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唐玄宗
李隆基
即位后, 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革新吏治,检田括户,打击豪门令国家政令统一, 社会安宁, 国力迅速增强, 经济殷富,达到大唐开国以来最高峰。
唐玄宗:李隆基
此时唐朝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占据青藏高原的吐蕃人,在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双方交战数十年,折损兵马数十万人。
公元704年,吐蕃赞普(国王)赤都松赞征讨云南六诏部族,却战死军中,其子赤德祖赞即位,年仅七岁。其祖母
没庐·赤玛伦太后
摄政,一边铁腕压制国内贵族反抗,强化中枢集权,一边竭力向唐朝示好,止战息兵。
吐蕃太后:没庐·赤玛伦
而唐朝正值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统治集团持续内争,无意边功。吐蕃趁机求娶了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
公元706年, 两国定下 “神龙会盟”, 以青海赤岭为疆界,不久又开辟了茶马之路,开展以唐朝茶叶换取吐蕃马匹为主的各种经济交流。丝绸之路途径青海的南线也随着两国的暂时和平,得以恢复。
吐蕃又利用唐朝此时的朝政紊乱,通过贿赂唐朝官员,不战而得到水草肥美的河湟九曲之地,终于实现全据整个青藏高原的夙愿,成为幅员万里、臣属部族无数的大帝国。
然而,双方对彼此的立场心知肚明,这绝不是长久的和平,而仅仅是迫于各自国内局势的新一轮的休战。随着李隆基的登基,怀着恢复唐太宗、唐高宗时帝国赫赫声威的壮志雄心,很快,商队的驼铃声渐渐散去,战火烽烟重又燃起。
在李隆基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各州县府库里,都堆满了粟米和布帛。收藏天下赋税的长安“左藏”府库,财物更是多如粪土。有了强大国力支持,李隆基得以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招募名为“长征健儿”的精兵十二万人,同时在边疆地区设置多镇节度使,大力孳息军马,扩充军事屯田。
当其之时,大唐各边镇共有野战精兵49万,优良军马8万余匹,唐军又重新恢复了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横扫群胡、战无不胜的强大战力。一扫武周时期边疆战事不利的被动挨打局面,在对吐蕃战争中,更一度占据绝对上风。
本身能力和治绩也堪称一代雄主的吐蕃国主赤德祖赞,在自己统治的半个世纪里,都被唐朝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公元714年,李隆基即位刚刚两年, 吐蕃以会盟为名,由其国相乞力徐率兵十万来攻,唐将
王晙
率勇士七百人,夜袭并大破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唐将
薛讷
率唐军夹击,斩敌一万七千,获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薛讷乘胜追击,于长城堡再获大胜。吐蕃军相枕藉而死,洮水为之不流,其所建城堡桥梁,也尽被唐军拆毁。
唐朝平阳郡公:薛讷
这场折损数万兵将的武街之战后,吐蕃遂联合漠北的后突厥汗国、 西域的突骑施汗国、势力已达中亚地区的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合力对抗唐朝。
公元715年,吐蕃和大食联军攻入臣服唐朝的拔汗那国(今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共立傀儡国王。唐将
张孝嵩
率军出龟兹以西数千里,连下数百城,长驱而进, 俘斩千余级, 助拔汗那王复国,大唐国威威震西域。
公元716年,吐蕃军进攻松州,被守将
孙仁献
临城逆击,再告惨败。
公元717年, 陇右节度使
郭知运
