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节课
三节课是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这里有成体系的线上产品+运营课程,有线下的3.3计划精英训练营,以及有深度的产品观察评论和运营复盘案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晚报  ·  大S徐熙媛病逝,终年48岁 ·  4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赵本山,最新消息 ·  4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赵本山,最新消息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节课

科技与人工智能正在埋没人类的未来?

三节课  · 公众号  · 娱乐  · 2017-02-19 15:54

正文

本文作者黄有璨,三节课联合创始人。


各位好,我是老黄。 如无意外,即日起每周末,我都会在三节课公众号,定时分享一些我对于互联网和科技行业实时动态的一些观察与思考,希望可以带来思考与价值。


1.


这一周的互联网,大事不断——令人翘首以盼的微信“付费订阅”似乎终于要正式到来;百度再次收购了一位90后的公司渡鸦科技;滴滴内部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重组……

然而诸多大事之中,却有一个虽然未能成为引爆行业成为焦点,却一定不容忽视的声音——汪华。


身为创新工场“幕后操作手”,在投资圈内享有盛誉,且一向深居浅出的汪华在这一周罕见地接受了36氪的采访,并在谈到“人工智能”与未来的科技发展时,少有的露出了几份凝重与严肃。


“人工智能正在把人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

“30年后,也许只有20%的人需要工作,而80%的人则带着VR的面罩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所谓虚拟的生产和消费。”


汪华所带来的观点,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2.


历史上,先后有过很多科幻电影思考和展望过人工智能的发展,远有斯皮尔博格的 《A.I》 ,近的也有亚力克斯·嘉兰的 《机械姬》

然而,关于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最不容忽视的,乃是沃卓斯基兄弟的经典巨作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 中,未来世界被描述成了一个由机器统治,人类则被“饲养”,终日在虚拟世界中醉生梦死的状态。而电影中的机器,则拥有高度的、超越人类的智能,足以面对和处理各种复杂情况。


尽管细思极恐,但长久以来,“机器超越人类”终究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一直追溯到2016年3月,AlphaGo战胜李世石,并在此后又陆续通过网络战胜了几乎人类社会中的所有顶尖棋手。

这意味着,机器在“围棋”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复杂到连机器都难以逾越人类的领域,已经开始全面超越了人类


第一次,人类的信心和信仰,开始受到动摇。


3.


回过头去再看AlphaGo,它是否真的意味着,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开始让机器拥有了超越人类的“智能”和“思考能力”?

答案是未必


吴军在其新著 《智能时代》 一书 中,为这一波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甚为详尽的解读—— 某种意义上,这一轮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成就,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拥有了更为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为海量的数据。


简而言之,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事实上经历过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被称为“ 仿生派 ”,即先了解人类是如何产生智能的,然后试图让机器按照人的思路去做,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坚持“机器必须要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获得智能”。

然而,这个方向的努力最终在上世纪60年代受阻,除了做出几个能摘香蕉的机器人这样的简单玩具以外,无法再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那时起,“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了。

在第二个阶段中,科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始彻底转向了另一个方向——他们不再试图让机器如人一般思考,而是回归到一个朴素的常识—— 机器会拥有远远胜过人类的数据储存和计算能力,而量变则往往可以带来质变


举个例子,在以往的“仿生派”人工智能研究下,如果让机器学会下棋,需要先让机器拥有如人类一样的思考方式和能力。而在另一种思路——以数据和统计学驱动的人工智能研究下,这个问题被高度简化了。


我们可能只需要遍历一下迄今为止人类所有高手下过的棋局,然后基于某个特定的局面和已有的海量数据存储,通过某种数据模型,计算出当前情况下胜率最高的一手即可。 它把下棋变成了一个冰冷的计算问题,而不再是心理、智能和复杂思考之间的博弈


无论是此前战胜了卡斯帕罗夫的“深蓝”,还是AlphaGo,乃至当前高速发展的无人驾驶等领域,其背后的核心思想都是如此。

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人工智能”,显然还并不是那种可以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人工智能”


4.


