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审计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提炼技术,在技术中探索方法,在方法中归纳思想。欢迎大家投稿、留言或转发,一起分享审计实践中的经验、技术、方法和思想。交流与合作能够创造和提升审计价值。审计世界,有你更精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审计实践

企业内部审计最终要服务于「多打粮食」

审计实践  · 公众号  ·  · 2025-02-22 06: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任正非在华为一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合规审计监管的方向:合规审计不是机关枪,而是背包和铁锹,要跟业务一起前进!


在华为,所有监督体系的目标都是帮助业务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壤肥力。


今天,我们为大家推出的文章《企业内部审计最终要服务于「多打粮食」》正是来自华为内审的声音。作者Zoltan,曾任华为中国区审计总监、内审质量运营部部长、审计委员会委员,现任清华紫光集团副总裁兼审计总监。


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同身受,如沐春风。让我们扛起背包拿起锹,和部门一道去增加土地的肥力吧!




一、内审的「以客户为中心」





每年,华为的各级管理团队都要举行自我批判会议,各级组织要做组织自我批判,所有管理者也要做个人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是华为的重要纠偏机制。自我批判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反省是否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内审部也不例外。


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内审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不会直接面向外部客户,客户就要从公司内部找。为此,华为内审部曾经在松山湖组织过一次专门的研讨会,就是为了搞清楚自己的客户到底是谁。


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内审部的客户是「公司」,内审部要为了「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服务。但是,「公司」是一个虚化的对象,谁又能代表「公司」呢?是某个领导,还是全体员工?大家讨论的结果是,能够代表「公司」的,从上到下有三类群体:


01

第一层是公司治理层

包括公司董事会(含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监事会。这是「公司」最直观的代表,也是内审部的直接汇报对象,理所当然是内审部的客户。


02

第二层是公司高级管理者/业务负责人

包括各BG(Business Group)、各产品线、各区域、各一级部门的总裁。他们直接承担了公司的经营管理责任,持有公司大量股票,将来也可能走到公司治理层。这个群体也能够代表「公司」,但同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审计监督的对象。可以认为,他们既是内审部的「客户」,又是「被审计对象」,如果他们秉持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客户」的成分就多一些;而如果他们跟华为核心价值观有所背离,「被审计对象」的成分就多一些。


03

第三层是公司中基层管理者

包括各代表处的代表/总经理、各二三级部门的业务负责人等。他们直接面向公司最终客户,以客户需求为引导,组织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交付。他们是最直接的一线指挥官,拥有业务处理的大部分权力,同时也是最关键的监督对象。对于内审部来说,他们主要属于「被审计对象」,但同时也具备一定程度上「客户」的属性。


「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要帮客户成功,内审部也不例外。




二、审计的工作成效怎么评价





很多企业老板设立审计部/监察部的最直接目的就是要反腐,进而要求审计部去抓腐败分子,同时用抓人的数量来考核审计部/监察部。


还有一个经常被用来考核审计成绩的指标是「挽回损失」的金额,审计人员从一个个发现的问题中,计算出「挽损」的金额,作为自己的工作成绩,加总之后就作为审计部的部门成绩,用于绩效考核和奖金发放。


那么,审计关注抓腐败分子和挽回损失有没有错呢?并没有错,审计的发现客观上给公司挽回了多少可计量的损失,抓出了多少腐败分子,这些都是审计的成绩,但是直接拿来作为KPI考核甚至与奖金挂钩,是有严重问题的。


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作为KPI考核,审计希望抓的人越多越好,审计发现的损失越多越好,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公司的管理越差,产生的问题才越多,在审计本该发挥更大作用的管理改进上,就不会去投入过多精力披露控制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协助业务部门把控制做好,减少问题的产生频率。


另外,把KPI作为审计的考核指标,非常容易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审计人员也是人,在考核压力下,一个原则性不强的审计人员就会想方设法去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偏概全,与业务部门产生激烈冲突。而审计人员往往会拿着公司领导的令箭,逼迫被审计人员接受审计不客观的结论,长此以往,业务人员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决策,从而严重影响业务的运营效果和效率。


有的人可能会说,你自己没问题害怕什么呢?审计发现问题,勒令业务部门去改进就好了,改进得好了自然发现的问题就少了。可是,就像「管理是门艺术」一样,「控制」一定是有成本的,如果是过度控制,对组织的效率一定会带来非常大的伤害。




三、审计最终要服务于「多打粮食」





在有一年任正非跟华为内审部的座谈会上,有人问到「老板,你认为审计部的工作成绩应该如何衡量」,任正非回答,「审计部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就要看公司中长期的财务报表好不好」。


