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剪枝者
年轻人的城市、行业与生活选择助手。主推:新一线(传统一线新区与强二线城市)、新行业(传统行业新方向与新兴行业)、新朋友(同学同事之外的同辈/同类)。信息互联网时代,路径似乎无界蔓延。剪枝者协助年轻人将9-10条可能路线缩减为3-4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剪枝者

跟上潮流,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剪枝者  · 公众号  ·  · 2019-11-26 22:20

正文

1 成功的人与你,真有那些差别?

演化是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成功是在社会上的一个显著演化事件,因此,它是多层因素的连续积累。这提醒我们,成功的过程是难以表述清楚的。假设有5层,每一层有5种可能,则成功的自然频数就是,5 ^ 5 = 3125个人中有1个 。任何一个数字加大一下,就到了万人之一。

假设 你读的高中,一个年级20个班,1000人,3个年级,3000人,20年后,取得大成功的,只有一个。如果要你回到过去,预测这3000个同学校友,哪一个在20年会很成功,你能说出来吗?或者,简单点,站在他已经成功的这个时点,回头追溯,你能辨认出导致他成功的5个因素吗?你几乎肯定说不出,他自己也不一定知道。

对于成功这种多个因素层层构造的极低概率事件,无论逆向追溯、还是正向开发,都是很难的。

但是,现在网上一些文章,甚至成功人士的演讲,会带你分析,成功的人与你。很快就对照找出前者的几个特征,还有你的一些特征。两组特征有差异。然后,要求你补足这些差异。默认的假设是,补足了,你也能成功。因为有差异,所以你不如他们成功。

这种对照特征的差异分析,有用吗?

即使有用,你能返回到每个差异产生的过去吗?面向未来,这类分析能告诉你接下来做点什么吗?最后,面向未来,这类分析能告诉现有的成功者面对未来20年的3125条路径应该做点什么吗?

多层因素分析非常困难。一个显著的成功事件,可能要穷学者一生之力或几代学者之力。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200多年了,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学界公认的解释。中国的工业革命近40年了,可靠的解释估计要几十年以后被学界公认。

一个百年一遇的成功,解释至少要学界百年之功。一个二十年一遇的成功,是不是也要专家二十年之力呢?

所以,把成功者二十年取得的成功与你的二十年的生活情况对照起来,花三天写一篇文章(比如追溯各种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看起来特别全面),三个小时准备一篇演讲(比如说当年学习成绩不好照样比学习好的成功),或者三十分钟写一个帖子(比如说成功者非常专业而你则浅尝辄止),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呢?


2 10年规则成大器,20年韶华弹指一挥间

多层因素积累,是新奇性事件的基本理解方式。正向开发看,是多层设计论,逆向工程看,是事后确认论,都很难理解。达尔文主义很少普及,就是这个原因。

20年一遇的成功事件,很难找出它的原因。这不是因为真实原因被刻意掩盖,而是因为多层因素的组合空间巨大。这里的搜索任务是:假设5段区间里各有1个因素起作用,假设每段区间有5条路径,则5段区间的全部可能路径是3125条路径,从这3125条路径中找出唯一、成功的那一条。这种操作无论从起点开始、从终点回溯、乃至从其中任何一点开始,都是很难的。

在每一段区间,找到关键因子,也许不太难;在五段区间的每一段,都能找到关键因子,就很难了。难的不是一次决策做对(也不容易),难的是五次决策都做对。

20年一遇的成功事件,如果3年要做一次重要决策,则要来7轮决策;如果5年要做一次,则要来4轮。每一轮都对,概率太低了。对一轮,可以做到;对两轮,就事业有点小成了。

一些著名企业家都是连续高强度工作20来年就退休了。通用公司的斯隆,通常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企业管理者之一,也就管了23年。

20年,弹指一挥间。但足以耗尽人的心力。

几十年前学界研究专业表现时就发现了十年规则,后来被演绎成一万个小时假说。10年 = 2000 工作日 = 每天有效工作5小时就是10000小时。现在有人说一万个小时是不准确的,有的事情只需要2000小时,有的事情有了一万个小时也不够。那当然了,但是,我不知道这些质疑在说什么。

十年有成,已经很难了;二十年一遇的成就,就更难了。做起来难,解释起来也难。

在行为和社会领域,语境是变化的、条件是不同的,过上几十年、更不要说上百年,前人的关键作为,早已模糊不清了。这也不是谁遗忘了什么。当事人自己就能表述清楚吗?

