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习强国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夜读|爱自己,从停止做这3件事开始 ·  12 小时前  
央视新闻  ·  免签入境新政+1,今起执行! ·  23 小时前  
江南晚报  ·  【江南早报】南长街,将有大变化!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习强国

“蘑菇教授”和“山海情”的故事,有了新进展!

学习强国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0-04 18:03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电视剧《山海情》背后真实的故事以及菌草技术带给西海固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契机。文章介绍了菌草技术的推广过程,以及其对当地产业和生态的影响。最后提到西海固的变化只是中国人靠勤劳和智慧战胜贫穷、实现小康的缩影。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电视剧《山海情》背后的真实故事

《山海情》是一部收获无数好评的电视剧,剧中一段重要剧情是关于农业专家凌一农教授教导宁夏西海固村民们如何靠种蘑菇致富的故事。而现实中,剧情的原型是来自福建的林占熺教授,他利用菌草技术帮助当地百姓脱贫。

关键观点2: 菌草技术的推广与影响

林占熺教授带着菌草技术前往宁夏西海固地区推广,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当地农民的质疑,他通过开培训班等方式说服农户尝试种植蘑菇,并最终取得成功。菌草技术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契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关键观点3: 西海固地区的变化

通过菌草技术的推广,西海固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已经变成丰收的田野,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林占熺教授亲眼见证了这些变化,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关键观点4: 菌草研究的新突破

虽然已经81岁高龄,林占熺教授依然希望菌草研究能继续有新的突破,他的梦想是“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让菌草成为中国骄傲。


正文

还记得 曾感动无数人的 电视剧《山海情》吗? 这部剧自播出以来,收获无数好评,很多人为它打出 高分,还 有人评价它“如山般含蓄又如海般辽阔”。

剧中一段重要剧情,是来自福建的农业专家凌一农教授,教导宁夏西海固村民们如何靠种蘑菇致富。当蘑菇冒头、成功销售,大家笑得合不拢嘴时,那份真实的感动,穿越屏幕直击人心 而鲜为人知的是, 这部剧的魅力, 源于一段段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

剧中“蘑菇教授”的原型 林占熺教授 说,剧中这一幕幕场景,就发生在现实中。 一朵朵源自“菌草”的小小蘑菇,切 实实给 宁夏西海固地区的 农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契机

几十年过去,“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如今不但全部“摘帽”,“干沙滩”也变成了“金沙滩”。 如今已81岁的林占熺教授,无疑是这一切变化的见证者。


01

困境


1997年春天,林占熺和他的工作团队带着六个装满菌草的箱子,坐一辆摇晃的吉普车,赶往宁夏彭阳县。之所以有此行,是因为他受邀参与“闽宁协作”扶贫项目,利用自主研发的菌草技术,帮助当地百姓脱贫。

此去两千多公里, 林占熺一行 在东海之滨的福建老家已经穿上了短袖,但此时的宁夏西海固不但黄沙弥漫,还冷风刺骨。由于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曾有联合国专家称这里是 “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却有几百万人世代居住在这里。

△1998年10月,宁夏石嘴山,沙尘中的牧羊人。


“一碗粮食半碗沙”,为取一桶水走十几公里路,在机井前排半天的队,农户辛苦一年只能产一两百斤的土豆……当地老支书 谢兴昌回忆,当时 “一口井、一头驴就能娶媳妇,几个兄弟轮流穿一条裤子出门”。
聊起 西海固留给林占熺的第一印象时,他谈起这样一个细节。 “我们去的时候是坐吉普车,半路下车休息时,司机准备开后备箱取东西,叫我们赶快走远一点。我当时还疑惑,但马上就明白了,因为他关门时,沙尘会喷得到处都是。”

△永宁县昔日戈壁滩

然而, 西海固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带来的冲击,远不只“风沙大 这一项 。当天晚上, 当地扶贫队带他们去农户家查看情况。敲开老乡家窑洞的门,出现在 林占熺 眼前的是陋室空堂、绳床瓦灶。很多人家没有电灯,有的人家连碗筷都凑不出一套,一家人围着挖了几个窟窿的土灶站着吃饭。
面对此情此景,林占熺沉默了,他感到肩上的担子重大。

△西海固地区旧景


有资料显示,虽然国家一直在制定并实施针对“三西”地区的扶贫政策,但由于当地恶劣的自然资源条件, 1996年,西海固地区人均年纯收入300元以下的极度贫困人口,还有60多万 仍是全国减贫的“主战场”

