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来聊”探讨的是年轻学者的学术独立问题。
新一年的基金季正暗潮汹涌,初入科研职场的年轻学者们,是否拥有了自己的课题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对于“想不想独立?”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留言学者都表示“想”。
对于“能不能独立?”的问题,大家的体会却是一言难尽……
有的读者表示乐观,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实力,独立不成问题:
Spinice:当然可以学术独立,只要自己专业能力足够好,而且自己有寻找和提出新的学术课题的能力,同时精于搜索学术文献,熟知投稿的方法,最后有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编程能力,就独立了。
刚刚入职的年轻学者则多被现实所困,感觉难以独立:
内拉:作为非本校留校的国内土博,要么被所谓大佬强迫当免费劳动力,要么被排挤孤立,如何独立~
Lina:既无法背靠大树乘凉,又无法延伸博士课题再做的小青椒一枚表示想独立不可能呀!
瑶瑶:换了专业方向,就更加麻烦……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期。
匿名:还是做现老板的课题,可是也不是大树底下,不好乘凉啊。
辉哥:大多数年轻学者都是想独立的,立志做学术的谁不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做研究。但是现在不论中国和美国,能成为独立PI的比例都是越来越小。尤其在中国,对于那些没有国外科研训练经历的博士,想在主流科研机构成为PI的大门基本已经关闭了。
归根结底,决定能否独立的因素除了科研能力,“钱”也至关重要:
匿名:想独立,缺钱。
匿名:现在独立能做什么课题呢?总要先有基金养活实验室。但是又总得独立……
然而无论如何,年轻、或者慢慢不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始终行走在通往独立的道路上。下面这些人的进化轨迹,是否能给后来人带来一些信心?
匿名:想啊!做梦都想……可惜开悟迟了些,也许是错失了机会,现在也算半独立吧,科学研究最迷人的一点,就是自由探索啦!
Steven:对于我个人而言,已经工作五年,在研一个国基金面上,一个青年已经结题,我认为一个刚工作的年轻人如果能在一个好的团队里成长若干年还是大有裨益的,无论是学术还是人际交往都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提升,当然前提是团队的领导人是开明的,能够给你一些机会去历练。
匿名:隔壁实验室的小老板,今年也快45了,多年来一直跟在大老板(也是他博士导师)身后……然而最近几年开始慢慢有不同于大老板实验室的课题方向,也在楼上有了一间独立的细胞间。我觉得这样的轨迹挺好,不急不躁稳扎稳打,在“大树”底下汲取足够的营养,终于会有独当一面的一天。
“月亮与六便士的话题是青年学者必须解决好的命题。很沉重的话题。(Blizzard)”或许,“给做学问的宽松而条件充足的环境。爱护人才才是最大的战略。(野马)”
独立,愿你能。
图片来源:http://www.158sucai.com/Picture/Figure/87972.htm
阅读更多
内容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这里是“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服务科研人的微信号“科研圈”。我们:
· 关注科学进展与科研生态
· 推荐重要前沿研究
· 发布科研招聘
· 推送学术讲座与会议预告。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