社会,到底不是自然对象。自然对象的刻画表述,一旦数理化了,就会持久稳定,甚至永恒。社会,行为空间始终在变化。不同的历史阶段达成20年一遇的巨大成绩这样的人物事迹,也许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外人看了这些事迹过程,更像是读一则精彩的故事。要总结什么规律,那基本上是很难的。

这个经验观察,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后来被总结为一句俗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3 回到原地

理解多层因素积累的新奇性事件,是多么难啊!做到,更是难上加难。不奇怪,人会不由自主寻找简单粗暴的替代方案,秘诀。

例如,孩子考上好大学,从小学算起,是十年以上的过程,如果从小算起,接近20年。整个养育、教育、成长协助过程20年,培养出一个杰出青年,有什么秘诀吗?

回到这个问题:一个高中三个年级3000人,面向未来20年,有个孩子将会取得杰出成就,有人能说一下,他有什么秘诀吗?

长期追踪研究孩子成长一二十年的学者已经证明一件事: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未来。

所以,问问自己,面向未来一二十年,大人如何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取得杰出成绩?

我们回到了原地。非常好。

给孩子买一点好吃的、一点好玩的。自己也要开心点。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4 绝招是不存在的,抽象方法论也是空洞的

从事实际的搜索、掌握行动的细节、找到大批量大规模增长的新领域新方向新空间,非常难,概率很低,有时大运气会砸到某个人头上,但你却不可以仰赖运气,而且,即便砸中了,也不一定能接得住,暂时接住了也不一定能持久。

也许是因为对困难估计不足,很多人才听信了别人谈的一步到位的说辞,只要掌握某个要领,就能轻松抵达,路上都是鲜花,自己如有神助,跟别人都不同。他们笃信的绝招五花八门,例如积极心态,例如独立思考,例如认知升级;如果一时效果不好,他们会认定,这是因为还不够积极、不够独立、不够升级。

他们对原因的理解是单纯的,他们对失败的解释是不可证伪的。他们得到的不是真实的原因,而是心理安慰与精神按摩。其中有些人,一开始雄心大志,一旦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默默念经。他们无法想象,如果这都不是根本原因,那该怎么办!

还有一些人,倒是知道前路艰辛,但特别谨慎小心,力图避免一切错误。他们从思考前人和他人的案例开始,天天钻研方法论,试图抽象出一个普遍的原理,别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一定要找到所有人都适用的做法才敢自己开始,这样,就痛快的掉进了抽象方法论的陷阱。

这种纯理论取向,看别人的事情多,做自己的动作少,不掌握细节,没实力行动,纸上谈兵,书里对战。这些人是概念支配,概念很多,但都是站在赛场战场之外观察分析,自己不身处其中,缺少在模糊任务环境下做出概率性的决策的真实经验、切身感受。

达成大的目标,是一趟艰难曲折的旅程。不能假装看不到艰辛反而笃信神秘,也不能只是暗中观察他人的行动经历,还是得自己亲自做下去。做一阵、总结一点、继续做、继续总结,慢慢积累实力、操作经验、理论模型,增强对不同阶段环境特征的识别能力、练习调整策略、学会选择时机。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恋爱,只能在恋爱中完成;比赛,只能在比赛中进行。太理论,不行;完全没理论,只凭一股意气用事,也不行;要有行动、复盘、再行动、再总结。这能保证一个不坏的结果,但无法保证伟大的成绩。


5 事后确认、跟上潮流、盯住流量

于是,我们都很清楚了,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因为未来是高维因子竞争出位的状态空间,哪个因子会胜出,成为新一代未来地形图的关键因子,无法预测。所以,一些人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是创造未来。

当然,我们都知道,创造这种事,服从概率法则,形成幂律分布。有企业家的传记说,创业九死一生、九败一胜。这是为了语辞好看。更真实的情况是,花店咖啡店烘焙店这类赛道清晰的创业,十有九败;小行业的创业成功概率,大概在十余其一、百余其一的区间,或者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水平;大产业的创业成功概率,大概在五百年一遇或千年一遇的水平。

所以,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但是,同时,未来也不是不可知的。所谓不可知,就是说来了你也不知道。人倒没有那么笨。不可知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始终有概念思考能力。

那,既然未来不可预测,又不是不可知的,那么,从肯定的角度来说,未来到底是在什么意义上为我们所知、为我们所掌控呢?这样:

未来是事后回头看就能知道的。

这是一句老话,到时候你就知道。或者,到了那个状态,你会说,I know it!

开心得很。

这是未来的好状态给人的喜悦之情。

当然,也有人在未来已经到来成为现实之时依然不调动事后回溯的思考能力,于是仍然不知道的。这时,也有一些大众智慧来解决这个思考能力不足或精力有限的问题。

有一首词里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老舍先生 | 汪曾祺
8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老舍先生 | 汪曾祺
8 年前
YOHO潮流志  ·  这可能是最帅的「功夫装」!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