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时候,默认了两个前提:一个是人在受到唯物论和唯心论这类本体论思想的熏习之前,并没有任何既定的本体论思想存在于意识活动中,这个前提,是从“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做出的推论,实践是运动,运动打破清净,这时才会有物质决定意识与实践一同发生,否则既没有实践也没有物质和意识可言;另一个,是当人遵循唯心论思想也可以开展实践,并且通过实践以及人对实践结果的价值判断,唯心论思想并不会被证伪,反而可能会被人确信,因此,实践本身不能带来必然的唯物论根据,这时才需要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命题带入“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中,让实践去呈现它与物质的关系。

那么,“物质决定意识”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相互融合的逻辑过程,如何在历史中现实地出现并完成,就是我们下一章要讨论的问题。下一章,将从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这个系列论述“从灵魂到是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