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宁译注:《东坡志林》出版|202501-28(总第2954期)
宋史研究资讯
2025年01月07日 18:01
河南
中华书局,2024年12月
ISBN:9787101169034
苏轼是个大IP,其受众比较广泛。苏东坡的作品收入在初高中教材的篇目较多,让我们对其作品,包括诗文,皆有所涉猎。但对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人生体悟以及人生智慧,了解得程度不得而知。《东坡志林》(五卷本)所收二百多则笔记,记载了苏东坡元祐、绍圣二十年中所亲历的人与事,可以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苏东坡的立体世界。所记事件,可视为记录宋代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不久前,“叫醒张怀民”941周年的文化活动,让苏东坡的小文《
记承天夜游
》再次进入大家阅读的视野,也再次调动了大家阅读苏东坡作品、了解苏东坡其人的强烈兴致。
说不透的苏东坡。苏东坡是个全才,诗、词、文、绘画、书法,他在他那个时代的很多领域都处于高峰之处,他的思想也是杂糅了儒、释、道的多元思想。《东坡志林》体量不大,但是囊括了苏东坡不同类别的文章,苏东坡自抒性灵的诙谐文风、看待历史的远见卓识、文化性格与思想的深邃细密,都从文字间溢出,都会给我们带来极好的阅读体验。
《东坡志林》是我们三全本系列的第150种,推出的时间恰逢苏东坡925年诞辰日(1101年1月8日),二者相互借势,会拉动大家对三全本《东坡志林》的关注。
译注者力求让读者全角度地读透苏文,在注解上用力颇多,每篇文章前加“题解”,着力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及思想,又不遗余力地标出文章所见《
苏轼文集
》的卷数与文题。“注释”部分在注释难认难理解的字词、典章制度、人物典故之外,还会将文章相关涉的人与事勾连,从注解层面丰富了全书的内容。
苏东坡,宦海沉浮,南来北往,是一个经历十分丰富的人。看的多,想的多,积累沉淀下来,铸就了苏东坡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其才艺也是雅俗并重,深受大家喜爱。《东坡志林》是苏东坡留下的一部笔记小说,它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苏轼的世界。其书的大致内容,“纪元祐、绍圣二十年中所身历事”。全书分29个门类: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命分、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贼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所记人事,妙趣横生,回味隽永,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丰富而曲折的人生,感受他机智幽默的个性,领略他从容优雅的姿态,触摸他幽隐深慨的心灵,体察他诚笃坚毅的精神,管窥他博大包容的思想。《东坡志林》一书,以自传性的书写,不只是保留了那个时代的珍贵的史料,也借全书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苏东坡的形象。
【原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著名文学家。生于北宋景祐三 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卒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嘉祐元年(1056)苏轼兄弟随父亲苏洵入京师,次年兄弟俩同中进士,嘉祐六年(1061)又同中制科,开始了他们的仕宦生涯。苏轼初为凤翔府签判,三年后还朝为官。治平三年(1066)父亲苏洵病故,苏轼兄弟归葬回乡。熙宁二年(1069),由于反对新法,苏轼不久便出为外官,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湖州任上遭遇
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至七年(1080—1084),苏轼贬居黄州,八年(1085)底回朝,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元祐四年(1089)出为杭州知州,六年(1091)召回为翰林学士,又出知颍州,迁礼部尚书,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自定州贬惠州,四年(1097)又贬儋州,元符三年(1100)放还,渡海北归,途中得旨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任便居住。次年在常州去世。
