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有同感”
这是美国陆军四星上将马克·韦恩·克拉克回忆录中的语句。
朝鲜战争在美国被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停战后的数十年,美国上上下下甚至都不愿意提,设立朝鲜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还是1995年的事情。
朝鲜战争,这样的所谓“平局”之于美国而言其实就是输了。
这场被中国人称为抗美援朝的战争。放在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建国刚满一年的新中国敢于出兵朝鲜,和当时世界
上最强大的美国作战,最终逼迫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0年10月,虽然种种迹象表明出兵了,但是包含联军统帅麦克阿瑟在内美国军政高官一致认为,建国刚满一年的中国不敢出兵和美国交战,试图进兵平壤,将会有一场最大的屠杀。
而实际情况就是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4个军、3个炮兵师共约25万人,已经进入朝鲜。
现实很快就打脸了美国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铁拳正在落下。
10月25日清晨温井的韩军第6师第2团遭到志愿军打击。虽然就有侦查报告发现疑似中国军队,但是第6师师长金钟五却也没在意。出发的韩军官兵精神轻松,坐在卡车上啃着苹果,全无防备。
按照韩军第6师第2团的战斗序列,最先遭到攻击应该是走在前面的二营,但是乘坐卡车行军的第三营很过就从队形的末尾跑到了最前面。韩军队伍最前面是12辆牵引着榴弹炮的重型卡车,后面是20几辆装载着补给和士兵的卡车。
354团放过了炮兵,步兵营放进了伏击圈。354团指挥所果断下令攻击,公路上的韩军直接就炸了锅。354团3营8连的迫击炮一炮干掉了一辆想跑的卡车,堵死了公路。
掐头去尾,剩下的就是关门打狗。一个步兵营20分钟解决,毙敌325,俘虏161,干脆利落,这才是屠杀。
10月25日这天不仅是354团开门红,120师360团几乎在354团开火的同时也在云山城北和韩军第1师的部队发生激战同一天42军在东线黄草岭与美军狭路相逢。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东西两线投入战斗,是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
如果说首战敲打韩国人是挑软柿子捏,那么之后和美军交锋,就是啃硬骨头了。
当志愿军40军部队和敌军开打后没几天,39军的部队在11月1日-3日的云山战斗中,歼灭了美军精锐部队第一骑兵师的第8团,毙伤俘敌2000多人,光美军就1849人。
之后的几个月,志愿军部队就不断的给美军和联合国军的其他部队“上课”,穿插包围,一路就推到了三八线。
联军统帅麦克阿瑟不能理解,中国缺乏支持大规模战争的工业基础,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很多拿着二战时期的日式装备,这样的实力根本打不起一场现代化战争,凭什么打败了自己?
这位前82空降师的师长,接替车祸死亡的沃克成为第8集团军司令官。在这位新晋司令官眼里,这会的美军简直就是霜打的黄瓜,士气低落,缺乏斗志,对中国军队怕得要死。
他想组织部队进攻,但是指挥官们一致认为现在无论对中国军队实施何种进攻都会失败!
如何击败中国军队,这是李奇微之后的一段时间都在反复思考这份问题。
通过和志愿军的多次交手,李奇微逐渐总结出了志愿军的战术思路:
从单兵情况来看,中国军队火力极弱,缺乏装甲部队,步兵是他们突击中的骨干力量。
然而,志愿军的战斗素养极高,进攻的时候,不是一拥而上的密集冲锋,而是分层次分小队交替掩护前进,善于夜间作战。
“中国军队知道自己火力不足,他们下功夫用战术来弥补。他们善于步兵的快速穿插和“V字战术”(口袋战术),在我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包围。从多个方向同时打击,弥补火力的不足。”
云山战斗中,志愿军部队就是抓住美韩协调上的问题,以钳形攻势迅速包围韩军,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重创被围韩军,截击救援美军。美军阵亡1849人,而志愿军损失不到600人。
第二次战役穿插战术更是被志愿军玩到了极致,志愿军首先歼灭侧翼的韩队,然后向美军侧后进行大纵深穿插。38军113师14小时行军72.5公里,先后夺取三所里,龙源里两处要点,断敌退路,阻敌增援,搞得西线美军大溃退。
在了解志愿军战术的同时,李奇微也捕捉到志愿军的致命弱点。
志愿军从开始攻击到结束战斗一共7-8天,正好一个礼拜。
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薄弱,军队的后勤供给能力很差,志愿军战士只能自行携带一周左右的补给,这些物资消耗完了,就只好停止攻击。
在洞悉了志愿军的战术之后,已经升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就着手实验针对志愿军设计的“磁性战术”。
1951年4月22日开始的第五次战役中,美军的表现就让志愿军有点摸不着头脑。
韩军顶正面,美军一打就跑,根本不缠斗。志愿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联军主力毫发无损。7天推进80公里,这个推进速度让志愿军各级指挥员感觉到不安:美军的战术变了。
这是针对志愿军后勤补给的针对性战术,在志愿军物资困难的时候,利用装甲部队的优势速度,成建制地包围火力弱、缺粮少弹的志愿军部队,一些美军部队甚至玩起了穿插迂回。
美军的战术转变让志愿军一时吃了不小的亏,但是多年战争锻炼出来的我军指战员很快就清醒过来,主动后撤,有序地撤离到三八线以北,没给美军扩大战果的机会。
随后63军的部队在铁原地区进行了惨烈的大规模阻击战。
虽然美军拥有堪称当时全球最强的支援火力体系,自诩可以碾碎任何的抵抗,不少部队投入战斗几个小时就基本打光了。
