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冠雄频道
十大自媒体,转型互联网教练。专注科技商业,每日一深度!商务13521140909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物沉积学  ·  PNAS解译|用APT和ToF-SIMS探究 ... ·  16 小时前  
央广网  ·  搅动纳斯达克!为什么是DeepSeek? ·  3 天前  
央广网  ·  搅动纳斯达克!为什么是DeepSeek? ·  3 天前  
艾锋降级  ·  好消息!iOS 18.3 ... ·  4 天前  
中国经营报  ·  中国冻品出海爆发前夜 ·  4 天前  
中国经营报  ·  中国冻品出海爆发前夜 ·  4 天前  
常州日报  ·  突然崩了!刚刚,大量人涌入! ·  4 天前  
常州日报  ·  突然崩了!刚刚,大量人涌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冠雄频道

重塑思考力,网易新闻如何切入内容消费升级的真空地带?

王冠雄频道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5-17 22:31

正文

把传统的内容分享放到APP上收费,是这一波内容升级热潮的主流模式。KOL庞大的粉丝基数和号召力为内容升级打好了头阵、教育了用户。而随之而来的,则是付费热潮的退却和用户的“被愚弄感”。


到底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对于网易新闻来讲,应该是赋予读者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的真正自由。(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关注可获取更多内幕,每日一深度!)


【知识付费风口退潮,内容产业“匠心”回归】


得到、知乎live、值乎、微博问答、头条问答、分答、在行、喜马拉雅FM、樊登读书会、一块听听、小密圈、百度问咖等等等等,这一波内容升级多由众多知识付费产品拉动起来,通过激发粉丝对KOL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的焦虑感而赢得转化及付费。


但进入2017年3月以来,这波知识付费热潮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一种闹剧。许多用户都反应“交了智商税”。


以标杆型产品得到APP为例,在2017年3月份之后,搜索热度就在持续走低:



在我看来,这一波知识付费风口,利用的正是互联网用户的知识焦虑,一部分人通过制造恐慌来斩获用户,而用户在其中投入了金钱和巨大的时间机会成本,很容易因为内容的本身价值与宣传不匹配而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所谓互联网用户的知识焦虑,和前一段时间甚嚣尘上的“伪楚焦虑”一样,所谓的知识焦虑其实是一种中产阶级的阶级滑坡恐惧,是面对社会阶层的巨大流动而产生的不知所措。怎么解释?首先,用户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其次,目前中国的阶层流动还是比较大的,这给中间阶层造成了极强的阶级跌落压力,底层向上游动和上层向下滑落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中间阶层向上层流动依然存在着无形的天花板,中间阶层要保持自身的社会阶层位置实属不易,自然会产生恐慌。


而网易新闻,则给了用户另一种内容选择:回归独立思考能力。从服食“安慰剂”转变为掌握思考能力,网易新闻打算做了三件事:内容品类多元化、内容严选/优质内容品牌化、内容产品体验升级。顺应内容消费的大势,通过“激发每个人的思考”来解决优质信息缺位。关于焦虑,网易新闻的解决方式,不是煽动和加剧用户的焦虑情绪,而是通过网易一贯擅长的深度内容来不断塑造和锻炼用户思考能力,从而去自主掌握信息时代的优质信息资源。


我曾经说过,互联网营销就是激活用户的爬行动物脑,利用这种焦虑谋利,于商业眼光而言,可以说是非常机智了。但内容产业的核心是思想,“匠心”的回归才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思想满足。


【信息力还是思考力?机器筛选与编辑精选的战争】


如果说有什么资源是绝对无法再提高供给的话,那就是时间。我曾说过,值得互联网产品为之一战的只有用户的注意力。


而在内容产业,用户的注意力不仅仅是商业资源那么简单。美国的商人们早就发现,产品的质量和用途在展示产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无足轻重的。


