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看世界的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澎湃新闻  ·  爆火后,DeepSeek首次公开辟谣 ·  11 小时前  
江南晚报  ·  春节长假,无锡究竟来了多少人…… ·  2 天前  
沈阳网  ·  突发!大S徐熙媛离世!年仅48岁! ·  3 天前  
沈阳网  ·  突发!大S徐熙媛离世!年仅48岁!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迎财神!人民日报微信万元现金红包送不停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毕业论文,你把我鲨了吧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5-31 11:47

正文


又是一年答辩季,肝毕业论文到肝肠寸断的广大学子们迈过这最后一道坎,就能喜提毕业证。


回首过去的一个月,从开题到改完终稿,毕业生们不知掉了多少头发,查重降重辱骂了多少次翟天临,见过了多少次凌晨四点的学校。

人有多大胆,论文就能拖多晚。真正的勇士,敢在答辩前夕才把论文初稿写完。但这种将拖延症发挥到极致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毕业生都得痛苦好一阵子,改完一稿改二稿,改完二稿改三稿……

然而,在花费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改完之后,发现自己的论文还是很水。以至于有些学生感叹,就连自己都知道写的是水货,导师看着这些不入流的东西,还非得点石成金,也真是太难为导师了。

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们会抱怨,为什么就不能痛痛快快地考试,而非得要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写得这么痛苦,不写可以吗?



没有毕业论文不能毕业



当代中国大学生写起毕业论文来,其实真的很不容易。导师随口一句“论文结构不完整”的评语,就能让你改得昏天暗地。

但导师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尤其是在答辩前夕才收到论文初稿的老师们,很大程度上要被气到七窍生烟。

既然都不愉快,学生和老师又何必相互为难呢? 很抱歉,如果你没写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论文被不幸挂掉,那你就只能拿着结业证书“毕业”了。


2017年6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随着毕业季临近,学生们穿着各式学位服在校园内留影。但如果你毕业论文没弄完,拍毕业照的心情就要打折扣了


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国家学位条例明文规定的。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开始施行[1]。按照规定,要申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还要具备从事科研、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

而在随后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检验毕业生能否合格出厂的方法,被划定在窄窄的一小块范围内,也就是写毕业论文,或者是做毕业设计[3]。

当然,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并不一样。同样是文科生,读中文系的要写毕业论文,读编剧专业可能就是创作剧本。理科生和工科生,有的需要建模、画图、做实验,提交毕业设计;有的埋在文献里研究理论,写毕业论文也可交差。但毕业生想要拿到学位证书,就得完成这个任务。


2013年06月16日,山东省淄博市某学生的毕业论文


这种强制性的毕业论文制度,来自于熟悉的味道——苏联。建国初期,中国确立了“以俄为师”的建国方针,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启了“苏联模式”。一大批苏联教育学教材被翻译出版,高等教育系统也被大刀阔斧地改造[4]。

大量综合性大学被改成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没有了立锥之地[4]。很快,民国时期效仿英美建立的高等教育系统,被改造成服务于社会主义的“专科院校体系”。 学年制、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制度,正是在这时候被照搬过来[1]。

在当时,文理科生要写毕业论文,工科生要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要通过国家考试,合格了才能毕业[1]。


建国后,毕业论文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辞海试行本第7册 文化·教育》(1961)


到了80年代,中国正式建立了学位制度,规定学校没有自主授予学位、开设课程、设置专业的权力。学位条例要求毕业生写毕业论文,学校没有反驳的能力,处于食物链底端的学生,也只好乖乖完成任务[2]。

1999年中国进行了大学扩招,有些人以为大学生既然变多了,毕业论文的要求可能就会放宽一些。 然而,要求并没有变宽,反而更严了。

2004年国家首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了一项新规定,即:本校的论文答辩必须邀请外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以免高校护短自己学生而在毕业论文上放水[5]。

所以,虽然论文写得怀疑人生,答辩被怼得体无完肤,对于大学生们而言,毕业论文是痛苦但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情。



写个论文死去活来



对许多中国大学生来说,被逼着挤出一篇毕业论文,别说有多痛苦了。因为,这很可能是他们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写一篇“学术论文”。

实际上,在大学四年里,许多大学生已经写过不少课程论文了,有一些专业还有学年论文的要求。但写了这么多,并没有什么用。


本科四年的学习都水水过了,写毕业论文突然要做出成果,简直是天方夜谭。 大学前六个学期,学生往往要在一个学期修完20-30学分的十余门课程,每个课程都是一个不同的领域,一学期要写作数万字课程论文,可想而知,分在每篇论文上的精力十分有限。

2015年,一份对青海某高校人文学院的调研还发现,80%的大四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都是临时挑的。只有20%的学生,将课程论文选题用于毕业论文。可以想见,平时小打小闹的课程论文,对毕业论文的帮助并不大[6]。

部分高校也开设了论文写作课,但正如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张涛甫教授说的,“目前论文指导,主要靠‘师傅带徒弟’,学校即便有专门课程,也普遍学时很少、内容单一,主要只是格式介绍。”[7]


