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的少年根鸟,无论他的脚踏在哪里,他的梦一直系着那片长满了百合花的峡谷,系着那个求救的姑娘紫烟。而《根鸟》背后的这些北大少年们,话剧梦就是他们想要到达的那个百合花峡谷。
制作人张学妍,原来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这个看上去有时会有点腼腆的年轻姑娘,在谈起话剧,谈到她做话剧的初衷时,一下子变得神采飞扬。毕业后的她没有离开燕园,在这座园子里,还有着她想继续完成的使命。
她说起她做戏剧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给这个园子里喜欢戏剧的人一个空间、一个更好的更专业的平台、一个走上职业戏剧人的通道。
很多人都在抱怨着现在的青年缺乏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而她能够在这些抱怨里反思:不是青年变得没有梦想了,而是时代压力下,青年不敢有梦想,他们的梦缺少一个生根发芽的地方。她的梦想,就是为他们的这些梦想,铺好土壤。
导演崔颢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学院13级本科生,也是北大剧社现任社长。这个高个子的爽朗少年,在话剧的舞台上拥有着傲人的履历。他也和我们回顾起他的“追梦”之旅。曾复读过的他告也诉我们,在那艰难的一年,他却形成了一个对自己影响很大的想法: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不喜欢的事情。
大概也就是这样简单、纯粹的想法,让他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时间都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他从高中开始就喜欢坐在台下,感受观众了解到你所有的设计而给你反馈的感觉;而这种喜欢就延续到了大学,延续到他追逐话剧梦的整个旅程上。
他这样说他的北大梦,“北大是特别宽广的舞台,可以容纳一切努力和想法,给你一个平台去展现。北大梦就是能拨开云雾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星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把它摘下来。”
编剧徐甡敏是在话剧梦上追逐了很多年的美丽姑娘。她说,她与话剧的结缘是她的“幸运”,在舞台的魅力中,她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而她的另一重幸运就是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她形容他们三位主创是“铁三角”一般的存在。
当面对追梦途中的困难而退缩沮丧时,年轻人有一段时间的沮丧、颓废又有何不可呢?徐甡敏这样告诉自己,青春就是这样,有时候就热血冲天的,有的时候灰心丧气的,但在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鼓励下,就能低谷后再重新相信梦想,重新追梦。而这,不正是追梦的常态?
说起《根鸟》从策划到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徐甡敏告诉我们,《根鸟》的形成就是他们“铁三角”一个一直在克服困难、不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改编的是曹文轩老师的经典,改编的压力固然能够想象;而主创和演员们也都是北大的学生,课程的压力留给他们的时间又极其有限。印象中制作人、编剧和导演的工作应该是一个应该是一个圆划分成三个等分的部分,然而徐甡敏也笑着说,在做的过程中,他们的分工就变成了一个“太极”,事情都是互相讨论的,共同承担。《根鸟》的孕育和诞生就是他们共同克服困难,共同收获和成长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