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评互联网
★☆用互联网服务于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环评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技术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A股放量大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双双涨停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百度首页上线DeepSeek入口,开放仅1小 ...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局长酒后驾车砸店,官方通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评互联网

2024年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

环评互联网  · 公众号  ·  · 2025-02-12 17:41

正文

#导读#


为及时反映生态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我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4年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本文为《2024年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评述和2025年发展展望》,作者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噪声与振动控制专业委员会朱亦丹、魏志勇。

2024年行业评述


01


01

# 主要政策标准 #

2024年1月2日,为贯彻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要求,完善噪声污染防治标准体系,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的《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 》《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 》《 工业企业噪声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 》(环办标征函〔2024〕2号)等三项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2024年2月21日,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统筹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促进民航绿色转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及《“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等有关文件要求,民航局、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 民用运输机场周围区域民用航空器噪声污染防控行动方案(2024-2027年) 》。这是我国机场噪声污染治理领域第一份综合性文件,提出了2024-2027年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并从4个方面提出13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加快完善机场噪声防控相关国家标准,健全机场噪声防控民航标准与规章。二是统筹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监督管理,包括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加快提升机场噪声监测能力,深入推进机场建设项目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健全机场噪声污染监管协同机制。三是深入推进机场噪声污染防控,包括落实机场噪声污染防治责任,推动机场噪声污染减缓试点。四是强化机场噪声污染防控科技支撑,包括开展机场噪声影响机理研究,推进机场噪声监测技术研发,统筹开展空地协同机场噪声防控技术攻关,开展机场噪声防控经济政策研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行动方案》强调,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营造良好氛围,扎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实施。
2024年4月1日,生态环境部修订发布《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 》(部令 第32号),明确对排污单位的工业噪声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全面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将大气、水、固废、噪声等多环境要素以及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要求依法全部纳入排污许可证,推动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管理。
2024年4月12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要求,规范机场周围航空噪声监测,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 机场周围航空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环办标征函〔2024〕11号),公开征求意见。
2024年8月30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等13个部委和单位发布《 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 》,这是自2011年以来,连续第13年发布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手工监测达标率同比稳中有升。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噪声污染新治理模式,不断强化源头防控,推广低噪声产品设备;夯实声环境管理基础,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并联网;强化重点噪声源监管,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推动社会共治,开展宁静小区、噪声地图应用试点,持续开展“绿色护考”,对92趟列车设置“静音车厢”,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精细化、科学化。
2024年9月29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扎实推进《“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序实施,指导各地高质量开展宁静小区建设,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了《 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环办便函〔2024〕320号),并印送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办公厅,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征求意见。
2024年11月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实施方案 》(环环评〔2024〕79号)。《实施方案》以综合许可管理为前提,明确提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优化排污许可管理体系,推动将工业噪声、工业固体废物、海洋工程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实现排污单位全覆盖、环境管理要素全覆盖、排放量管控全覆盖。

2024年12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 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2024年版) 》,包括8种类型63个型号的低噪声挖掘机、压路机、混凝土泵车等施工设备及生产企业入选。本次2024年版名录在第一批名录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完善,入选的低噪声施工设备种类由6类扩大到8类,型号数量由46个扩大到63个,入选设备的噪声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机外辐射噪声和司机(操作者)耳旁噪声进一步下降,有效促进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推广应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可加强建筑噪声污染防治,发布指导名录将会引导设备生产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新版名录单列出电动化设备,降噪水平较燃油设备大幅提升。

02

# 噪声污染情况 #

根据《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监测以手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2023年全国自动监测点位数量约占总点位数的8.7%。根据监测结果反映,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全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96.1%,夜间达标率为87.0%。与2022年相比,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升高0.1和0.4个百分点。2023年,昼间达标率排名后5位的省份是重庆、海南、北京、内蒙古、吉林;夜间达标率排名后5位的省份是海南、重庆、吉林、上海、天津。
2023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声环境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为95.2%,夜间达标率为83.1%。与2022年相比,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下降0.2和0.5个百分点。从1~4a类功能区来看,3类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在各类功能区中最高;4a类功能区和1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较低。2类功能区昼间达标率上升0.9个百分点,3类功能区夜间达标率上升1.3个百分点,其他各类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均有所下降,昼间下降0.7~1.9个百分点,夜间下降0.1~3.7个百分点。
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及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案件约570.6万件,比上年增加120.3万件。从投诉分布来看,噪声投诉量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等8个超大城市噪声投诉总件数约166.3万件,约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噪声投诉举报案件总量的三成。从投诉类型来看,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68.4%,同比升高0.9个百分点;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24.1%,同比降低1.0个百分点;交通运输噪声占4.3%,工业噪声占3.2%,同比基本持平。

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微信、网络渠道)共接到投诉举报25.5万余件,与上年相比增加约0.1万件。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生态环境污染举报的61.3%,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

03

# 行业发展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年11月财政收支情况》,2024年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9010亿元,同比下降0.6%。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382亿元,同比下降2.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9628亿元,同比增长1.1%。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2348亿元,同比下降18.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915亿元,同比增长5.7%;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38433亿元,同比下降20.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2626亿元,同比下降22.4%。
严峻的经济形势也对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的主要产值集中于铁路、轨道及城市交通领域,2024年随着财政收紧,该领域项目明显缩减,造成了整体行业产值明显下滑。同时,大量项目面临回款周期长,回款难度大的问题。房地产行业对设计行业的冲击,造成了依托设计院相关的新建噪声治理项目减少。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施行,生态环境部门对于噪声污染加大了监督力度,人民大众对噪声的关注度与投诉也随之增加,使得中小型改造项目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2月24日,企业经营范围有噪声业务的且归属生态环境与环境治理行业的企业,正常经营的有2966家,相比2024年初增加了167家,同比增长6.0%。在所有噪声治理企业中,一般纳税人有1013家,占34.2%,同比上升18.6%;小微企业有2375家,占80.1%,同比上升2.4%;高新技术企业172家,占5.8%,同比上升17.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50家,占1.7%,同比上升38.9%;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5家,占0.2%,同比上升25%。专业技术人员约1万人,其他从业人数约2.9万人;主业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相关业务、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30余家。
2024年轨道及城市交通等领域的消声、隔声和隔振等方面需求有明显下滑,工业降噪已成为我国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市场较为稳定和活跃的领域。随着《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工业噪声 》的提出,工业企业对于噪声与振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使得工业降噪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随着环保监督力度的持续加强,各地中小型噪声治理项目也明显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产值约为97亿元,与上年相比有明显衰减,详见表1。近五年来,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的总产值情况如图1所示

表1 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产值情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