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标准化
中国标准的记录者,标准中国的推动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国企实名喊话多名员工:回来上班! ·  昨天  
新华社  ·  房地产政策“组合拳”,来了! ·  昨天  
央视新闻  ·  “请允许自己偶尔不在状态” ·  5 天前  
人民日报  ·  好顽强!郑钦文惜败获得亚军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标准化

【视点】减轻社区灾害, 标准不能缺席

中国标准化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12 17:13

正文



新闻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的地震震级为8.0级。其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破坏性之巨,余震持续之久,在全球大陆地震中殊有。截止6月3日07时,汶川震区共发生余震10037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时,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5级)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三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每年的5月12日便成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如今,我国防灾减灾日已走到第9个年头今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

 

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2016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显示, 2016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风雹和地质灾害为主,旱灾、地震、低温冷冻、雪灾和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近1.9亿人次受灾,1432人因灾死亡,274人失踪,1608人因灾住院治疗,910.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353.8万人次需紧急生活救助;52.1万间房屋倒塌,334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622万公顷,其中绝收29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032.9亿元。

 

从历史上起,我国就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

 

震灾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本世纪以来,相继发生了汶川、玉树、芦山、鲁甸等重特大地震灾害。“十三五”期间,我国震情形势依然严峻,西部地区仍然处于7级以上强震的活跃时段,东部地区存在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部分重点区域和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部分城市群涉及7级或7级以上强震潜在震源区域。一些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重点科研设施和装备等面临着地震灾害风险。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居抗震设防薄弱,容易造成“小震致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的状况。

 

如何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从国家到各省市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做积极的探索,最大量化的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印发《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规划》从提供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服务、强化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地震风险认知和研发防震减灾关键技术等方面,设置了4个重点工程项目:


(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之前,发布警告信息,为公众紧急避险、高铁、核电等重大工程紧急处置提供支持,为震灾后科学高效调配救灾力量,最大限度挽救生命提供服务。本工程已于2015年6月通过国家立项批复。主要内容是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功能,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和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服务。


(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对农村新建民居时采取抗震措施,对已有未设防的民居进行加固改造,进而提高民居的抗震能力。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在我国地震高风险区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本工程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移民搬迁等涉农资源,重点对1800多万户农居进行抗震加固或新建。


(三)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项目。防震减灾基础设施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本项目主要通过地震观测系统升级扩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防震减灾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四)防震减灾基础探查与科技创新项目。科学探查地震孕育发生的过程,认知地震灾害风险,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切实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四川省在积极贯彻国家防震减灾部署的同时,也从标准角度展开了地方减灾探索,通过标准化手段保障更多的人能够在地震灾难中保全生命,最大程度上降低地震灾难带给人们的伤害。


房屋没了可以重建,而生命却不可以重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防灾减灾工作的第一要务。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和标准化部门调查发现,在社区(村)防灾减灾工作中,由于在应急避难逃生时没有完整、有序的避灾逃生线路引导,没有规范的避难场所布局设置,缺乏标准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和有序管理,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避灾逃生路线的正确判断和选择。加之,社区(村)群众缺乏系统的防灾避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当遇到自然灾害时往往出现无序流动,这不仅容易堵塞疏散通道、阻碍救援行动,加剧人群恐慌,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深入基层,走村入户,与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的灾区群众面对面的调查过程中,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和标准化部门发现在社区(村)层面,人们普遍希望能够改变过去不同灾害管理部门分别设置减灾避灾标识的现状,构建统一的一套标识系统,引导他们自发、有序、安全、快速撤离到安全场所。


为此,四川成都市确定了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这一防灾减灾标准化研究方向,2015年,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 510100/T 143-2015《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建设规范》正式出台。在这一标准的研制标准过程中,四川省成都市标准化部门把“自然灾害来临时,人会自发地向自己知道的最近安全区域流动”的基本规律贯穿于标准研制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用标识代替人力,用标识确立规则,用标识引导建立秩序,从而用最高效、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群众“两个知道”问题(即:知道安全的疏散线路,知道最近的避难场所、安全区域),有效化解了灾害来临时人群安全疏散的难题。


事实证明,灾难来临时,无序与慌乱必然会导致灾难的危害进一步升级,而消除无序的最佳手段就是标准化,在防灾减灾的工具箱中,永远不应少了标准这一利器。


-THANKS FOR READING-


来源  |   中国标准化杂志社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标准化”

「中国标准化」旗下刊物

《中国标准化》

《中国标准化海外版

《标准科学》

《标准生活》

《产品安全与召回》


关注「中国标准化 」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标准化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