于河湟九曲大破吐蕃军。同年,吐蕃与大食、突骑施联军进犯西域安西四镇,再被唐军挫败。
屡战屡败的赤德祖赞不得不向唐朝请和,强化集权,将吐蕃各地的户籍、税收、兵籍收归中枢管理, 设红册木牍备案,同时减免税赋,裁撤冗员,以此增强国力。
公元722年,吐蕃军进攻附属唐朝的小勃律国,北庭节度副使
张思礼
率四千人来救,大破吐蕃军,俘斩数万人。此战后,唐朝边将不再一味守御,而是纷纷主动出击, 以求边功,但觅封侯。
公元727年, 吐蕃军侵入甘州,陇右节度使
王君㚟
乘天降大雪,袭敌后军,吐蕃军冻死战死无数,被迫西撤。王君毚乘湖水结冰,率军过青海湖,唐军如神兵天降,将此刻正在湖西休息的数万吐蕃疲军和辎重牲畜尽数俘虏,再获一场大捷。
公元728年起,吐蕃军连续三次进犯瓜州,都被当地守将
张守珪
击退。
河西节度使
萧嵩
、陇右节度使
张忠亮
两镇合军,于青海湖南的渴波谷之战大破吐蕃军。张忠亮更兵进龙羊峡,攻陷大莫门城, 擒获甚众。左金吾将军
杜宾客
也率军于祁连城奏捷。
吐蕃军卷土重来时,萧嵩以四千强弩军迎击,经过一天苦战,击溃其军阵,生擒敌大将,斩首五千级,吐蕃败军四散逃入荒山,哭声遍野。
公元729年,
张守珪
和
贾师顺
率瓜州、沙州唐军主动出击,大破轻而无备的吐蕃大同军。
赤德祖赞为振奋士气,汇聚大军,阅兵于郁标川,唐将
王忠嗣
仅率精兵数百人杀入敌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凯旋而归。
唐朝清源县公:王忠嗣
唐朝宗室名将、信安王
李祎
则率大军日夜兼程,长途奔袭,出其不意地杀奔石堡城。吐蕃守军措不及防,伤亡甚众,唐军损失微乎其微,便攻克了这个依山而建,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缴获粮储器械无数。李祎分兵据守要害,令试图反攻的吐蕃大军不得前进。
至此,吐蕃军彻底丢失了侵攻河陇地区的前进基地, 唐朝拓地千余里,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各路唐军从此游弈自如。
屡战屡败之下,赤德祖赞被迫自称外甥,再次向唐朝卑词请和:「
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惟边将交抅,致获罪于舅。倘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
」
公元733年,两国再次会盟于赤岭, 并约定于甘松岭及赤岭两处互市。当然,这亦只是一次短暂休战。
公元736年,吐蕃军不顾唐朝勒令罢兵的命令,攻破小勃律国。两国战事再起。
公元737年,唐将
崔希逸
率军于青海大破吐蕃军于青海之上,杀伤斩获甚众。
公元738年, 河西节度使
杜希望
以王忠嗣为先锋将,攻占吐蕃新城,又夺吐蕃河桥,于河左筑盐泉城。当吐蕃军三万反攻时,王忠嗣单骑杀入敌阵,斩杀数百人,其部属所向辟易,吐蕃军大溃, 慌乱中自相践踏。杜希望从侧翼纵兵强袭,再获一场大胜。
公元741年, 由于时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盖嘉运不思防务,致使吐蕃军重新攻占石堡城。
公元742年,陇右节度使
皇甫惟明
击破吐蕃大岭军,又大破吐蕃青海道军三万余人,斩首五千级。赤德祖赞之子琅支都也被唐将
王难得
阵斩。河西节度使王倕击破吐蕃渔海、游弈诸军。
公元743年,皇甫惟明率军出西平,行千余里,攻破吐蕃洪济城。
公元746年,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在青海、积石一带与吐蕃连续会战, 皆获大胜,斩杀其两名王子,歼敌数万,更攻灭降伏吐蕃已久的吐谷浑国,虏其所有部众而归。
公元747年,唐将
哥舒翰
于苦拔海之战,连破三路吐蕃军,此战哥舒翰持半截枪摧锋陷阵,所向披靡。之后, 哥舒翰又在积石军之战,设下伏兵,内外夹击,全歼五千吐蕃骑兵,令其匹马不得还。
唐朝西平郡王:哥舒翰
时人有诗云:【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
唐将
高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