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凯风
“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正式发布。
作为重要教育改革举措之一,“双一流大学”的出炉,意味着“
985
”和“
211
”评价模式的正式退出。
新名单的出台,同样意味着高校层级的重新洗牌,其中既有得意者,也有失意者。哪些省份、哪些学校成了暂时的赢家?
1.【
31
省市雨露均沾】
这份榜单,共涉及
137
所高校,其中包括
42
所(
A
类
36
所、
B
类
6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95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覆盖内地
31
个省份,一个不漏,教育相对较弱的青海、宁夏、西藏、新疆都有高校在榜,体现雨露均沾的政策取向。
2.【“东湖西”与“云新郑”】
一流大学基本上是
985
大学的翻版,不同之处是,本名单将一流大学分为
A
、
B
两类,按教育部门的说法,
B
类高校属于有一流潜力,但仍需“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与传统的
985
高校相比,这份名单最突出的变化是有两个地方:一是原
985
高校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被放在了一流大学
B
类名单中;二是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这三所非
985
高校,进入了一流大学
B
类名单。
3.【江苏压过上海】
从入选的高校数量上看,北京遥遥领先,江苏超过上海,更超过教育水平相当的陕西、湖北和广东,成为这份榜单的最大赢家。不仅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成功晋级“双一流”,而且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其他
13
所高校同时上榜一流学科名单。
4.【西部得到了重点倾斜】
在印象里,西部总体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但从榜单上看,整个西部
10
省共有
25
所高校上榜,其中新疆大学和云南大学还进入“一流大学
B
类”榜单,体现政策对于弱势省份的倾斜。
5.【河南这回不再有意见】
在过去的评价模式里,河南长期受困于缺乏重点大学,一个户籍人口过亿的大省,却只有郑州大学一所
211
高校,没有
985
高校。此番双一流大学榜单,河南共有两所高校上榜(另一所是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更是入选“一流大学
B
类”名单,体现对于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的教育倾斜。
1.【清华北大依旧拥有碾压优势】
虽然市面上各种高校排行榜纷繁复杂,甚至不乏清华北大被超越的所谓“劲爆”排名,但一流学科的多寡,或许更能说明高校实力强弱。从这份榜单上不难看出,清华北大仍旧遥遥领先,其一流学科的数量两倍于排名第三名的浙江大学。
2.【这些传统名校有些暗淡】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兰州大学这些传统
985
名校,此次入选的一流学科数量却不尽如意:南开大学一流学科
5
个,兰州大学一流学科
4
个,天津大学一流学科
4
个。
3【两匹黑马:东北师大和华中农大】
有不少人发现,这份榜单里,有两所高校,并不在
42
所一流大学名录之内,但是一流学科的数量却超过不少一流大学。
这两所学校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有
6
个一流学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华中农业大学则有
5
个一流学科,分别是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体现出学校特色。
这也说明,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并行不悖。有些学校的综合实力可能不如其他大学,但某些学科却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既看重高校的综合实力,又不忽视重点学科的优势,这正是“双一流大学”评价模式的进步所在。
1、【北京依旧碾压,这次连上海都无法追赶】
从一流学科的城市分布来看,北京依旧处于碾压优势,接近上海的
3
倍,杭州广州西安等地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