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我是蛋爸
原创地产评论、读书笔记及各种心血来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我是蛋爸

房价的本质

我是蛋爸  · 公众号  ·  · 2017-07-15 14:56

正文

 

1st管理经济

 

最近有一个很精辟的观点说,我们国家既不是计划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而应称为“管理经济”。对此我深以为然,当前房地产市场的种种调控手段,已将管理经济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

 

管理经济的核心在于“有形的手”的主导地位,是短视的、不可预期的。它既不是计划经济,将一切规划的井井有条(至少努力去做),更不是市场经济,将经济行为交于市场主体充分交易。管理经济更多的体现了当政者的思路与立场,通过行政的力量,扭曲市场的逻辑。

 

比如广受争议的限价制度。在土地出让时并未约定将来的预售价格,开发商拿地时按照市场价格测算土地价格,但在办理预售证时又被政府以各种理由限制价格。政府既实现了土地出让收入的最大化,又通过行政指令操纵了房价的土地数据。

 

这种“既要-又要”的调控手法没有任何的契约精神,让开发商们吃了不少哑巴亏。如果要限价,就应当在土地出让时约定好。但除了极个别中心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土地出让与预售价格并没有做到事前约定,开发商对未来预售价格管制的松紧,只能是猜和赌,不到预售许可证拿到的那一刻,你永远不知道,未来是否会因为某个领导要求,或者某个文件精神,让项目的合法收入,被迫打了多少折扣。

 

2nd城市经营

 

在管理经济的逻辑之下,造就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强力武器:土地财政。土地是政府手中最重要的资产和资源,如何以土地撬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答案是:以房地产来培育实体经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涉房税收(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和土地出让金。政府进一步通过(1)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提升土地的价值(2)通过商住用地的高地价,补贴产业用地的低地价,以培育实体经济的发展。如此造就了房价与GDP的螺旋式增长。

 

这个逻辑,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做法如出一辙。通过压低农产品收购成本、提高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人为地实现资金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从而起到迅速完成工业化的战略意义。

 

3rd可持续难题

 

土地财政既有值得肯定的意义,也带来了尾大不掉的难题。最大的症结在于不可持续,短期使用可迅速见效,但容易使官僚集团对之形成依赖。这也正是管理经济的核心特征:短视化

 

土地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土地资源不可再生,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城市价值的摊薄。尤其是一些资源禀赋有限的城市,甚至都没机会摊大饼。靠土地财政续命的方式,总有一天会山穷水尽。

 

实体经济靠补贴是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采取的“房地产与工业的剪刀差”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快速拉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不可持续。在这种模式下,实体经济的利润来源,并非通过生产与创新,而是通过政府补贴原材料成本(土地),不可能去国际市场上竞争。

 

房价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房价从几千到一万、从一万到两万是很容易的,但从几万到十几万则是很困难的。除了北上深,没有城市有能力承载远超真实价值的房地产价格。高台累卵,总有倾覆的一天,音乐不停,大家就还在不停的“博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一任政府上台伊始,都不得不为前任的种种政策买单,同时为下一任留下新的难题。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路子不能永远走下去,但没人会开辟一条新的路,只是希望这条路,不要在自己的任期内断了。

 

4th脱离幻象

 

高房价的本质是高税收(李迅雷语)。开发商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最终都转换为房屋售价,转嫁为老百姓买单。政府用这笔税收去供养财政、建设城市、补贴实业,最终达到“高房价=GDP”的目的。

 

高房价更是一个游戏。它不直接生产价值,但通过资产升值,带来账面盈利,形成繁荣的假象。北上深有多少的 “千万富翁”,但他们财富构成90%以上都是房产,不能随意使用、更不能轻易套现。

 

老百姓的财富增长,更多的是账面财富,而非真实财富。每一轮的房价上涨,他们的账面财富又有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的增长,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信心,却没有相应的提升,反而距离下一套的改善住房越来越远。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还都沉浸在这样的幻象中,都还为每一轮房价上涨而欢欣鼓舞。财富永远是向上分配的,每一轮房价过快的增长,都意味着你和金字塔尖的距离,又远了一代人的奋斗。或许最后你只能抱着一两套房产,过着小市井的生活,再也没法跨越一个阶层。

 

5th城市活力

 

城市存在的意义是要素集聚,包括资本、技术、原材料、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当城市还能持续吸引要素聚集时,就能说这个城市依然充满活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力资本。故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个城市的房价是否过高的最好答案是:能否继续吸引人才的涌入。

 

对于每一个面临选择的新来者,他必须衡量进入这个城市的成本(住房、交通、环境等),与可能获得的收益(收入、名声、机遇等)。当这个城市能提供给他的发展机会,足够覆盖他需要承担的成本时,他才会选择留在这座城市。

 

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城市发展只能依赖现有的人口,她会逐渐老去、陈旧、封闭,失去活力和创造力。北京、上海、深圳,每年都在涌入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正是这些新补充的新鲜血液,才构成了城市活力持久不衰的源泉。反观鄂尔多斯等曾经的泡沫之城,靠本地人口的收入增长拉动房价增长,不可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发展支撑。

 

房价是外来人口最重要的进入壁垒。如果这个城市让你愿意为之承受高昂的房价,那就说明这个城市依然是有吸引力的,随着更多人才的涌入,她还会变得更好。但如果房价已经高到难以企及的地步呢?即便你毕业起薪30万,不吃不喝也只够买3个平方米时,你还会留下吗?

 

或许这就是欧神所谓的“城市死亡阶段”。城市就像人一样,也有生命周期。器官就像是人的核心竞争力,新陈代谢是保持活力源泉的方法。一个人从年轻到衰老,新陈代谢速度发生了变化。人之所以会死,是器官的衰竭,新陈代谢的终止。

 

城市之所以会死,也是活力的消亡。没有了新鲜血液的补充,紧靠现有资源的自我更新,城市就会衰老。或许就在不远的对岸,一座更加年轻、更有活力的新城正在崛起,如江海汇聚似的,汇聚了更多的、更年轻的、更充满创造力的人才。老的繁华终将消亡,新的中心正在形成。

 

大江东去,浪淘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