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MTI 初试成绩陆陆续续出来了,许多同学开始准备复试。我猜,大部分同学正忙着各种提高英语水平:听力、口语、阅读、中英翻译…轮起来就是一整天。
先给努力学习的同学点个赞。但有没有发现,很多 MTI 院校复试明明会考英译中,却很少有同学想过在复试之前,花点功夫
提升中文
。似乎只要读懂了英文原文,翻译成中文就差不到哪里去——毕竟中文是母语啊。
这可能是大部分同学的迷之自信了。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可一定警惕了。或许中文,恰恰是你提分空间最大的地方。
1.
英专生每天沉浸在英文世界里,中文深受影响。
你可能听过这个笑话:
外企所有人英语都很好,以至于我觉得他们英语太好了,连说中文都感觉是在说英语一样。
有一次我在单位看见两个同事聊天,一个对另外一个说:“嘿,伙计。关于你的姐姐,我想和你有一个谈话。”
“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了,她又被叫作了母狗在单位里。”
“啊,这真是悲剧的,那些人是非常刻薄的。”
“我简直不能同意更多啊。”
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更多时候,我们见到的中文译文是这样的:
当铃声响起的时候,他走进了教室。
寒冷的天气使我的手指都失去了灵活性。
第一句是典型受了英文 when 的影响。事实上,去掉「当…的时候」,丝毫不影响表意,反而减少了干扰:
铃声响起,他走进了教室。
第二句则更生硬,如果说成:
天冷,手指都不灵活了。
岂不更好。
余光中先生说,国人的中文不好,现代的教育制度当然是一大原因:
古人读书,经史子集,固亦浩如烟海,但究其范围,要亦不出人文学科,无论如何,总和语文息息相关。现代的中学生,除了文史之外,英文、数学、理化、生物等等,样样要读,“于学无所不窥”,俨然像个小小博士。要我现在回头去考大学,我是无论如何也考不取的。中学课程之繁,压力之大,逼得学生日与英文、数学周旋,不得不将国文贬于次要地位。所谓国文也者,人人都幻觉自己“本来就会”,有恃无恐,就算临考要抱佛脚,也是“自给自足”,无须担心。
可是,语言归根结底是一项技能,只要是技能,不花时间打磨,怎么可能好?
2.
改善中文长相的好办法,一是
删字
,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手指失去灵活性」,不就是「手指不灵活」了么?加个「性」字不仅没能显得很专业,反而莫名其妙。
再比如这句:
就学习认真程度而言,他比不上他的姐姐。
真的有必要说「程度」吗?「他的姐姐」和「他姐姐」有何分别呢?删删字,整合一下,岂不更清爽:
他学习不如他姐姐认真。
再比如「他失去了自信」和「他失去了自信力」表意没有任何区别,加了个「力」,反而让句子拖泥带水,有气无力了。
3.
提升中文最好的方法,还是练。不妨从
翻译
入手。可以去找找名家的英译中,先自己对着原文翻译一遍,再对照名家的中文译文,认真总结。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这样一句话:
He was an old man who fished alone in a skiff in the Gulf Stream and he had gone eighty-four days now without taking a fish.
你可能会翻成:
他是一个独自驾着小船在墨西哥湾大海流里捕鱼的老人,而他已经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