然而,即便如此,“人工智能”反过来吞食掉人类的可能性,却未见得不存在。

换句话讲, 当下的“人工智能”以及科技、互联网的发展,肯定没能“超越”人类,但却已足够“取代”大量人类


几周以前,我到一个餐馆去吃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餐桌边上贴着一个二维码,当我完成点餐吃过饭之后,我只需要扫一下这个二维码,就可以立即结账,然后拍拍屁股走人,整个过程完全是自主操作的,大大提升了结账买单的效率。


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东西,在事实上已经可以替代掉“收银员”的存在。

要是延展下去,我们的点餐、上菜甚至餐品制作等等是否也有可能变成完全自动化的存在?假如可以实现,是否可能意外着大量餐饮业服务人员的失业?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说,无人驾驶汽车一定会让大量司机失业;在线聊天机器人的发展和数据积累,最终可能会导致客服人员们的失业;以及,大量效率工具的出现也可能会让一部分产品经理和运营失业。


甚至,要是以类似的逻辑来推测,假使有一天机器积累的数据量足够庞大,以及其计算能力也足够强大之后,会不会连写作、策划、活动创意这样的事情,它也可以做到接近人类的水平?


至少,未见得不可能


5.


汪华在他的采访中,也颇有几分残酷的谈到这个问题——


“其实,我们所有的投资,如果做一个哲学上的归纳的话,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一边投自动化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有效率,一边其实让越来越多的工作、劳动在消失。


其实不光是从我们开始,电商已经消灭了很多工作。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再投一些产生新消费的项目,把剩下的时间和精力浪费掉。否则的话会很恐怖,你想,效率在不断提高,那么多人闲着干嘛,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如果自动化再进行下去,可能会把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用的人,一部分没用的人 。整个社会变化那么快。过去一个行业的淘汰是以几十年为单位的,所以一代人是慢慢淘汰的。如果这个事情缩短到10年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人有没有这个能力和速度再重新自我学习和转移到新行业,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我在做投资,在促使这件事的发生,不代表我乐见这件事的发生。我并不希望等到30年后,只有20%的人类在工作,80%的人带着VR的面罩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所谓虚拟的生产和消费。”


按照汪华的假想,也许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依据自身学习能力的高下,将被分成两类, 一类掌控话语权和世界运作的秩序,而另一类则成为彻底的失语者。


他们的存在将无法对社会发展带来任何的助推力量,而只能作为某种消费者和消费对象而存在,要么被话语权所有者们消费,要么持续消费话语权者们生产出来的某些娱乐消费类项目,打发时间。


而吴军在其《智能时代》中也直言不讳——


“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加入浪潮,成为2%的人,要么观望徘徊,被淘汰。”


假使有那一天存在,假如真的在机器的帮助下,2%-5%的人主导的生产就已经足以满足100%的人类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无疑对很多人来说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机器或许没有真正超越和奴役人类,却在不经意间把大量人类变成了“无用”的存在,从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开始渐渐凌驾于人类之上


假使上面提到的场景将是我们无可避免需要面对的其中一种可能,乃至我们自己本身也开始慢慢步入一种“可能会被机器替代掉”的焦虑和实际威胁之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我想试着给出两种回答。


6.


先说第一种回答。

假如机器开始全面超越人类,这个世界将向何处去?

这或许是个没人能有确切答案的问题。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基本逻辑可以让我们有一些推测与思考:


首先,当生产力过剩,80%以上甚至更多的人,都不再需要从事现在的工作,他们一定需要更多的事情来填充自己的时间;


其次,人们的时间被填充,大体存在几种可能—— 要么是人们找到了新的集体努力方向,要么是人们的时间开始被虚拟娱乐等事物大量消费,要么则是渐渐出现一些新的产业重新解决了人们的就业问题


再次, 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客观事实来说,当旧的产业因为技术进步而消失,为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寻找出路,往往需要1-2代人的时间,并非短时间内可以解决 。这一点,回顾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各国的历史已可证明——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包括日本和欧盟,甚至在较长时间内,一度将大量无所事事的人强制塞回到公司里。


因而,当我们面向未来去进行思考时,我们也许可以看到如下一些可能性:


1.对于个人而言,最优的选择,一定是成为那20%的可以掌控和影响世界的人;

2.中短期来看,当一部分人们渐渐从工作岗位上被释放出来,而物质消费品又越来越泛滥之后,娱乐、学习等原本还没有占据那么多人类时间的事情,将会占据人们更多的时间。

所以, “教育”和“娱乐”,或许会成为两个更加重要的产业 。这当中,尤其是“学习”对于人们的意义,可能会显著提升——当大比例的人开始无所事事之后,逻辑上讲,要么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存在感和意义,要么让他们通过持续的学习来获得认可和意义;

3.当20%的人开始掌控世界并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财富之后,他们或许会对“服务”提出更高的期望。因而,类似在美食餐饮这样的领域内,或许也会迎来又一波升级——我们或许会需要更多个性化的类似服务;


此外,汪华也有在其采访中谈及——


“当然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人类能去拓展新边界,消耗掉过多的生产力。当年欧洲生产力过剩的时候,就有大航海时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