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交易员策略  ·  2025.2.24(切换低位,等轮动,明日目标) ·  13 小时前  
淘股吧  ·  游资卖飞了会怎么做? ·  2 天前  
圆圆说财实盘  ·  牛市旗手再次启动!抓住这次上车机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大所投资AI,中小律所会被甩多远?

智合  · 公众号  ·  · 2024-07-10 18:44

正文

作者 | 李佳琳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与刻板印象中“法律科技公司只服务于大规模律所”的高端业务不同。目前市场正在逐渐向中小型律所倾斜。

汤森路透法律部门新任总裁Raghu Ramanathan

汤森路透法律部门新任总裁Raghu Ramanathan在今年6月接受采访时表示: “来自大型律师事务所的收入不到我们收入的一半,大约占我们收入的 40%。我们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中小型律师事务所。”

根据司法部的数据,我国2022年律师51人以上的律师事务所仅有3.32%,50人以下的中小型律所占96.68%。占市场份额绝对大数的中小型律所和律师们在时代发生巨变的开始,更应该关注自身未来的发展。

法律科技只为大律所服务?

根据美国著名法律服务公司Persuit的调研显示, 全球Top100律所已经全面批准在其内部使用生成式AI技术 ,而全球 200 强以外的律所则因资金成本限制、对技术的怀疑或缺乏对其适用性的认知,表现出更为保守的态度,其中12.9%的律所没有部署生成式AI工具的计划。



面对新技术存在顾虑,是每一位理性经纪人的天然反应,不如先来看看Top100大律所100%接受生成式AI的应用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提升效率和增强管理是大型律所需要法律AI的重要原因 。国际律师事务所伟凯已经在公司业务中使用了尽职调查及合同审查平台Luminance,帮助律师快速总结关键合同条款并完成尽职调查。在诉讼中更是使用了业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工具Brainspace和Relativity,加速文件审查,并从律师的决定和编码中进行 "学习",从而识别潜在的风险,更好地产出应对策略。

伟凯管理合伙人李得伟律师指出:“人工智能或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法律界的工作方式,律所在众多业务领域将变得更有效率,并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法律服务。 法律科技不再仅仅是个‘好东西’,而是大型律师事务所的 ‘必备品’。”

大律所的“必备品”,难道中小型律所要望而却步吗?其实“降本增效”对于中小型律所而言,更有意义。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在2020年发布的有关中小规模律所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成本构成方面,中小规模律师事务所的成本支出“大头”主要在房屋租金和平均人员工资支出上,分别占总成本的37.54%和35.17%。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力资本支出其实也包含了律所的管理和沟通成本。



高盛在发表于2023年3月的《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大效应》报告中认为,44%的法律工作将在不久的将来被AI取代。这个数据其实就是在特指工作内容与法律AI高度重叠的律师群体,也是在中小型律所流动量很大的实习律师或者初级律师群体。

中小型律所想要选拔和培养人才,就不能把人才积压在诸多重复性的法律检索和文书写作的大量工作中,而是更多地锻炼实习律师或初级律师的法律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能够独立执案的能力。 有了法律AI作为重复性工作的替代者,律所就可以精简人员 ,挪出一部分薪酬空间,并且节省了非必要的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实现律所内部法律资源的优化。

除此之外,大型律所在法律科技市场的投资中抢占头额的姿态也足以说明他们在法律科技的浪潮中势在必得的态度。 2018年,英国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瑞生律师事务所等联合12家全球顶尖律所组成的新合作联盟,打造新的法律科技组织Reynen Court LLC。可见,早在六年前,顶尖律所就在关注法律科技这一效率方案,并且旨在建立专门为律所打造的与程序供应商对接的服务平台。

同时,美国第 11 巡回上诉法院法官 Kevin Newsom在探讨法院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解释单词和短语的问题时,用长达 32 页纸论证了:“人工智能将会继续存在。 现在,在我看来,是时候弄清楚如何有利可图且负责任地使用它了。 ”今年6月,汤森路透法律部门也开始宣称法律行业需要对人工智能进行开放式基准测试。这都意味着从人工智能开始发展,头部律所和企业都对于这一市场非常关注,并且积极地参与其中,想要扩大适用范围。

比起可衡量的“高效”、“管理”这种职能,大型律所更像是看清了:生成式AI 极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律师如果不与之合作,只能被它淘汰的事实趋势。 无论是“降本增效”,还是“不被时代淘汰”,这对于中小型律所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课题。

法律AI并不是高不可攀

不同于ChatGPT面向所有类型的文书进行阅读和生成内容的能力,法律AI对于法律检索、法律文书的能力更加专业。

法律生成式AI目前已经能够满足节约法律检索以及阅读大量的数据和文书的时间。也有不少生成式AI针对合同有生成合同模板和自动审核的功能。目前国内市面上常见的法律AI功能主要有法律检索、法律咨询对话、文书阅读、文书生成、合同审查、合同全周期管理和类案分析等。 目前的法律科技产品比起“大律师”,更像是一位“好助理”。

