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也许只有人类这种动物,能打破朴素实在论(Naïve realism)的限制,意识到在常识的理解之外,还有一套科学的理解存在。
所谓朴素实在论,就是认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尝到的东西,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我左手腕上带着一个黑色的智能手环,腕带摸起来较软,更有弹性。显示屏部分则较硬,没有弹性。整体看来,它是个固态的东西。
从常识的角度看,我手上这个东西是存在的。那么,至少黑色这种颜色,也存在软和硬这两种特征,以及固体这种实体。智能手环这种东西本身,也肯定存在着。
抬头看到的置物架上,有一枚印有1000的印度尼西亚的硬币。
虽然不清楚它具体由什么种类的金属制成,不过将其放在手里触摸,看着上面写着的阿拉伯数字和英文,我也会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金钱、金属、文字等东西。
这些都是无需强调的常识。至少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常识过于稀松平常,反复论及,反而令人厌烦。
不过,但凡是深入了解过物理学的人,都会发现,朴素实在论实在是错得离谱。
因为在物理学的世界中,并不存在颜色、气味、味道、声音、家具、货币、诗歌、民族、国家等东西。正如丹尼特在本节中举的例子,黄金是金色的,但组成黄金的金原子并不是金色的。所有的原子本身都没有任何颜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区分出便宜货和奢侈品。但在化学的角度看,便宜货和奢侈品的区分难以成立。便宜货的分子式可能和奢侈品一模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同一个客观的世界,会出现常识与科学这两大不同的倒影呢?
因为每个人在学习科学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对世界的常识性理解。
我们不需要知道热量会如何破坏人体皮肤细胞的生理学原理,仅仅凭借常识,就知道不要把手伸入火中。在我们学习物理学和化学之前,就已经从父母和周围的人那里知道了“便宜货”和“优质品”的区别。我们知道了有“钱”这种东西,它可以用来买到别的东西。我们能直观地体会到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即便不知道解释事物运作所需要的原理,也不妨碍“直观”本身的成立。
哲学家塞拉斯(Wilfrid Sellars)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东西之间是什么联系起来的。颜色和光波以及视觉神经系统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国家和土地以及人类行为模式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价值和人类欲望的满足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在丹尼特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调和常识与科学之间的张力。普通人有常识,科学家也有常识。这些常识就像是一副摘不下来的眼镜,过滤着所有透进来的光线。
于是哲学家要肩负起主动远离常识的责任,不要让自己眼中的常识,误导了自己理解世界的过程。虽然常识的眼镜摘不下来,但我们可以选择更换不同的常识眼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脱离“主观”的常识视角。为此,丹尼特给出的建议是让我们深入理解语词的含义。因为常识是依靠语词表达的。
不过,关于语词的分析,也就是关于概念的分析,这里不多说了。平日里的文章经常涉及相关内容。大家可以自行去翻找。
下一次,我们来看人人都拥有的一种能力:folk psychology。译者译为常识心理,其他人有译成民间心理学或民俗心理学、俗成心理学的。我倒是觉得,本书译者采用的常识心理是比较好的翻译。所以我们下一篇文章直接用英文folk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