卷一
记游
记过合浦
逸人游浙东
记承天夜游
游沙湖
记游松江
游白水书付过
记游庐山
记游松风亭
儋耳夜书
忆王子立
黎檬子
记刘原父语
怀古
广武叹
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修养
养生说
论雨井水
论修养帖寄子由
导引语
录赵贫子语
养生难在去欲
阳丹诀
阴丹诀
乐天烧丹
赠张鹗
记三养
谢鲁元翰寄暖肚饼
辟谷说
记服绢
记养黄中
疾病
子瞻患赤眼
治眼齿
庞安常耳聩
梦寐
记梦参寥茶诗
记梦赋诗
记子由梦
记子由梦塔
梦中作祭春牛文
梦中论
《左传》
梦中作靴铭
记梦
梦南轩
措大吃饭
题李岩老
学问
记六一语
命分
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马梦得同岁
人生有定分
送别
别子开
昙秀相别
别王子直
别石塔
别姜君
别文甫子辩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附录: 稗海本《东坡先生志林》(十二卷)
罗宁,四川成都人。文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苏轼研究会副秘书长。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浙江大学、日本大阪大学访问。主要研究汉魏至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文献。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生于北宋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卒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嘉祐元年(1056)苏轼兄弟随父亲苏洵入京师,次年兄弟俩同中进士,嘉祐六年(1061)又同中制科,开始了他们的仕宦生涯。苏轼初为凤翔府签判,三年后还朝为官。治平三年(1066)父亲苏洵病故,苏轼兄弟归葬回乡。等到他俩熙宁元年(1069)年底再到京师时,神宗即位,王安石次年二月为参知政事,开始推行新法。由于反对新法,苏轼不久便外出为官,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他任湖州知州不久,被御史台官员逮捕,押送京师审问,此即乌台诗案。元丰三年至七年(1080—1084),苏轼贬居黄州,八年底回朝,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元祐四年(1089)出为杭州知州,六年召回为翰林学士,旋出知颍州,七年改知扬州,召回为兵部尚书,除礼部尚书,八年(1093)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自定州贬惠州,四年又贬儋州,元符三年(1100)放还,渡海北归,途中得旨官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任便居住。次年在常州去世。
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些诗词和文章为中国人所熟知,但是关于《东坡志林》其书,知道的人也许不算多。不过,当翻到本书的第三条《记承天夜游》时,相信有不少人会想起这段也许在中学时代学习过的课文。如果细细阅读《东坡志林》便会发现,类似这样的篇段在全书中不在少数。《东坡志林》是苏轼留下的一部笔记小说,它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苏轼的世界,妙趣横生,回味隽永。如果我们要了解苏轼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包括“其生平迁谪流离之苦,颠危困厄之状”(赵用贤序),感受其机智幽默的个性,领略其从容优雅的姿态,触摸其幽隐深慨的心灵,体察其诚笃坚毅的精神,管窥其博大包容的思想,那么《东坡志林》是值得仔细阅读和品味的。
中国古代的文言小说无所不写,无所不记,而记录见闻是其基本的写作原则。《东坡志林》也是如此。其书的大致内容,赵用贤序说是“纪元祐、绍圣二十年中所身历事”,元祐(1086—1093)是旧党执政而苏轼仕途顺利和生活愉快的时期,绍圣(1094—1097)是新党重出而苏轼贬谪惠州的时期。但实际上,本书各条的写作和题署的时间常有在此之外的,如卷一的《记游·记游松江》题元丰四年(1081),《修养·论修养帖寄子由》题元丰六年(1083),而卷一《记游·记过合浦》,卷二《异事·臞仙帖》,卷二《道释·赠邵道士》,卷三《异事·故南华长老重辨师逸事》等,均作于元符三年(1100)。从本书各条的写作时间和地点来说,有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苏轼在杭州为通判时,也有后来被贬在黄州(1080—1084)、惠州(1094—1097)、儋州(1097—1100)的时候,可以说囊括其一生的各个时段。