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电影手册
《青年电影手册》由程青松担任主编,以影评、导演对话、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研究为主要内容,是一本集“深度、锐度、态度”于一身的独立电影杂志,关注华语电影创作与发展趋势。青年电影手册公众号将触角伸向更为广阔人文,艺术空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消费日报  ·  蛇年春节票房创记录!哪吒、唐探、封神领跑 ·  3 天前  
中国电影资料馆  ·  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学术总结 ·  6 天前  
中国电影资料馆  ·  今日春节 ·  4 天前  
独立鱼电影  ·  国产战争片,拍出了新的天花板!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电影手册

张艺谋曾经活着

青年电影手册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0-12 00:09

正文

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


编者按:张艺谋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导演,既有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秋菊打官司》、获得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活着》,也有获得第一届金扫帚奖最令人失望影片、最令人失望导演、最令人失望男演员的《三枪拍案惊奇》。


来看看电影学者张献民先生对电影《活着》的解析。




《活着》(1994)


导演:张艺谋

主演:葛优,巩俐等

原作:余华《活着》

制片方:香港年代公司

获奖:戛纳最佳男主角等

发行:国内影院从未公演



《禁影录》之《活着》

影像的力量大于文字


文:张献民


1、狂放激情与荒诞沉迷


《活着》作为小说,在出版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一个延续。当时,就是八九十年代之交。它上承莫言、刘恒等前辈已经开创的将历史传话化的倾向,比肩的有更传说化的苏童等人。当时一大批作家在荒诞和中式古典中汲取营养,将日常生活、普通故事、地域色彩搞成半真半假的传说。这样的故事如果放在当时的时空中太别扭,就放到以前的时空中去。之前已经有刘恒等人偏爱民国,总比冯骥才等人偏爱晚清离现在近一点。


如今看来,当时莫言刘恒等人的东西倾向于狂放,并好象一个人狂放了、就可以解脱。张艺谋在90年代初解释88年的《红高梁》时说要做激情,第四代太温吞水。


与他们比较,余华狂放不足,荒诞有余,人物往往不可自拔。起码这后一点与苏童没有差别。


年龄和创作感觉上,余华比张艺谋小一轮。毛主席去世的时候,余华还没上中学,而张艺谋已经在乡下、工厂体验了数年生活。


《活着》作为影片,相对于小说,最大的变动在巩俐扮演的人物。事过境迁,如今人家早不在一起过日子了,想来那些迁就女主角的改动更显得荒诞。当时和后来的评论就这一点提出不同意见的非常多。




2、金潮


《活着》拍摄时动静很大。时值1994年夏。


94年是什么年份?93、94年是被当时及后来称为“金潮”的年份。经过数年前的动乱和底迷后,南巡风气一开,国内热起来。海外也炒起来。四川的文人忙着去海南炒房地产,各银行的处长们忙着收回扣。当时是李贵鲜陈慕华管着中国人民银行,信贷政策非常松弛。后来就不一样了,朱总理94年底决定收缩银根,95年信贷全面缩水,96年12月打击股市过热,97年10月更碰上亚洲金融危机,93、94年热闹而无序的景象一去不复返。


从经济角度,93、94年可以看作80年代“摸着石头过河”模式的回光返照。


现在的看法之一是第五代到1989年已经终结了,因为84-89年,他们想说的话已经都说出来了,终结的标志一是《孩子王》为一代人发言、二是《红高梁》冲破国内外的环境得到国际大奖。


90年代初,第五代的中流砥柱、三驾马车经过比较平静的几年后,突然有大动作。南巡之后,他们突然转身去搞历史题材,与当时文学由历史反思转入开始模仿民间历史传说同期。陈凯歌从那时起拍了十年历史题材。


当时陈凯歌在拍《霸王别姬》,李碧华的小说改编的;张艺谋筹备《活着》,田壮壮做了《蓝风筝》。三部影片已不同方式总结了上个世纪中期中国人的生活。对比来看,不仅是上个世纪中期中国人生活的标本,也是93年前后延续自80年代精英知识分子历史反思的标准文本。


93、94年是外资介入中国大陆影视制作的开端。那之前的大陆电影都是自己投资,80年代末刚从国家资金部分转向大陆企业资金。


邱复生在台湾靠租卖录像带的连锁店攒起钱来,把“年代”公司搬到香港,为了国际化,雇美国人打工,在侯孝贤的鼓动下介入制作,跑到大陆来,以老板的派头,张口就只找最好的导演,《活着》才启动起来。


