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感知、运动、具身体验和自我感受的兴趣,是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艺术创作的驱动力。他力求艺术的关切能与大众社会保持联系。在他看来,艺术是将思想诉诸行动的关键手段。埃利亚松的创作涵盖雕塑、绘画、摄影、电影和装置,其丰富多样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展示。他的艺术实践没有限制在博物馆和画廊的界定空间内,而是藉由公民空间的建筑项目和干预作品伸展到广阔的公共范畴。
埃利亚松出生于1967年,在冰岛和丹麦长大,1989到1995年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995年,他移居柏林,创立了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工作室,如今这座工作室汇聚了约一百名工匠、专业技师、建筑师、档案员、行政人员、程序员、艺术史学家和厨师。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他已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博物馆举办广受赞誉的个展。2003年,埃利亚松代表丹麦参加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作品《盲亭》,当年晚些时候,他又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厅展出了《气候项目》。2007年,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调研展“慢慢来”,而后又在多地巡展至2010年,其中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0年在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的“内城外翻”涉及在柏林各地以及博物馆内的干预项目。2014年的《河床》用石头和水完全占据了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一座翼楼,在遍地石块的景观中仿造了一条河,2015年的“我们始终形神一体”在广州郊外的镜花园展出。2016年,埃利亚松为凡尔赛宫的宫殿与花园创作了一个艺术干预系列项目,包括在大运河边竖起的一座高耸的人工瀑布,此外还有两场大型展览,分别是上海龙美术馆的“无相万象”和首尔三星美术馆Leeum的“世间所有的可能性”。
埃利亚松的公共空间项目包括1998到2001年间在多座城市实现的《绿河》;2008年的《纽约市瀑布》;以及2015年哥本哈根的《圆桥》。在《冰钟》中,埃利亚松与地质学家明尼克·罗欣将来自格陵兰冰川的巨大冰块运到哥本哈根(2014)和巴黎(2015),以提升气候变化意识。
自2012年起,埃利亚松与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领导了公益项目“小太阳”,生产并分发面向无电社区的太阳能灯。
2014年,埃利亚松与长期合作者塞巴斯蒂安·贝曼创办了国际艺术与建筑事务所——他者空间工作室,专注于跨学科与实验建筑计划以及公共空间创作。埃利亚松生活与工作在哥本哈根和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