在多个场合,任正非都谈到,审计人员的级别可以高一点,低了跟业务不对等就无法跟被审计的业务主管对话。但审计人员的奖金不能高,尤其不能跟查了多少案子、发现了多少问题挂钩,不然容易产生冤假错案,冤假错案对组织的破坏力巨大。而这,是熟知历史、洞悉人性的任正非绝对不允许的。


一个企业能够长久地活下去,就要不断创造价值,要「多打粮食,增加土壤肥力」,所有的部门、人员最终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


「增加土壤肥力,多打粮食」,就是要长远健康地发展。内审不是直接打粮食的部门,但内审可以为多打粮食发挥作用。


01

审计不仅要查出历史问题,更要防范未来风险的发生

中国企业的审计和西方企业的审计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企业的审计更关注历史发生的问题本身,发现问题、扩大抽样,都是为了验证历史已经发生的问题;而西方企业的审计,更关注机制本身的缺陷,可能导致什么程度的潜在风险,会对未来产生多大潜在的影响。简单来说,一个更关注过去,一个更关注未来。


我认为,要把这两个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查出历史问题,以史为鉴,也是为了面向未来。但很多时候审计会止步于发现的历史问题,审计专业性的一个体现,是在于对控制的深刻理解,我们发现问题之后,一定要去追溯问题产生的根因,连续问五个为什么,追溯到最后,就能发现为什么发生问题,对准问题的根因去实施改进,属于对症下药,就能帮助企业防范未来的风险。


02

审计要提高业务效率而不是拖后腿

一个企业就像一列飞驰的高铁,控制就是要让高铁在轨道上前进,不该停止的时候就不能停下来,尤其是不能往轨道上扔石头,不然很可能导致翻车。


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和根因,提出审计建议,审计建议能否被接受、执行并产生良好的效果,也体现了审计的专业性。然而,审计建议的提出比发现问题更需要水平,提出审计建议,一定要放眼全局,从局部到整体、从短期到长期来看,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提升企业运行效率,让高铁跑得更快,而不是让审计建议成为轨道上的石头。


03

审计要促进团结而不是分裂

一个团结奋进的作战队伍,是企业能够取得胜利的基本保障。业界有个说法,一个组织中,有30%的人不管监管体系是否完善,都不会去钻空子谋私利;有40%的人如果管理完善就不会刻意犯错;另外30%的人,无论管理有多完善,他总是会可以去寻找管理的漏洞,利用权力去谋私。企业家和企业的内审负责人,要有这个基本认识,通过改善管理去团结大部分「好人」,监督打击少部分「坏人」,对「坏人」形成足够的威慑,而不是针对所有人的「白色恐怖」。一个优秀的内审团队,应该能够把组织的大部分人变成内审的同盟军,通过每一次审计每一项工作,向组织传递「鼓励什么,反对什么」,不断去传递企业的正向价值观,促进队伍的团结向上。

结语

审计不能有狭隘的功利心,如果一个企业内审的长短期目标跟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相违背,那审计的生命力一定不会长久。




部分经典留言





01

谭丽丽

这篇文章充满着哲学的智慧!作者Zoltan无愧是华为内审的践行者。他把我们带进了华为的实战天地,让我们如沐春风般感同身受。


谁看懂了这篇文章,谁就一定能在现在的台阶上,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尤其在认识论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我们内审人绝不是一个判官,更不是机关枪,如果是那样,我们的企业就会饿死。我们应该扛起背包拿起锹,和部门一道去增加土地的肥力。


在华为,审计的奖金不能跟查了多少案子、发现了多少问题挂钩。这种对待风险、控制、协同、沟通、问责、确认的大智慧,早就走在了将「三道防线」变成「三道线」的前端。


02

周立云

内部审计一定要清楚谁是自己的客户,根据客户的不同特性,确认监督和服务的内容。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找准自身的定位,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就像种庄稼,发现庄稼有了虫害,既要打药,但又不能打药过多而伤害了庄稼,土壤要施肥,但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良土壤,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多打粮食!


03

周丽娟

今天这篇文章非常有共鸣。它讲了一个审计辩证关系:毛主席讲话,战争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华为遵循了这个原则,将审计监督的本质和目标,定位为就是帮助业务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壤肥力,解决了审计持续发展方向问题。它还提出和解决了审计部门自身难以解决的尴尬问题,如审计工作如何评价?考核指标怎么设计?奖金怎么发?职务等级怎么设?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标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