02

“蘑”术


时间回溯到林占熺出发的半年 ,1996年11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当时确定福建以两年为一届向宁夏派出挂职干部, 沿海选出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对口帮扶宁夏8个国家级贫困县 ,“菌草扶贫”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远赴宁夏参与“闽宁协作”,林占熺对自己的菌草颇有信心。 此前,林占熺曾在福建51个县市挑选最为贫困的村镇,来进行他的“菌草扶贫”计划,都很成功,反响非常好。 林占熺 也因此被评为 中国十大扶贫状元 之一。
他也曾在陕西汉中利用菌草技术扶贫,同样取得一定的成效。林占熺有信心,菌草可以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林占熺在实验室进行菌草研究。
在来宁夏之前, 林占熺 就考虑到因为西海固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导致菌草“水土不服”。对此,他寻找了很多预案 。缺少培养基,他改用当地的农作物秸秆进行育菇;农户没有钱,县里可以贷款给农户,作为 启动资金
但即便如此,在当地推广菌草菇,还需要过“人心关”。
西海固地区的大部分农民从未见过蘑菇, 他们理解不了这种“从空气里长出来的东西” ,更别提用玉米秸秆“变”山珍了,质疑声层出不穷。
为此,林占熺和县里一起多方动员,开培训班,给农户“吃定心丸”,最终说动70多户村民响应,又从中选出27个示范户。
半年后,彭阳县古城镇传来捷报: 27个示范户, 每户收入 达2000元以上,甚至有人收入过万元。

△上世纪90年代末,福建专家带团队在宁夏教授菌草种菇技术,为农民展开培训。
其中让林占熺印象深刻的,是古城镇小岔沟村 张文俊 一家。当时林占熺指导张文俊如何利用窑洞搭建菇房,后来 张文俊 就用这个菇房当年增收2500元。要知道,他们一家人过去一年的人均收入不到300元。 “有一个数据我记得,这比他种27亩小麦的收入还要多。” 林占熺说。
当地沸腾了,更多的人行动起来,雪白的蘑菇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这哪是蘑菇,是魔术啊!” 第一次看见蘑菇冒头的农户激动感慨。
“这不是魔术,是蘑菇。” 林占熺笑着说。

03

希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国家“三西”扶贫资金的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将西海固地区的部分困难群众,集中搬迁到能够得到便利灌溉的待开发荒地。

1997年,在银川西南50公里的地方,一个被命名为“闽宁村”的新家园,正式破土动工。

一时间,吊庄移民办得如火如荼。人是过去了,房子也建起来了,林占熺去当地查看情况的时候却发现, “很多人家的门是用砖头砌起来的,人不在了,又回到西吉 老家 去了。”

△西海固移民初到闽宁村时,在戈壁滩上开荒。

如何让这些移民老乡安下心来,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需要找到一 个能让他们 迅速 增加收入的办法,以及让大家快速致富的产业。 菌草技术是当时的不二之选。

面对怀着脱贫愿望的八千多移民,林占熺将技术人员分成了9个组,承包9个村民点的生产,一对一,人盯人,全程手把手指导。农作物秸秆不够,他们就在沙子里种菌草。

功夫不负有心人,蘑菇终于种出来了,但紧接着又遇到了难题——如何把种出来的蘑菇变成钱,装到农户的口袋里呢? 当地建议福建方面包销这些蘑菇。

一开始林占熺不同意,“我又没有销售技术,不敢揽到手上来做。”但当地领导的一番话说服了他, “你若不去卖,我也不会卖,老百姓也不知道怎么卖,这个事情就别做了。”

事实上, 宁夏产的双孢菇是有优势的 ,它入市的时间正好填补了南方六月至十月的市场空缺 。林占熺权衡之下,一边跑各地调研一边落实市场,最终还是同农户 签下卖菇协议。 就这样,产于西海固的蘑菇坐上了飞机 ,销往祖国各地。

不久后,第一茬蘑菇的收益交到农户手里。一位拿到钱的老农户兴奋得不得了,蹲在那直说, “我以前连100块钱都没见过,这一下子拿到七八张100块!”

那一年,闽宁村全村200多个示范户均获大丰收。进入生产旺季时, 全村创产值280万元。

△闽宁镇农户刘昌富记录的自家2004年秋天的收入

04

新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