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总量,是全国整个实体经济(包括企业、居民部门,不包括金融、政府部门)获得的融资总量。
M2(广义货币),是目前较为通用的货币定义。
在现代货币制度下,货币主要来自于银行的信用派生。比如,A银行给小王发放了一笔100元的贷款,小王拿到这100元,存在银行账户上。整个社会就多出来了一笔100元的存款(货币),我们就说,派生了100元的货币。
上例中,发生了100元的社融(银行给小王的贷款),同时新增了100元货币,所以社融和M2的变化是完全一致的。这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但是,现实中,社融内容很多,M2来源也很多,两者就不完全一致了:
直接融资是存量M2的转移。比如小李购买了B公司的债券或股票,小李把自己的存款(M2)有偿转让给B公司使用,全社会M2并不增加。
个人购买资管产品也是直接融资。个人持有的M2,变成了资管产品持有的M2,M2总量不变。资管产品再把M2投给借钱的企业,M2总量仍然不变(但产生了社融)。
甚至有些社融,根本就没有发生现金流动。比如,银行开立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这只是开出了一张票据,跟M2完全无关。
除了银行信用派生(包括银行给实体放贷、购买企业的债券、投放给非银等)外,M2还来自外汇占款、财政支出等渠道。这些渠道跟社融也无关。
银行给非银(包括非银金融机构和资管产品,即SPV)放款会派生M2,非银再给实体放款则计入社融(属于直接融资)。
比如,银行先自营买了一个资管产品,会派生M2,但不计入社融。资管产品再把资金投向实体,计入社融,但不再新派生M2。
显然,非银通道的加入,把银行间接融资行为划分为了两个步骤。前一个派生M2,后一个计入社融。两个步骤可能会有点时间差,但如果资金是很快100%投出去的,那么最后M2和社融仍是统一的。
但现实中,不可能这么理想,两个步骤不完全统一,于是又把社融、M2数据错位了。
甚至最极端的情形,发生资金空转:银行把钱投给资管产品(派生了M2),资管产品则不再投给实体,而是资管产品之间相互做击鼓传花的游戏……这样,M2已派生出来,而社融则没有了。
最后,总结一下社融与M2的关系:
有了前文定义,相信“为何增速社融高M2低”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清晰。
首先,2016年,银行把很多钱投向资管(2016年有两轮“委外”高峰),从而派生了很多M2。但这些资管产品很多在空转,资金未投向实体,因此也不计入社融。这抬高了去年的M2基数,但未抬高去年社融基数。
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银行开始收回投向资管的资金,回笼了M2。于是,M2增速出现了下降。但这也和社融无关。
这些情况,都体现在央行每月披露的货币金融数据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