陈凯歌憋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里“别姬”的时候,田壮壮正为《蓝风筝》钻胡同,张艺谋在陕南找皮影。赵季平带着他找,最后在华阴县找到满意的。


有关钱的问题,有两个传说,虽然都是捕风捉影的事,但非常符合当时他们拍电影把历史拍成传说的创作风格。


一是陈凯歌拍戏一直拍得很苦,《黄土地》二十万,《孩子王》胶片洗印坏了一大堆,《孩子王》之后他发誓以后要拍有钱的电影,要让大家挣的钱就相当于以前一整部影片的投资,结果《霸王别姬》果然办到了。


二是张艺谋非要找葛优主演。当时没有“电影艺术家”认为葛先生是个好演员,只看过他的闹剧。葛先生也自认路数与张艺谋有差别,还听说是境外投资,就胡乱开口要了60万。当时一个明星拍演个电影主角也就三万元左右。他以为这样就把老谋子吓回去了,没想到张艺谋跟邱复生一商量,居然同意了。葛先生就花这钱买了北京城当时唯一的一辆蓝色宝马车,还后悔:早知道,该要80万。


这也符合当时“金潮”的时代特色。




3、伪农民


余华和张艺谋两个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伪农民。起码在《活着》这个作品中是这样的。


咱们这儿假的东西很多。假的人都叫“伪”,以前有伪军,现在有伪美女伪作家。


80年代的中国电影,前半段主要跟伪归国华侨、伪老外、伪艺术家做斗争,那时候扮演美国归来国民党将领女儿的是上海弄堂里生煤炉、倒马桶、住阁楼的女青年,扮演英国牧师的是新疆人,初中都没毕业、剧组的厨子扣上顶贝蕾帽就成了20年代法国回来的雕塑家。黄建新、张暖忻、郑洞天们费了很大力气才把这个风气指定为错误的。但等大家都同意他们的观点之后,“伪”风已经转向。


80年代后半期,国产电影主要斗争对象是伪港星、伪黑社会老大、伪国共两党间豪放双重间谍,因为大家都改拍打斗和枪战片了。当时唱淮剧青衣的摇身一变拿捏个钟楚红式的香港小姐身段,刚演过周冲的话剧小白脸贴上一脸胡须就变成周润发式的冷面杀手。


90年代后半期,国产电影之“伪”是纨绔子弟扮演的反腐斗士、香港同性恋影星扮演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撮摇头丸的导演拍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正史。


90年代前半期,国产电影内部斗争的主要对象,是伪农民。登封造极的是后来张艺谋做的《秋菊打官司》。


确定什么人能演农民,第五代与第四代没有任何差别。王馥荔那样的,怎么看怎么象在文工团受过十年民族唱法训练的,可以在第四代的影片中演农民;薛白那样的,怎么看怎么象舞蹈专业的女学生,但可以在第五代的影片中代表陕北农民。


摄影机后面的那个人,是不是农民,不仅由其出身决定,也由其表现决定。张艺谋可以不同意别人把他当作农民,可以解释说他家庭是西安城里的、基本还是个知识分子出身,但他的影片确凿无疑地说明他是个农民。



农民光荣!咱们伪农民很多,不就说明农民很光荣吗?第五代当时被领导要求拍摄改革开放中都市小市民青年人情感故事,可他们跑到乡间去拍共产党就是有文化的农民、只有文化农民才能拯救没文化农民。比如《黄土地》,比如《红高粱》里唯一的知识分子是个党员。


在《活着》前后,张艺谋农民得很真诚。余华不大一样。他的人物一向不可自拔,是因为余先生自己早拔出来、超脱得比较清楚。余华比较荒诞,荒诞是因为他根本、从来没有是那个人,也就永远不可能从荒诞之外的途径去理解被他写的那个人。


换句话来说,如果说张艺谋违反季节规律种十亩高粱才觉得自己是个农民,余华看见个穿粗布衣服的人就已经可以写农民了。


张艺谋和余华都不是有文化的农民,救农民之心,是没有的,这是他们与毛泽东、李大钊的差别;他们是有文化的想做农民的人,所以跟没什么文化、但不想做农民的部分美女少男作家不一样,起码没有害人之心。