而63军的指战员硬是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美军的猛烈攻击。让后方部队完成了重整争取了时间。
之后双方的战线逐渐稳定,双方围绕着三八线是打打谈谈,除了诸如上甘岭这样耳熟能详的战斗,志愿军部队也有很多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同样精彩的战例。
比如1951年10月的47军一次战斗中,在面对美军猛烈攻击,作战人员伤亡殆尽的情况下。炊事班的战士们挺身而出投入了战斗。
在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就和敌人肉搏,硬是挡住了美军骑兵8团1个连人的8小时进攻,还打死打伤了60多个美军士兵。
到了1953年大批苏式武器换装部队,在单兵装备的质量上拉近了和美军之间的差距。
这回美军不打算闹大:在进攻开始前,由空军和野战炮兵对所有目标进行轰炸和炮击,步兵则以试探性进攻探明志愿军阵地情况;进攻日当天,先以空军和炮兵进行饱和轰炸和炮击,继以坦克与火炮掩护步兵发起冲击。
防守之这个高地的是志愿军23军67师第201团第1营,在美军开始前期炮击的时候。201团指挥员就准确判定美军意图,做好了战斗准备。
当美军开始进攻的时候,志愿军仅以少量部队占据正面阵地,以冲锋枪和手榴弹和机枪交叉压制美军进攻,部队编组交替投入战斗。至下午5点30分美军撤退,攻击失败。
这次战斗耗费大量弹药,美国空军就投弹近23万磅,发射各种炮弹16.8万枚发,耗费子弹5万余发,手榴弹650余枚。可就是如此也没能攻下面积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山头,自己损失150人,志愿军方面伤亡仅11人。
面对美军的进攻志愿军游刃有余,而对于韩军,志愿军更是手拿把掐。
这里需要说的是1953年的韩军也不是两年前的那支韩国军队可比,在武器装备和战斗意志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志愿军第60军541团一部,在48门火炮支援下占领了韩军控制下的883.7高地。并在之后的战斗中,先后打退南朝鲜军1个排至两个营兵力63次反冲击,最后巩固既得阵地。战斗历时15天,以伤亡331人的代价,歼灭韩军2100余人,俘13人。
纵观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为优秀的轻步兵。这是来自对手的客观评价。
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表现却被一些影视剧表现为无脑冲锋,看到这些,老蒋总会感觉又生气又好笑。
其实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咱人民军队,就有三三制战术。到解放战争的时候,成熟发展。
在进攻的时候分成三组,放在一个班里3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为3人,以便相互接应。
三人战斗小组呈箭镞式进攻队形,每名士兵任务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一个步兵班分三个小组,班长,副班长,还有一个小组长,各带一小组人行动。
行动时三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组成一个战斗班。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
三三制战术下的进攻,每个战士都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一个人牺牲了,另一个人顶上,所以会给人一种源源不断的感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优势的装甲部队是志愿军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战斗中美军常以坦克部队构筑环形阵地,或进行快速穿插支援,给志愿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即使是在战争后期,苏式坦克装备部队,但是在整体数量上对比美军还是劣势。所以更多的时候,志愿军战士还是要以步兵对战坦克。
战争初期主要是在步兵连内,组成数个反坦克歼击小组,每个小组由2~3人组成,携带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炸药包等,并配备冲锋枪等自卫武器,必要时也采用以山炮、野炮直射的方法,打击“联合国军”坦克。
战争中后期,志愿军在防御阶段反坦克作战已经形成体系,形成了相当的反坦克作战能力。
在1951年10月于文登里地区的第68军第204师第610团,对突进的“联合国军”坦克,以76.2毫米口径加农炮、无坐力炮、火箭筒及手雷层层打击。激战十日,取得击毁击伤坦克36辆的战果,粉碎了美军的“坦克劈入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装备处于劣势情况下,英勇机智地进行反坦克作战,共击毁击伤和缴获坦克2251辆,对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上面所说的亮点,在1952-1953年的阵地战阶段,志愿军还创造性地进行了冷枪冷炮运动。
1952年开始双方的战线都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军依托坚固工事凭借优势火力,每天向志愿军阵地发射炮弹2000余发,给志愿军造成不小损失。
最初只是个别部队的行为。1951年1月29日,志愿军司令部向前线守备部队发出命令,要求全军范围内组织特等射手,对联军单个目标进行射杀。5月起扩展成全军范围内的狙击运动。
▲张桃芳使用的主要是一支苏联制莫辛纳甘M44式骑步枪
从这时候开始,两军对峙的前线就枪声不断,8月份开始炮兵也加入了行动。
枪炮有明确的分工:冷枪主要狙击500-1000米的目标,并为冷炮侦查目标。冷炮主要打击500-3000米的目标,用炮火支援或者火箭筒伏击通过耗费最少的弹药杀伤或摧毁联军守备工事和坦克等冷枪无法打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