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利文斯顿
以二级市场股票,债券,ETF为主要品种,以CANSLIM为基础的研究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姑苏晚报  ·  上海城隍庙广场将被拍卖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利文斯顿

市场博弈环境变化,结构性行情继续

利文斯顿  · 公众号  ·  · 2020-05-10 19:27

正文

作者是私募基金经理,雪球ID:我是表好胚! 喜欢的话转发是最大支持!

虽然说华尔街无新鲜事,人性永远不变,但是市场确实会不断进化,并且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尽可能尽快跟上市场的变化,因为如果领先过多,也会死在黎明前,而落后太多则会被淘汰,所以我们需要经常自省,为什么市场的反应和我们的预期不一样。

在3月中旬的时候认为接下来大概率是震荡市类似16年那样,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像16年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震荡市呢,因为16年上半年只跌了一波,之后几乎都是涨的,直到下半年才开始跌,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内心是有点虚的,因为历史上第一波下跌直接见底的情况很少,因为人的失望曲线决定了,一般下跌需要2波,即给你希望再让你失望之后才会绝望,也就是所谓的3浪之后趋势才会改变,但是实际上自从16年初之后,一波下跌就见底的情况却越来越多,而且这波至今的上涨,从个股结构来看,更像是带主线的上涨,而非反弹(因为反弹应该是超跌股涨,强势股跌,现在明显是强势股持续涨,弱势股不怎么涨)而且以前还有句老话,政策底不是市场底,市场底要在政策底之后,但是这次很明显美股一波政策市场就见底了,并没有一个更深的市场底。

然后看个股我们可以发现,3800个股票里,只有1300个今年的涨幅为正,之前雪球也统计了过去一年,估值最低的10%股票的跌幅远大于估值最高的10%股票,同时我们看领涨的白马股也可以发现,不少龙头股2019年的预期增速并没有加速反而是减速(有不少在去年底没疫情的时候就预期减速),但是估值反而更高了。我在3月中旬买了40%仓位长期看好的股票,之后涨了20%到了历史最高估值就卖了,结果现在回头看,已经比我卖的位置又涨了20%。当然,我之后也马上反应过来市场短期不会大跌,必须对长期看好的东西有更高容忍度,作为一个市场人士,我不能简单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得思考为什么,以及支撑这种环境的条件是否能持续存在。

首先让我想到的是美股,过去几年好几次媒体都在说美股估值到达历史最高位附近,结果美股都是震荡一下继续涨,包括这波,美国经济必然受到疫情冲击,甚至冲击不会很短暂,但是美股依然继续坚挺,原因无非两个,一,流动性持续宽松,二,美股权重股在疫情里不但没受损,反而受益,而指数几乎完全由权重股主导。那么要扭转这个局面,必须破坏这2个条件之一,要么流动性持续快速收紧,要么那些互联网巨头们遭遇什么黑天鹅(反垄断,或者什么数据证明它们的扩张到极限了)

那么回到A股来看,首先,A股这几年确实在跟国际接轨,一方面以前媒体老是说海外大公司估值高,小公司估值低,这个现象这几年就很常见了,一方面白马股持续涨,而黑马股大多数都是宽幅震荡。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中速增长,各个行业市场利润开始向龙头企业集中,导致龙头企业获得了更高估值,而小企业在新兴行业里可以获得高估值,在成熟行业里因为无法逆袭实现持续增长所以给予低估值,一方面是因为外资不断涌入,对于很多外资而言他们无论从规模还是研究力量的投入来说,去研究并买入黑马获得的超额收益并不划算,对他们而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中国当成50年前的美国,买入中国的卡特彼勒,中国的拜耳或者中国的欧莱雅,中国的优衣库更容易。而我之前解释过,A股目前在所有QFII的总仓位里其实比例不超过10%,而A股的ROE远比海外公司高得多,因此只要美股不大跌,外资就会持续买入(美股是本金仓位,如果跌了导致去杠杆,就必定卖A股,即使A股低位,比如2018年10月,反之就不断买入,即使估值历史高位)。

另外还有个原因是,A股博弈环境变了,以前A股的博弈对手主要是公募(几乎永远满仓),散户(高位加速阶段去申购基金,低位加速下跌去赎回基金,其他时间看戏),大股东,于是导致A股跌的时候永远跌过头,涨的时候也涨过头。顶部永远可以看到散户不要命地入市,但是大股东大额减持,底部则可以看到散户大卖而大股东减持数量大幅下降,甚至不断增持,所以当时A股的超额收益非常好赚。但是如今A股的主要博弈力量变成了头部公募,头部私募,散户,大股东。而即使是散户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散户是真正的散户,这几年的散户越来越往富人阶层迁移,我们可以看到以前基金高额申购期一般都是股指突破关键点位加速上涨阶段,遍地是人谈股票,但是18年初和19年基金申购高峰,虽然也是股市涨了一波,但是对比06和14可以发现,涨幅并不大,路上并没有太多人谈论股票的时候基金已经开始热销,这说明中国人的资产配置确实开始从地产转向股票。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虽然基金热销,但是基金业的规模却两极分化,头部基金越来越大,甚至去年出现了单只产品千亿,这几乎可以抵得上N个中型规模的基金公司了。然后头部基金还集体呈现了一个特征,就是无论头部公募还是头部私募,都是永远满仓。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出现现在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有一,流动性极度宽松,二,美股强势导致外资可以不断加仓A股,并且A股在目前看来长期回报率对于外资的资金成本而言还是有足够吸引力,RMB也没有大的贬值风险,三,中国人的资产配置确实开始转移,导致头部基金可以源源不断获得弹药,而他们现在基本上是long only 的做法,选择白马,有跌就买。

而散户对股市的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大幅下降,除非指数足够牛能引导大量散户蜂拥入市才会重新回到以前大涨大跌的模式。

但是越看越长也不是好事,这会让市场逐步低估风险的定价,导致估值不断攀升,最后一旦见顶就可能暴跌,即使不是见顶,而是震荡上行,期间大波动也不会少,比如过去两年美股短期波动20%的事情一点也不少,在美股就有个策略就是每次VIX期权特别便宜的时候就去赌VIX上涨,之后在期权特别便宜的时候去赌看跌期权的策略估计在A股也能行得通。实际上开个玩笑说,巴菲特说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但是过去10年美股最大的问题就是潮水一直不退,那么巴菲特就只能一直拿着超额的现金看戏,结果反而是裸泳的人最帅气,游着游着就把衣服穿上了。

当下简单来说就是你的对手比你有钱,也看得比你长,无视短期业绩波动就是买,这时候如果你还想靠短期业绩波动来赚超额收益几乎不可能了,比如万华19年业绩下滑,股价却新高,你看短期业绩怎么玩得过?你要致胜,那么只能要么看得比对手更长,对波动容忍度比对手更高,要么在对手太一致的时候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比如波动率特别低的时候看跌,或者3月大家恐慌的时候满仓)

另外就是我们要持续关注以上3个条件,其中除了3长期看不太会改变以外,1、2都得持续密切关注,流动性,美股,汇率未来跟A股都会直接相关。

总结,中期看风格继续,长期方向比估值重要,一季报出完还是有一些行业低估值高增长行业前景好并且关注度不断提升的,短期依然要谨慎(波动率预期已经比较低,要当心短期出现大波动),毕竟不少板块虽然长期好,但是短期估值确实高,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大波动,还是用震荡市的态度看待,追高需谨慎,回调不要怕,尽量低吸长期赛道好的公司而少参与短线博弈。

最后帮朋友做个推广,这是一位雪球老友开始做公众号,希望我能帮他推一下,二维码如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