2017年10月12日,南京一所大学举办了论文选题与设计的培训。不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两门写作课很难解决他们读了四年书后仍然写不出论文的困境


没有硬核的论文写作技能,却面临着史上最严的毕业论文要求。很多人以为翟天临是今年毕业论文要求变严的始作俑者,但其实2018年10月, 教育部就已发文要求对毕业论文的“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奠定了本科论文严格审查的基调[8]。

而今年年初翟天临翻车之后,各大高校更是纷纷要求严查本科毕业论文[9][10],大学生们当初吃瓜多积极,现在就多后悔。

第一个就是严卡重复率。之前普遍要求本科论文重复率30%以下即可参与答辩,今年很多学生都表示学校重复率卡得更加严格,有些学校要求10%以下。


毕业论文重复率卡得更严格, 是今年普遍态势 / 微博截图


微博上有许多学生将不满发泄在翟天临身上 / 微博截图


最让学生意难平的是重复率卡得没有道理。 很多学科论文不可避免要涉及大量专业术语,文献综述部分需要概述前人研究成果,甚至致谢都可能给论文加重。

事实上,低重复率未必意味着原创性或者高质量。想要划水过关的学生,还是可以靠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应付查重,下载十几篇同样主题的论文然后调换语序、换个说法、英文翻中文,或者抄课本或同级学生论文等没有被收录进知网的文献。要炮制一篇查重过关的学术垃圾,不是什么难事。

除了论文降重令人头秃,反复查重也成本高昂,隔三差五就有贫穷愤怒论文狗喊话翟天临赔钱。


对于写论文的人来说,毕业论文查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 微博截图


当苦逼论文狗们历尽艰辛肝出论文,通过查重,还要提心吊胆等盲审。

盲审是隐去姓名和导师信息送外审。 自己的导师清楚学生的水平,也就不互相为难了,但盲审的老师觉得论文有抄袭嫌疑的话,不仅学生毕不了业,导师也有连带责任。

随着今年论文盲审的抽检人数增加,导师对毕业生也格外严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5月9日的盲审工作安排通知,提到2019年将持续加大盲审工作力度 / 官网截图[11]


写论文虽然苦点累点,但如果写完之后能有本科圆满了的巨大成就感,毕业论文也就不会这么饱受吐槽。论文狗们最痛苦无力的,恐怕就是明知道自己在炮制学术垃圾,却还要为之发胖头秃不眠不休。



对不起,我制造了学术垃圾



毕业论文之所以水,除了上面提到的缺乏“硬核的论文写作技能”,还有就是大多数人并不有志于学术。大部分人还是找工作,或者研究生换个方向。

“大四狗”们可能会感到委屈。大四上半年,他们要忙着考公、考研、参加秋招或去企业实习。下半年论文答辩时,又正好与俗称“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撞期。


2015年11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2016届毕业生招聘会在思源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前来招聘的学生将会场挤得满满当当


2014年,《劳动报》一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了不到30天的时间来写毕业论文[12]。

这样的本科生写的毕业论文,无异于向学术圈输送了一堆废纸。这一点没有谁比废纸生产者们心里更有数了。

两年前,某省外语外贸学院一则“关于2017届学生返校集中撰写毕业论文的补充通知”的网上流传,其中提到“几乎所有同学论文查重未达标准,论文质量比较粗糙”[13]。

《钱江晚报》也报道过某院校信息管理类专业,“全班36人,仅4人论文是原创的”,有些学生对于专业基本知识都不了解,更不要提独立写作毕业论文[14]。


2007年2月4日,北京大学三角地公告栏里出现的“找人代写毕业论文”广告。代写论文的广告在中国校园中历史悠久


“中国的本科生不生产论文,他们只是知网的搬运工”。写不出毕业论文的中国本科生,正是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论文写作训练。 然而,讽刺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却是毕业论文设置的初衷。

社会上还有一些评论,把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归咎到大学扩招上。始于1999年的扩招计划,让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跃进”过后,学生的禀赋和整体素质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也从抢手的“香饽饽”变成了当街甩卖的大白菜。

但学生基数的增加,与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是否有因果联系,很值得怀疑。于是很多人又说,盲目扩招让大学债台高筑,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尤其是中国高校师生比例不平衡,让导师疲于奔命,学生也得不到更好的指导。

这样的说法也不太站得住脚。根据教育部数据,2017年中国本科院校师生比例约为17.5:1[15]。而在美国,高等院校平均师生比例也达到了11:1,差距不是很大[16]。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顶尖大学的资源最集中,师生比例也都很低。比如,根据2019QS世界大学排名的数据,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比为8.1:1,北京大学的师生比为8.6:1[17],这样看中美两国师生比也相差无几。

在学生的直观印象中,如果你没遇到一个好导师,毕业论文想写好确实不容易。如果被分到从不回邮件的导师手上,初稿投出去石沉大海,那你只能靠自己努力。如果被分到认真负责的老师,那帮你逐字逐句修改论文的事情,也是会有的。


互联网上毕业生对自己导师的吐槽比比皆是 / 微博截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