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long long ago,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探秘大自然的。当他们第一次看到树木,是怎么发现树枝是可以折断,可以抓在手里,可以做成武器?当他们第一个身处山林,是如何为后人踏出第一条登峰之路?当他们第一次搬起石块,他们又是如何搭建起第一座房屋?我们总是说人类在不断的征服自然,不如说,我们从生来就在不停地跟世间万物进行“互动”。
各位交互设计师们,你们有思考过我们是如何跟这个世界进行交互的吗?
美国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他花了一生的心血为我们探索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此他还创造了一个新的单词“
Affordance
”. 他用这个词来解释这样一种关系(看图1):
图1
“The affordances of theenvironment are what it offers the animal, what it provides or furnishes,either for good or ill. The verb to afford is found in the dictionary, but thenoun affordance is not. I have made it up. I mean by itsomething that refers to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animal in a way that noexisting term does. It implies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he animal and the environment
[1].”
他告诉我们的是:
环境会左右你的行为
。比如说,我们是怎么知道我们可以“坐”在椅子上桌子上床上窗台上甚至悬崖边上?是你爸妈教你的吗?并不是。是那张椅子那张桌子那张床以及那个悬崖边看上去是一个可以支撑住你的屁股的平面,你的大脑才会告诉你“去坐”;想想你会坐在你家的曲面液晶电视机上吗?你会坐在你养的颗仙人球上吗?Noway...因为这些物体的样貌并不会勾起你“坐”的念头。
Affordance表达了人(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互补或互动性,
我们对环境本身的感知与解读才促成了我们行动的可能性
。不过有时候这个过程很短,我们自己并意识不到。或者有时候,它会基于经验(或因人而异)—— 1岁那年,给你根钢笔,你可能只会用整只手握住并拼命往嘴里塞,但21岁时,给你任何一种笔,你都会用你习惯的握笔姿势去用它来书写;有时候它又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记忆,甚至是一种“身体”记忆 —— 上下楼梯的时候,一步可以跨越几个台阶,其实不用测量或计算我们心里都是清楚的。
Affordance是魔性的,如果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你会在生活的每一秒钟中发现affordance的存在,它可以帮你挖掘出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背后的原因,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科学真奇妙,请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James.J Gibson,他是现代世界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看图2)。
图2
看过《设计心理学》的同学们应该比较了解,把Affordance的重要性推向产品设计界以及人机工程界的人是诺曼(DonaldNorman)。国内比较多的把诺曼所描述的Affordance翻译为功能可见性或是可供性,因为诺曼的定义着重强调了物体的perceivedaffordances就是在暗示我们要如何使用它。
我们来看看诺曼自己的演说吧。
“The term affordance refers tothe perceived and actual properties of the thing, primarily those fundamentalproperties that determine just how the thing could possibly be used[2]” —— D.Norman
《设计心理学》是我做设计的启蒙书,我总是对诺曼的理论有所依赖,对affordance有所执念,以至于我总是坚信好的设计是不需要解释的。所以当我开始了我的交互职业生涯,我总是会想如果这里我不放文字用户是否能够自然的感受到我的用意。设计既然是在为人类解决问题,那么设计师应该要比常人更了解人类自己,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等同于要有同理心 — 什么场景下用户的思维走向是什么,这都得靠设计师来做判断,但是我们凭什么说我们做出的判断是对的呢?不同的设计针对的是不同的用户,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用户,我们都能很好的去同理吗?凭什么呢?
