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最流行的话题,是500个品种怎么活下去?笔者却一直在思考,500品种如何活得更好?非500个品种的出路在哪里?
500品种已经从上到下被有关集采方面给盯得紧紧的。据笔者不完全统计,500个品种,国家及地方已经带量采购了271个(含福建最新征求意见稿),还有229个品种没有开展。而此次福建第二批带量采购,一次性就在500个品种中占据了24个品种,500品种中,8个品种已经有至少三个省及以上(含福建)开展带量采购,3个品种在二个省开展带量采购(含福建),13个品种福建率开展带量采购。
还是以此次福建带量采购的品种为例,像伊立替康,广西和河南都带量采购了一次,福建仍然拿出来做为带量采购。得出的结论是,至少在2021年带量采购联动仍然停留在探索、鼓励阶段,各省仍然是聚焦于本身实际用量大的品种(不局限于500),结合500目录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开展带量采购。
这样的后果就是,一个在A省被带量采购的药品,并不简单是在B省开展联动(像河北),而是在省级挂网价格基础上,再压一次。(注意,由于A省已有价格,B省再招一次,很有可能形成两个价格格局)。如果A省低,那么B省再联动A省。如果B省低,那么A省再联动B省。
回到开篇话题,500品种看似生死已定就一定是坏事吗?非500品种命运又如何把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统计过500个品种中有多少属于国家基药、有多少属于原来的地方增补基药。但笔者一直认为,黑暗的背后往往就是阳光。进了500个,往往是因为采购金额高、用量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往往这些品种是属于临床使用成熟的品种。
被纳入了500个品种,从招标降价的角度来说,无异是不利的。无论这500个品种是否动态调整,但不进500品种是一种医药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共识,尤其是前期广西集团采购的目录之争堪称石破天惊,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但因为正是临床使用成熟的品种,所以,这些产品往往会占据一定的优势高地,即当价格水分洗去(经过国家或地方一轮带量采购的洗礼后),这一类品种往往是进入国家基药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基本的品种。
基药的特点是保障基础用药,500个品种的优势往往也是在一、二、三级医药市场中可以上下通用。像500个品种中的相当一部分品种是具备了上下通吃的属性的。因此,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进500个品种不一定是好事,进入了500个品种往往也不是坏事。
1、从临床常用角度来看,三级/二级/基层的用药总量分别是:1500-1800个/1200-1000个/800个。如果最大范围的剔除500个的共性品种,三级医院最多还有1300个,二级还有700个,基层还有300个。对于非500个品种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机会。
2、从集中招标采购的角度来说,非500个品种,因为并不会纳入带量采购的范围,因此,将会避免大幅杀价的危险,往往会通过动态联动、价格挂网、备案增补等方式开展采购。这对企业维护产品价格,往往是一个有利的时机。
3、纵观各省集采方案,其实有迹可寻相关省份金额高的标准。例如江苏最早就是500万为标准。那么采购金额高这一条红线,有心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将各省集采的历史进行一一剖析,基本上能够从各省的招标采购目录中寻找到地区的蛛丝马迹。
4、通过找到各省采购金额高的天花板后,对于非500个品种来说,应该合理考虑市场持续发展的轨迹和路线。不能增长过速,毕竟,2020-2022这三年是过渡期,更是对企业产品规划的考验期。
总之,进了500不一定就是死路一条,对于光脚不怕穿鞋的企业是一个难得的攻城掠地开发市场的好机会,对于有志于深耕细作打持久战的企业同样也是一个考验。而没有进入500目录的品种,虽然量小含金量低,但毕竟没有枪打出头鸟的牵挂,可以专心致志的做好存量、做大增量,同时可以稳健转型,把产品做细把市场做透。
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上天是公平的,给有的企业看似关上了一门但又悄然打开了一扇窗。重要的是,每个医药企业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境随心转,唯有强身健骨,扎实把产品做好,方能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