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古镇的热闹喧嚣来说,
古城墙所具有历史厚重感则更加强烈一些。
在古代,城墙是保护一座城池的重要屏障,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上海的古镇有很多,
但是说到上海的古城墙,
在这个寸土寸金、到处高楼林立的魔都,
还真的是一件稀罕事儿,
但是,
你不知道可不代表它没有哦~
上海从南宋形成镇,元初设立县,至明朝中叶,
大约300年间都没有建筑城墙。
并且,上海地区地势平坦,
一旦遭遇外敌进犯,则无险可守。
也因此,
明嘉靖年间三十二年(1553年)4至6月,
倭寇连续5次从海上入侵上海
烧杀抢掠。
为了抵御外敌,
同年农历十月,
上海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历时三个月终于建成了一座
周长9里、高2丈4尺,设6处城门
的环形城墙~
6处城门分别为:
“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
“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
“仪凤门”(西门);“晏海门”(北门)。
另外还辟有三处水门,
分别跨在肇嘉浜和方浜之上。
城上开有3600多个雉堞,两座敌楼。
环城开掘城壕长150余丈,广6丈,深1丈7尺,
外与黄浦江、内与大小河浜全线贯通,通接湖汐。
自此以后,倭寇多次来犯,直逼城下,
却始终没能侵入城池。
可以说,
上海的古城墙是
上海人民反倭寇侵扰
的历史产物!
说了这么多,
那么这座古城墙究竟位于何处呢?
你肯定想不到,
其位置就在现在
黄浦区的人民路和中华路一线
,
熟悉的小伙伴肯定知道,
人民路和中华路围起来正好是一个圆~
随着历史的变迁,
社会对城墙的需求已出现了根本的变化,
面对新时期的多方面面建设,
对城墙自然也要有条件的和有选择性的拆除,
尤其是在黄浦区这个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位置,
自然逃不掉被拆除的命运!
1912年,保卫上海一方平安的古城墙开始被拆除,
到如今也只在大境路剩下了一段
长
近50米的古城墙
和建在古城墙上的
大境阁
。
嗯~
旁边还有一座在光绪年间移至此的
白云观
~
古城墙上的大境阁
白云观
古城墙的历史说完了,
接下来就要从大境路说起了。
因为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城墙、大境阁和白云观
就位于这短短的一条小马路上,
漫步其中,
真的是一场别样的“时光穿越之旅”~
大境阁位于上海老城厢人民路大境路路口,
具体地址在
大境路239号(近青莲街)
,
如今已成为闹市之中的一处沪上胜景。
民国元年上海拆城之时,
有人建议保留大境阁,
这才有了今天的“遗址”,
1982年这里被确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境阁是一座结构精巧、
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
以供奉关帝像为主,
原称为
关帝殿
或
大境关帝庙
,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
又改建成三层高阁。
殿内除了主祀关羽以外,
其两侧还附设财神殿和月老殿。
大境阁曾是被列为
沪城八景之一
“江皋霁雪”
景点,
近代以来,
这里也成了文人墨客云集之地,
而现在,大境阁更是作为海派书画发源地
成为大家争相参观的胜地。
登上城楼,
想象着上海人民抗倭时的金戈铁马,
仿佛穿越到了从前。
虽然很多东西都是翻新的,
但依稀还能看到岁月的痕迹,
固定旗杆的大石上刻下的“同治七年”,
还有那50米长的古城墙面下,
多是明朝的城砖和清朝修复城墙时使用的清朝城砖。
每一块都散发着岁月的气息。
墙面一侧嵌着石碑,
刻着明清时捐款修复城墙的姓名和金额,
精确到分和文,
另一边是近代名人出资的名单,
有王汝刚、白杨等人。
正对关帝像还有个叫“信义千秋”的小院子,
看上去很简单、朴素,
却让人心空灵境,
忍不住驻足轻嗅岁月映照下青苔的清气……
这是属于上海的古城墙,
曾经守护了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
而今留下的虽然只有一隅,
却依旧记录着上海老城厢的厚重历史。
门票价格:
成人5元,儿童3元
公交:
11、782、135、304、736、135、783路;
地铁:
8号线大世界站下。
位于大境阁旁边就是道教著名宫观
——
白云观!
又称为
“海上白云观”
,
当然,全国各地有很多白云观,
上海这个只是其中之一。
白云观的历史自然不能与古城墙、大境阁相比,
其一开始是在清代末年由嘉定道士徐至诚
建在东星桥的雷祖殿,
后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在仁济善堂绅的资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