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期待!就在今晚! ·  昨天  
江南晚报  ·  DeepSeek,紧急声明! ·  2 天前  
江南晚报  ·  【江南早报】巨头突然宣布:裁员50%!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铁丁:文化活化照亮地标、产业品牌引领创新——在浙江茶品牌发展联盟2024茶品牌新质生产力诸暨座谈会上的发言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07-13 10:30

正文



导读

7月12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浙江茶品牌发展联盟·2024茶品牌新质生产力诸暨座谈会”在浙江省诸暨市顺利举办


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 受邀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主题演讲。

第一次来诸暨,刚才周主席高屋建瓴地对茶叶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作为农业品牌的研究者,非常敬佩,也深感身上的责任。

今天我演讲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用文化的活化照亮地标品牌,二是农产品品牌的产业化发展。

第一,文化挖掘是品牌的坚实基础。 中国的农产品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土特产”背后都有值得关注和挖掘的历史文化世界,有些是古代的宫廷贡品,有些拥有十分美丽的传说,有些是千百年来的民俗。特别是茶叶,我们讲农业品牌“自茶始,自果兴”,所以说文化是构成农产品品牌的坚实基础。

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有更美好的需求,有需求的分层,我们才愿意去了解更多的文化,来阐述不同的体验。但是文化的挖掘不是简单的描述,而需要找到值得人们关注的方向。

第二,品牌溢价是品牌的评价标准。 尽管我们认为农产品的品牌的灵魂是文化,但在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当中,评价一个品牌是否成功的标准绝不能停留在仅有文化。品牌的核心始终都与交易、流通密切相关,如果没有链接市场,那就不叫品牌。品牌怎样才算做得好?一定是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就是实现了品牌溢价。

第三,文化活化是品牌的时代要求 。品牌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载体。文化自始至终都存在,只是每个时代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品牌营销的核心逻辑是信息不对称,有观点认为,互联网、大数据让消费者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所以信息不对称消失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变了。

以前的表现形式是“生产不对称”,即人们不知道地标农产品的存在,不知道去哪里购买;现在表现为“文化不对称”,消费者能够在电商网站上轻松搜索到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价格和品质也都比较透明的情况下,选择哪里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文化是否感兴趣。也就是说,除了普通农产品的实用价值之外,消费者还期待通过购买地标农产品来了解和体验地方的特色文化。

第四,我们可以把农产品品牌发展历史分成三个阶段:产品形象提升阶段、品牌故事宣推阶段、沉浸式体验阶段。 在最开始打造品牌的时候,只是通过产品的基础分级,在包装上进行改良,也就是产品告别了以前的“披头散发”。第二个阶段,很多区域品牌开始讲自己的故事,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品牌联名、会议和线下体验等等,让消费者了解原产地,了解文化。第三个阶段,在今天,不仅有网络,AI、VR、元宇宙这些新兴技术逐渐普及应用,人们对体验的要求会更高。

特别是对于茶产业而言,我们吃一个水果,可能并不需要非要到原产地去,但是喜欢喝茶的人一定是要深入原产地,要去核心产区体验茶的文化,购买最正宗的茶叶。新的技术增强了茶文化的具像化,这些都是未来品牌打造和文化活化的重要途径。

目前困扰农业的关键问题是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结构性过剩就是市场上优质的农产品供应不足,现有的产品结构已经不适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以喝茶为例,以前我们喝西湖龙井,喝信阳毛尖,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丰富的茶文化和茶产品。新产品、新茶饮、新渠道、新业态成为茶叶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意识到茶产业的这一变化,才会不断让品牌跳出传统,有新的活力。

第二大部分,我想和大家来探讨如何运用产业品牌引领创新。 目前的农业品牌依旧以区域公用品牌为建设的热点和焦点,但这其中存在“空心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提高公用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公共资金浪费?如何促进区域品牌的商业化落地?

首先要充分理解“农业品牌”和“工业品牌”的不同之处。 “农业品牌”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根植于原产地的文化和生活基础,它是情感的集合体,而非是人造的、外来的东西。同时农产品也是非标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影响农产品最终品质的因素如此之多,各地的产品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因此要保留特色,求同存异。

面对公用品牌宣传同质化的问题,我们要呼唤特色产业品牌差异化。 这就要求农产品不仅要有文化,还要发展产业,只有实现产业链自主,农产品的品牌才能有独特的魅力。

总书记在考察螺蛳粉、沙县小吃的时候,也重点指出了要实现农业品牌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 如何把我们的初级农产品变成食品,如何把原来远离消费者的初级农产品变得离消费者更近,这是农业品牌向产业品牌转变的核心。

这里有两个典型的例子——齐齐哈尔烤肉和单县羊肉汤,这两个品牌都具有从上游养殖一直延伸到餐饮端的产业链。试想一下,如果齐齐哈尔烤肉的牛肉是我们随处都可以吃到的牛肉,那消费者也就没有必要去吃齐齐哈尔的烤肉;单县羊肉汤如果没有青山羊,也就只能是离散的街边小店,无法聚合来形成产业。也正是因为有了特殊的品种,品牌才能够有差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尝鲜,也就实现了品牌的落地。

面对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建设的不协同的问题,要积极推进从产品宣传到产业品牌的转化。 我们会发现,农业品牌建设面临一个“死亡之谷”,即在品牌建设的前期,政府来负责整体的规划和推进,但是如何将上游的成果推广到下游的企业,形成相对适应市场的产品并销售出去,一直是个痛点。

需要注意的是,农产品的品牌化不等同于品牌的产业化,形成产业需要农产品完成到“食品”的蜕变,只有能品尝到,能触达终端,地标农产品才能扩容市场,迎来产业化的突破性发展。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从雨露均沾到榜样营销。 以往,政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时候往往将资金分散到各个基层单位,“雨点式”地补贴各生产主体。这样的好处是平衡了各方的利益,但其实由于补贴的资金过少,反而无法强劲有效地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因此,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并非是“雨露均沾”的逻辑,而是集中资源,在区域内树立几个标杆企业,并且对企业进行分层,建立赛马机制——看到别人成功,行业内的人自然就有了动力,接着都会在产业链上聚集起来,企业得到了提升竞争力的机会,区域品牌也有了实践的伙伴,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

要看到,任何一个地标品牌都可以成为百亿的产业,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将会合二为一。例如一说起涪陵榨菜我们就想到乌江牌,这是未来品牌建设的发展方向。

最后,我想强调要抓住乡村振兴的产业机遇,农业归根结底是社会化的,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 可以预见,未来的30年乡村振兴都会持续蓬勃发展,是属于我们农业人的黄金时代。对于农业品牌而言,是乘着新质生产力的风口迈向产业化升级的关隘;对于茶品牌而言,更承载着中国传统茶文化焕发新生、茶产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

让我们以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为信念,农业品牌建设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打造“久经考验”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吹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轻化的号角

特稿|预制菜还搞不搞?!政策大起底!2024年风向如何?

特稿 | 车厘子销量暴增50%打败砂糖橘,从年货看消费市场变革

【农参专访】

梁顺俭:创办牛肉拉面大学、产业惠及近10万人,兰州拉面香飘50余国的两大“杀手锏”

头雁故事会 | 张虎:从0到25亿,农业要精耕细作稳步发展

农参专访丨郭旭:齐齐哈尔烤肉要“走出去”才能成为富民产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