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绝景武昌,因处黄鹤山而得名,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又为“古代四大名楼”“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
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修筑夏口城,于黄鹄矶建瞭望守戍楼一座,即黄鹤楼。
传,三国蜀汉名臣费祎曾在此羽化,驾鹤西去,仙人子安也曾乘黄鹤过此楼,故寻仙问道之人常尊此楼为圣地。
李白对黄鹤楼的热爱,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曾在诗中写: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并且,“黄鹤楼”在李白的诗中,至少出现过14次以上,他在此送过孟浩然、送过储邕、送过蜀僧晏、别过韦良宰、怀过王判官、丁十八、裴侍御、汉阳辅录事、卢侍御、县令韦冰等人,更与史郎中一起在黄鹤楼上听过妙曼的横笛之音。
遗憾的是,李白从未在黄鹤楼上题过诗,因为他想要题的时候,早有崔颢写下了那首经典。
这是崔颢笔下最出名的一首诗了,实际上也是沾了李白的光。
眼下热映的《长安三万里》更是把这首诗推到了一定高度:黄鹤楼诗在,长安就在,理想就在。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长安三万里》的编剧对历史知识多少是有些欠缺的。一定也会有人说,一部商业电影而已,看个热闹,不必那么较真。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说,一篇文章而已,目的都谋益,你也不用跟我太较真呢?
人不思考,就会失去真知,大家都糊涂着过,日子就混沌了。
传达错误历史知识以推动经济的行为,至少是不应该被提倡的。
实际上,自李白出翰林,与杜甫、高适梁园一聚后,至“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入狱前,他和高适都没有见过面。
崔颢这首诗作于何时,不曾得知,史书中没有可考的资料,但崔颢卒于754年,安禄山755年以清君侧为由反,硬要把“安史之乱”和黄鹤楼诗的情怀绑在一起,恐怕是有些过于招摇了。
崔颢出“博陵崔氏”,为名门望族,750年任监察御史前,曾游历天下,所以这首《黄鹤楼》当作于750年之前。
所以问题来了,李白那么喜爱黄鹤楼,为何不曾题诗?是真的写不过崔颢吗?
李白什么时候登黄鹤楼、见崔颢诗为之搁笔,史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
不过只要我们肯用心,就一定能查找出蛛丝马迹,这也是读诗、读史的乐趣所在。
根据李白留存下来的诗作,我们可以知道,他最早登黄鹤楼为727年,与孟浩然分别之际,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便迎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入赘。
虽然攀上了高枝,但此时的李白依旧求官不顺,甚至还得罪了裴长史。在唐代,赘婿的身份比较低微,常被人瞧不起。
而李白最晚登黄鹤楼为公元760年,那时候他已经从夜郎过白帝城回到了江夏。
在这期间,李白只有公元734年前后两登黄鹤楼,并留诗两首,一首为送友,一首为怀妻: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所以他搁笔黄鹤楼极有可能是作于此间,且不会超过公元740年。很简单,许夫人卒于740年,之后李白居东鲁、入长安、出翰林、遇杜甫和高适,游梁宋和齐鲁,之后与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安史之乱爆发,避难庐山,入永王璘幕,捕狱流放夜郎,遇大赦时李白已经59岁了,人生只剩最后三年。
从这些紧凑的时间线我们又可以得知,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诗时,他还没有入翰林,正是四处求官郁郁不志的阶段。
而崔颢为“博陵崔氏”出身,“五族十望”背后的势力极大,李白在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了三年的“纵横术”,自然是明白这个理的,所以他不是不能题诗,也不是写不过崔颢。
只是,他权衡之后为之“搁笔”,既成就了崔颢美名,也彰显了自己的器量。
李白结识的高官很多都姓崔,“安史之乱”后救他的人,并不是高适、郭子仪,而是宰相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