经观察,市面上所有 的常用法律AI基本都具备法律检索的功能,甚至可以直接生成思维导图和法律检索报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能够检索的AI都能完成法律咨询对话。这是因为AI的工作内容并不是端到端的,直接找到法条,需要AI理解法条内容,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这意味着生成式AI依然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规避使用的风险,人工智能在法律工作中本质上仍扮演辅助角色。

此外,根据德勤在今年一月提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例汇编》中, 目前生成式AI已经具备了起草合同和工作说明的能力,但是缺乏解释能力。 无法精确解释为何某些条款被包含在合同中,而其他条款则被排除,因此用户需要验证输出的结果,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和合理。与此同时,生成式AI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可能会集成训练数据中的潜在偏见,从而生成倾向于某种群体或者意识形态的内容,而缺乏更加全面的视野。



根据观察, “法律咨询”虽然成为多个法律AI的宣传点,然而律师使用下来的感受仍是回答僵化,甚至不够准确 。要做到流畅沟通,需要提问者本身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 同时,合同的起草和审查独立于法律文书的生成,变得更加专项化 。有些将合同相关的服务细分为文本纠查、风险分析、要素抽取、履行分析、内容优化和审查分析等多个服务模块。甚至,部分法律科技产品能够提供合同全周期管理的服务,也就是简化并自动执行关键阶段的合同流程。这些阶段包括:合同起草、制作、合同程序与工作流、谈判与审批、签署、资源库内合同的持续管理与履约、续约。

从专业模板开始比从白纸开始更有效率。 以法律人写合同为例,为了保证合同高度专业,一定是需要基于高质量的模板起草。在这个场景,律师使用大模型不是利用它的生成能力,而是利用语义理解能力,通过对话方式描述需求。起草一份什么类型的合同,背后在应用层通过匹配高质量模板,把大模型理解的关键信息填到模板里,再让大模型润色,这种方式更匹配法律人解决任务的逻辑。这比常规搜索软件搜到一份模板再逐字填写更有效率。

目前国内市面上的法律AI侧重有所不同, 有些专攻于法律尽职调查,包括基础尽调、网络核查、股东核查、关联方核查,更多是面向公司法务工作;有些则是重在律所的业务内容,重在文件的处理和案件的检索,甚至包括了律所需要的项目的模板,以及律所系统管理平台等内容。

面向律所管理的法律科技产品,在官网都中格外重视数据安全的宣传。多个律所管理类的法律AI都通过了ISO27001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达到了国际标准。强调能够实现多平台协作的产品,大多数据通过权限控制,能够实现“文件不出所”的大模型数据交互。有些能够做到应用内置,在律所的管理平台中内置了法律检索、合同审查、法律翻译等多项内容。



这些功能并不是中小型律所“高不可攀”的,恰恰相反, 这些是中小型律所的常规业务中最需要的能力 。前文提及中“小型律所占市场份额60%”的汤森路透法律部门总裁Ramanathan表示,“在与客户的交谈中会发现,与小型律所合作更容易。与中小型律所达成合作的商业目的更为清晰,AI取代了律师助理的人力成本,节省了更多的沟通成本,也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相反,与大型律所之间的合作需要的理由就不止降低成本,而是有关于业务转型和规模化等等复杂的问题。” 可见如今积极参与法律AI的使用已经是中小型律所对自我赋能的一项重要手段 ,跟上目前并不“高端”的法律AI市场,也意味着提升效能的同时,跟上时代步伐。

律所和AI都需要进步

AI的“助理”身份是现状,但是未来不止于“助理”。随着“数字分身”等技术的发展,法律科技的发展可能能够实现人人身边有一位“法学专家”传授知识,但是资深律师几十年的经验与思维积累极难量化,直接投喂给AI。泰和泰(上海)律师事务所涉外业务部副主任漆艳在本月提到,目前法律AI能够为律师做到的工作的特点是 标准化、重复性高 ,并不涉及太多专业分析与推理。漆艳表示:“与客户沟通时,理解对方情绪、表达人文关怀、给出包括伦理道德、商业可行性在内的综合决策,这些都是AI目前无法替代的。” 1

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法律科技工具, 律师和律所也不能止步于当下,学习使用AI,与AI合作才是正道 。例如伟凯已经在领导层面,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旨在研究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律师业务实践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就律所该如何应对并适应提出及时的建议。这是一支多元化业务服务团队,能够持续评估和选择能够帮助律师改善其现有工作流程的新兴人工智能工具。该团队还不断设计改进人工智能工具的最佳使用方法,并提供无缝衔接的技术支持。

法律科技中的司法差距显而易见,大量的资金和法律科技的发展都被用于为大型公司和企业法律提供技术, 潜在结果是,使用人工智能的律师和不使用人工智能的律师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小律所的入局为打破现有资源壁垒提供了机会。

如果阻碍中小律所采用生成 人工智能的原因是缺乏知识和资源,那么律师行业的监管部门、协会等则有机会加大力度,通过生成 人工智能的资源和培训,特别是其在日常法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填补这一空白。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望见证一个更加公平的法律服务环境,让法律AI成为所有法律从业者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共同工具。



本文作者

李佳琳

智合研究院中级研究员,中国法学学士、英国法学硕士,关注刑事律师群体,关注法律科技。





参考资料

1. 第一财经杂志,用户想要万能的AI法律助手,但创业者大都只愿解决这“小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