注意力之神总是钟爱哪些能够娱乐他人的营销和技巧,专业的也是乏味的。愉悦总是更加让人沉浸,就像心理按摩总是比思维拳击要舒服。



只要用户愿意,24小时都有无数的信息被机器推荐送到他眼前。那些用户可能一时“好奇”而点击的信息,就被机器判定为“兴趣”,甚至无论用户点击了什么,机器都默认你会对“美少女私房照”感兴趣。然而这种“充实感”是虚幻的,裹挟大量泥沙的内容占据了人们的精神空间,好内容可能因此难以受到关注,对用户来讲激发思考也成了一件小概率时间。


我认为机器筛选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下存在着巨大的信息误差。因此我强烈呼吁,传统的编辑精选和严肃新闻调查,有必要借助崭新的互联网表现形式回归。通过精选,保证信息的内容承载和思想力,激发用户的深度思考和逻辑判断。


以网易新闻为例,作为老牌媒体,网易新闻优秀的编辑文化和品质内容的原创基因,具有强大的惯性传承力量。网易新闻在原创内容上持续发力,建设了以情感吐槽为特色的《槽值》和开图文类搞笑资讯聚合先河的《每日轻松一刻》。


为了避免内容产业的马太效应挤占优质内容空间,网易推出了特色账号激励计划。选择相对垂直但具备长尾效应的优质账号,通过多种扶持策略,保障用户可以阅读到更多元且优质的内容;并通过网易号、短视频、直播、跟贴、互动H5 策划、VR 资讯、智能交互新闻、人工智能翻译等多样化的内容升级形式,在优质内容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了情感联系。


与其说,注意力红利时代的战争是机器和人脑的战争,不如说是信息力和思考力的战争。内容产业是一个拼创意的阵地,唯有思维的光芒可以照亮未来。


【万变不离其宗,内容消费升级的正确方向】


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认为人会由于淹没在充满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中而失去自由。


尽管“激发用户的知识焦虑”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但无法提供可持续价值的非体系、碎片化内容并不能真的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原子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而内容同样也有半衰期,衰变的是内容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和信息收益。举个例子,看琼瑶言情电视剧就是一件具有高愉悦收益价值、但对个人长期影响很快就会衰减。而相比阅读一篇深度采访,单位信息收益是巨大的,同时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将成为个人长期逻辑思考能力的一次锻炼和塑造。


随着泛90后逐渐成为世界“权利”中心,并将为内容升级提供长久的动能。


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年轻用户真正愿意买单的,不是碎片化的“知识安慰剂”,而是这种具有长半衰期的优质内容。



能够提供此类优质内容的信息分发平台和产品很多,大众平台如网易新闻、知乎,垂直产品如MONO、好奇心日报,这才是内容消费升级的正确方向。


比如 “各有态度”的网易新闻,除了鼓励年轻用户进行思考和表达,提供多元兴趣圈层和垂直知识领域内容之外,还做了一件能够帮助内容消费者延长内容生命周期的事,就是为年轻用户提供了“翻译服务”。通过《好好说话》、小学问等原创内容,降低年轻用户对深度内容的理解和接纳门槛,并增加学习的兴趣度。


有内容可看,是最基础、符合人性的需求;有充足、大量的内容可看,是信息充实的需求;而有优质、多元、具有长期价值的内容可看,是用户内容消费升级的需求,而这正是内容平台的价值所在。


网易新闻已经展现出了“超越算法”的“匠心”和信心,给创作者和用户赋予机器目前所无法给予的东西,在这个信息爆炸冗余的浮躁时代,也许将重塑年轻人的思考力。


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4次IP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


我们的10万+和爆款文章


红包赢了,我们输了互联网红利在消退中国互联网20年硅谷发展史和KK重启技术理想主义再见双十一,你好O2O小米被华为超越真相李彦宏本命年危局马云的生态系统马化腾的连接器+IP头条要和微博开撕?美团少年王兴滴滴程维为何战胜Uber?危险敌人刘强东你不懂周鸿祎坏孩子贾跃亭好人张朝阳被低估的曹国伟丁磊的阴阳师最有故事的王峰APUS船长李涛少数人的唯品会红烧肉和王石落幕忍辱负重杨元庆致创业爱好者们罗辑思维分手幕后互联网必读10本书大佬联袂推荐重创新


扫码关注。预告:短视频季度报告

"原文"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