至于书中条文所提到的一些事情,有的是自己早年的经历甚至幼年时的见闻,如卷三《异事·猪母佛》提到苏轼和妻兄的事,《异事·先夫人不许发藏》写母亲和妻子王弗,都是苏轼早年在眉山时的事,而《异事·太白山旧封公爵》写嘉祐七年(1062)祈雨封神,则是他二十多岁在凤翔做官时的事情。《东坡志林》还记载了更早的一些人和事,如五代时的延寿禅师、尔朱道士、黄损等,宋真宗时的盛度、钱惟演、杨朴等,仁宗时的孙抃、单骧、张愈、章詧、费孝先、元昊、朱炎、范镇、欧阳脩等人,这些多来源于他的见闻,有些是早年在蜀中听到的故事,有的是入朝出郡时听前辈所说公卿士大夫以及幽人处士之事。至于书中写到或提到的苏轼同时代或稍早时代的人,如苏辙、刘敞、刘攽、王素、苏颂、李邦直、傅尧俞等,更有数十人之多,也从一个侧面可见其交游之广。
苏轼笔下对这些人和事的记载,不只是保留了珍贵的史料,也不只是让我们从他的经历和身边的人事去认识苏轼,其文字本身的优美和趣味,就带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记承天夜游》就是如此,我们从苏轼深夜造访张怀民的闲情雅致之中,也看到了两个“闲人”的空寂与寥落,身处黄州贬谪之中的苏轼,怎能不和张怀民同病相怜?同样在卷一《记游》中,《记游松江》则是苏轼在贬官黄州的寂寥中,回忆七年前他离开杭州时的欢愉,杨元素、陈令举、张子野以及刘孝叔陪伴苏轼乘船到了松江,夜半月出,置酒于著名的垂虹亭上,张子野作《定风波》词,“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馀,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曩时,真一梦耳。”《记游》中类似的怀人忆旧之作很多,怀念黎錞、刘贡父,云:“二君皆入鬼录。坐念故友之风味,岂复可见?”(《黎檬子》)怀念刘原父、刘贡父兄弟,则云:“原父既没久矣,尚有贡父在,每与语,今复死矣,何时复见此俊杰人乎?悲夫!”(《记刘原父语》)又如《忆王子立》一篇,文词清丽,情感深挚: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东坡志林》中记人叙事的条文颇多,其中不乏有意记之、以广见闻者。如卷三《技术·费孝先卦影》记述蜀中的占卜大师费孝先的轶事后说,“聊复记之,使后人知卦影之所自也”。如果说他记蜀中老人讲尔朱道士的故事,孙抃赴举时曾见异人之事,虔州布衣赖仙芝讲述的黄损留诗之事,还有几分广异闻、资谈助的意味,那麽他记曹玮对王鬷讲元昊之事,记仁宗说“贾氏实曾荐昌朝”,记真宗信任李沆而不用梅询,陈执中向仁宗推举吴育为相而终未任命,还有神宗不鼓励告讦的事,颇有几分备史阙的用意,透露出他对为政为官的看法。
苏轼是一位文学天才,也是一位文化巨人,他的著作很多,除了诗词赋文等集部作品外,留下来的还有《易传》《书传》以及《论语说》三部经学著作,此外便是《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两部小说了。小说按古代目录分类法属子部,但实兼有史部的性质。《东坡志林》中的有些条文就有记录史实、以备史阙之意,而卷四《人物》中有的可视为史评,卷五《论古》则是史论之作。赵用贤序《东坡志林》,提到书中有名臣勋业、治朝政教、地里方域、梦幻幽怪、神仙伎术等方面的内容,这只是粗略的概括。从赵本《东坡志林》的29个门类设置上,便能看出其书内容的大致情况:
记游、怀古、修养、疾病、梦寐、学问、命分、送别、祭祀、兵略、时事、官职、致仕、隐逸、佛教、道释、异事、技术、四民、女妾、贼盗、夷狄、古迹、玉石、井河、卜居、亭堂、人物、论古。
这个分类也许不完全恰当,各门的条数以及文字风格、艺术水准也颇有差别,但门类的名称也许可以提示读者注意其书内容的多样性,让我们不至于被今人的小说观念以及对笔记的刻板印象所束缚。本来,小说虽为子书,却同时是一种“谈说理道或近于经”,“纪述事迹或通于史”,且常含有“诗话文评”(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九流绪论》下》)的自由体的著述形式。苏轼小说内容之丰富,行文之洒脱,文笔之简约,久为前人称赞。明人康丕扬在《东坡外集》序中就说:“若题跋、小说诸语,亦皆意指解颐,情景若画,令他人所极力而不能得者,公以微言画之而有馀致,文洵美矣。”袁中道也称赞到,“今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珂雪斋集》卷二十四《答蔡观察元履》),所说的便是以《东坡志林》为代表的苏轼小说和题跋、杂记类文章。晚明王纳谏编《苏长公小品》,仅在卷四的“题跋”、“杂记”中就有数十个条段见于《东坡志林》,如《修养帖寄子由》《金刚经跋尾》《题李岩老》《记承天夜游》《记游松风亭》《记白水书付过》《书赠鲁元翰暖肚饼》《录赵贫子语》《书李若之事》《记刘原父语》《记石塔长老答问》等。可以说,《东坡志林》中的这些小说条段,对明人“小品”这一概念以及该文类的产生,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