3.文字的通行和影像的封闭


《活着》后来的问题是时代变了,80年代精英知识分子的那一套在政坛已经没有理解者。94年当政的已经不是有文化的农民,而是留学苏东的理工科专家。他们比较了解文工团的生活和工作,这是除了书法、诗词之外他们对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理解。他们把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定格为摆脱农民身份。既摆脱他们自己的农民出身,也给中国大陆整体一个现代化的形象。专家治国,要会说外语,要以工代赈,农民也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产配置、与国际接轨。《活着》这样的电影,从政的理工科专家们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刚以为自己不再是农民了,刚以为全大陆都已经建设成曼哈顿,张艺谋余华等人给他们当头一棒。


从现在的角度、历史地看待问题,伪农民们当时实际上面临两方面压力,集中在“伪造”这个点上。


来自上方的压力,说中国不是这个样子,中国只有高楼大厦、荷花万亩。或者起码说中国农民不是这个样子的,农民个个长得都象刚洗完澡、坐在五星级酒店酒吧准备与日本香油商人谈判的周里京方舒,里外一水浙江村里造的皮尔卡丹。这个来自上方的压力使《活着》作为影像不可公开。


《活着》作为影像作品承受的更古老压力是对所谓历史反思的压力。对历史的理解比对农民的理解规定性更强。历史是单车道,不许掉头,前方永远在前方,后方不存在。这个压力没有“伪农民”有关真诚与虚伪程度和平衡的心灵拷问,而是实用主义的考虑。在实用主义中,我们只有一个历史。既然历史中的我们的国度并非已经全部建设成了经济特区,就不用回顾了。这是90年之后与之前的一个大差别。实用主义的顾虑与金钱的力量一样强大并且单方向,不允许反作用力的存在。


另一方向的压力来自下方,就是咱们的农民并不象《活着》影片或小说里那样活着。这个压力在于如果有一天真农民拍真农民拍成了故事片,张艺谋们不知会怎么看?我们的电影离一个真农民拍真农民,已经不远了。别动不动拿农民说事,象老式文工团的创作人员明明平时爱摆艺术家派头、却在创作时拿战士、工人说事。一个人,是小资产阶级,能不能就拿小资产阶级说事?是知识分子,能否别假装农民?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后一个压力对张艺谋余华们会越来越重,因为浪漫和荒诞的余地越来越小。




4.影像力量大于文字


《活着》作为小说在大陆公开发行。作为电影没有得到这个结果。而对影片的否认并没有引来小说命运的转变。说明从政的专家们深刻固执地认为文字与影像的力量有很大差异,不管小说家与电影工作者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活着》在大陆没有公开发行的直接影响是作为投资商的邱复生立刻从大陆撤走,并且在相当程度上不再染指制作。后来也没听说侯孝贤再给大陆的影片找投资。


《活着》在圈内曾经以录像带的形式流传,估计看过的人刚到四位数。后来既然有港台版的录像带,大陆出过VCD,现在更有DVD。估计看过的人可能已有五位数。


我是在那部影片拍完5年后才看到它的。恍若隔世。



张献民影评专题:

张献民禁影录之《蓝风筝》:风筝挡不住太阳

《赵先生》:一部严重被低估的性史“禁片”

张献民:所谓的理想主义八十年代从未存在过

张献民电影讲堂:网络时代影像的艺术判断

张献民:暴力的前戏、后戏和正戏

张献民(译):横空出世的《小武》

张献民:弹幕否定读图时代


手 册 自 我 修 养

100位华语导演谈处女作


贾樟柯《小武》   ➔   刘杰《马背上的法庭》

周星驰《少林足球》  ➔    陈凯歌《黄土地》

吴宇森《铁汉柔情》     ➔     赵薇《致青春》

管虎《头发乱了》     ➔     毕赣《路边野餐》

杜琪峰《碧水寒山夺命金》 ➔  李杨《盲井》

徐峥《泰囧》 ➔  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

侯孝贤《就是溜溜的她》   ➔ 徐浩峰《师父》

陈建斌《一个勺子》  ➔  林育贤《六号出口》

林书宇《九降风》  ➔  张艾嘉《旧梦不须记》

孙周:《给咖啡加点糖》李玉《今年夏天》

金依萌:《旗鱼》 史蜀君《女大学生宿舍》

薛晓路《海洋天堂》➔ 尔冬升:《癫佬正传》

张一白《开往春天的地铁》翁子光《明媚时光》


. . . 持  续  更  新  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