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陶溪川博物馆获亚太遗产创新奖——清华同衡&华清安地联合作品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7-11-11 16:38

正文

我院遗产中心继2015年度以三坊七巷十年保护与设计获得亚太遗产荣誉奖之后,今年与华清安地的共同作品 “景德镇陶溪川博物馆”再斩获亚太遗 产创新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中的“创新奖”(Award for New Design in Heritage Context)旨在鼓励遗产环境中的优秀建筑设计。 自亚太遗产保护奖2000年设立以来,仅有14个项目荣膺该奖项。


清华同衡遗产中心继2015年度获得亚太遗产荣誉奖之后,今年与华清安地的共同作品 “景德镇陶溪川博物馆”再斩亚太遗产创新奖

文末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官方信息


颁奖辞


亚太遗产创新奖


将1950年代的宇宙陶瓷厂房改造为博物馆及综合设施,展现了景德镇作为享誉世界之陶瓷制作中心的卓越地位,并为广泛的公共使用提供了空间。基于遗产保护的最少干预原则,改造选择的改进型现代工业美感呼应了二十世纪中叶旧厂房工业建筑的形态和气息,制造出柔和的背景,而将各时期的窑炉遗存置于舞台中心。当代材料的色调组合与原本砖结构的并置,创造出戏剧性的反差。新的设计不仅尊重原先工厂的形式和尺度,也创造了与著名陶瓷生产设备的全新对话方式。


Award for New Design in Heritage Contex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1950s Cosmic Porcelain Factory into a museum and mixed- use facility showcases Jingdezhen’s prominence as a world- renowned ceramic production center and opens up the former factory space for broad public us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inimal intervention, the choice of a streamlined modern industrial aesthetic responds to the mid- twentieth century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of the historic factory building, providing a muted backdrop that allows the kiln remains to take the spotlight. The contemporary materials palette creates a dramatic counterpoint to the original brick structures. The new design respects the form and scale of the former factory and creates innovative opportunities to interact with the famous ceramic production facilities.


停工已久的宇宙瓷厂烧炼车间(改造前)

陶溪川博物馆局部(改造后)


获奖项目详情


01

项目背景

下图中巨大的陶瓷烧炼车间建于1956年,是景德镇宇宙瓷厂的主车间。厂房内保留了古老的圆窑、1960年代的煤烧隧道窑和1990年代的汽烧隧道窑,窑房两端分别保留着苏联援建时期未完工的原料漏斗和高达60多米的烟囱。


2012年,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在景德镇陶瓷产业园区规划中将其所在区域确定为景德镇先期改造的示范片区,后命名为 “陶溪川”

陶溪川片区城市设计


02

设计思路

基于对景德镇古城的系统认知和对厂房建筑的价值特色、结构特征的细致研究,项目组认为, 两座烧炼车间见证了景德镇作为新中国工业城市独特的时空记忆,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城市象征 。两栋建筑中保留的各个时期的窑体、烟囱、管道以及建筑本身,完整描述了中国陶瓷生产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转型的过程。


因此, 项目组把遗产保护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用到了建筑设计中 ,在结构检测、细致测绘的基础上,保留原有结构,揭顶维护、结构加固,在功能改变过程中采取最小干预原则,把老厂房中的外墙材料、内部构架进行最大限度地再利用。在外墙砌法、框架结构维护的过程中,在满足博物馆、美术馆建设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原工艺进行修复和建设。


设计过程中,项目团队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下,采取了若干创新做法:


1

三种时期的窑炉不是得到简单的保留,而是用它们 组织了整个博物馆的游览路线

隧道窑的保护与修缮

2

1950年代的屋顶为木结构承重,多年损毁难以为继,设计改为了钢结构,但钢结构的排布方式、材料尺寸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传统结构的特色,形散而神留;

传统构架的利用对比

3

原建筑撤换下来的老砖和瓦块强度不足,在多次试验后把它们利用在建筑外墙的砌筑和环境铺装中;

用老材料修复的隧道窑

用窑砖完成的广场铺装

4

前苏联援建时期未完工的原料漏斗60年来一直废弃,设计中采取了增加电梯、空间分层的做法,使其成为了博物馆中最具特色的休闲空间,室内设计师更是根据这一做法,将这个漏斗与音响的原理巧妙结合,成为整个设计的亮点之一。


在整个建造过程中, 项目团队多次前往现场指导,对砌筑方式、效果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业主也进行了充分的配合 :一面墙推到重砌的次数甚至达到十几次之多。这种“苛求”的要求,最终使得厂房改造的美学效果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次失败的砌筑比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