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读  ·  过年回家,爱的期盼,爱的逃离 ·  4 天前  
新周刊  ·  就业率100%,这个新专业风口在10年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乐活 | 一位八旬老人用一生告诉你中国的色彩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3-03 20:00

正文

时间总是残忍,它抹掉记忆的颜色,让原本鲜活的事情在脑海里只留下暗淡的梗概。


可有一位老人,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想要抓住历史的色彩,不让其褪色。 我们常见60-80年代黑白的照片,却不曾看过这么多彩色的过去。 还好相机成了常伴翁老左右的伙伴,1954年开始拍照至今,翁老用六十余年的光景记录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那些摊开的珍贵底片就是彩色的中国。


- 红 -

中国跳动的红色脉搏


图 | 翁乃强

文 | 杨磊

图注 | 杨磊 赵云婷


红色,几乎是那个年代中国最为普遍和恰当的抽象表达元素。很多外国的摄影家和电影工作者,都会用这个色彩来描述当时他们所看到的中国。所有的激情、变革、希望,都可以用红色诠释,舞动的红旗,飘扬的红丝带,遍布大街小巷的红色宣传画……将一个时代的脉搏跳动展现出来。



《大海航行靠舵手》


1967年,北京东长安街举行“纪念秋收起义四十周年”的宣传活动


1969年,群众庆祝党的“九大”胜利闭幕,中央民族学院的师生表演节目



1969年,天安门的游行队伍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少年阅读《毛主席语录》


20世纪70年代,“五一”劳动节,孩子们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表演节目


- 黄 -

土地是中国人最深的依恋


图 | 翁乃强

文 | 杨磊

图注 | 杨磊 赵云婷


那时的中国,没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开始,如果从太空俯瞰,夜晚是一片漆黑,只有北京和上海周边能有一点亮光。这样一个人口超过7亿人的大国,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农业肩负着养活中国全体人口的任务。60年代早期-7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经历了饥饿和极其艰难的时期,逐渐从历史的阴霾中走出来。


20世纪60年代,海南黎族华侨参加了海南的开发建设


20世纪60年代,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

20世纪60年代,海南黎族的农民在水田中挠秧



1971年,河北固安,小学生在麦收时节参加劳动——挑麦种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与农民一起挑着担子、扛着锄头下地劳动


1971年,秋收时节的劳作间隙,宣传队员表演数来宝


- 蓝 -

大同年代的生活


图 | 翁乃强

文 | 杨磊

图注 | 杨磊 赵云婷


20世纪60-80年代,站在大街上望出去,黑、蓝、军绿、灰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原色”,每个人的个性也被掩藏在这种颜色之中,但是近距离观察他们,个性还是冲破了层层阻挠,坚强地生发出来。从图片里看到的,依然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


20世纪50-70年代,先后有数万名知识青年响应共产党号召,来到北大荒地区开垦荒地、改造沼泽。翁乃强于1968年开始,跟随知青到达北大荒报道他们的生活。图为 1968年,知青们刚刚乘船来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点


1966年,北京东长安街的大字报和人们购买油印小报的场景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在与农民话家常


20世纪70年代,北京颐和园,参加节日聚会的学生


20世纪70年代初,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的瓷器展,吸引了市民的围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