是Affordance让我开始频繁地思考人与事物之间交互行为背后的缘由,就像深泽直人所说,它让我们去发现我们已经知道的事。他说:“是Affordance让人在
无意识
的情况下作出对环境‘
刚刚好
’的匹配反应”。比如说下面这两张图(看图3),为什么牛奶盒会被放在护栏顶端?为什么司机总是喜欢把手搭在窗框上?因为无论是与牛奶盒底部大小刚好贴合的护栏顶端,还是高度和距离都刚好适合人们舒服的撘放自己手臂的窗框,都是环境本身在对人的行为做引诱。
图3
再来看看深泽直人大大的杰出作品(看图4),MUJI的CD机,外形跟换气扇长得一模一样,同开启换气扇一样,拉动底部的绳子便启动了CD机,这是一个一目了然的设计,对见过换气扇的人来说几乎是不用思考就能猜到设计师的用意。但对于那些从未见过换气扇的人呢,这个CD机的perceived affordance也来自于那根绳,向下垂直的绳线本就会给人一种“来拉我啊”的暗示;再者,除了这根绳我们也找不到别的供我们试着去操作这个CD机的部位,这也是设计的一种手段,想要避免困惑,那就不要让用户做选择。还有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设计,底部安了“鞋底”的手袋(看图5),如果你逛到挂着这只手袋的货架前,是不是很有冲动把它拿下来放在地上看看?为什么呢?因为你觉得它就是用来“站”在那里的,这个直觉就来自于那个“鞋底”的affordance。你们觉得这两种独特的设计需要解释说明吗?半个字都多余。准确利用Affordance会成为设计的点睛之笔。
图4
图5
再说回交互设计,在人机界面中,这个二维世界中affordance的塑造似乎没那么简单。有着一层玻璃的隔离,又有固定的界面尺寸,本身就从“物理”角度限定了人们的思维。所以affordance所带来的人们无意识的行为并不多。我们看,苹果系统可以为用户分身出N个桌面,每个桌面之间可以通过手势顺滑地进行切换;而每个桌面又均占据一整个屏幕,所以每个桌面之前并不是延续的;此时用户很难无意识的去做任何突破屏幕边界所做的动作,如将一个桌面的文件窗口从屏幕左侧或右侧拖进前一个或下一个桌面。当然,要说设计师无法在界面交互中安插affordance,也没有那么绝对,将不需要的文件拖入废纸篓,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界面affordance。所以后来,诺曼会比较多的强调在界面设计中,重在信息的组织、排布和呈现,我们要注意的是留线索 —— 用示意符做引导,用隐喻来辅助理解,多用传统的或者用户习惯的样式或交互形式,在类似的功能上使用统一的概念模型,可能都好过你绞尽脑汁要安插一个affordance在你的设计中来得快。好比你现在正在浏览的页面,我们并没有像书本一样去将内容分页,而是利用右侧时隐时现的滚动条来提示你当前内容所处的位置以及剩下未读的篇幅大概有多少。
Anyway,不奢求affordance在各位设计师的手中有多大功能,但希望它能够为你们开辟新的视角,让大家多一种观察以及从环境中获取信息的的能力,让我们更透彻的看到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Reference及相关文献:
[1] Keith S. Jones (2003): What Is an Affordance, Ecological Psychology, 15:2, 107-114.
[2] Mc Grenere, J. and Ho, W. (2000): Affordances: clarifying andevolving a concept. The proceedings ofgraphics interface. Montreal.
[3] Donald Norman,Signifiers, not affordances, http://www.jnd.org/dn.mss/signifiers_not_affordances.html
[4] Donald Norman, Affordance,Conventions and Design (Part 2), http://www.jnd.org/dn.mss/affordance_conventions_and_design_part_2.html
[5] Donald Norman, Affordances andDesign, http://www.jnd.org/dn.mss/affordances_and_design.html
[6] Affordance(可供性)和设计, http://www.hi-id.com/?p=273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为了促进与粉丝的交流学习,大家可以向DDC约稿啦~有什么感兴趣的主题,都可以给后台发消息留言,我们会挑选出有代表性或前瞻性的主题进行研究并且讨论或撰文发稿。期待大家的留言(๑•̀ㅂ•́)و✧
注:
DDC
隶属于点融技术部—点融黑帮,
点融黑帮微信DIANRONGMAFIA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DDC官网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