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晨老师教英文
跟随 北外李晨 老师提升英文素养与教学能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恶魔奶爸  ·  为什么小S堕落成现在这个样子? ·  昨天  
清晨朗读会  ·  清晨朗读3176:Expressions ... ·  3 天前  
英文悦读  ·  【明天开始】2025全新话题写作社群来了 ·  2 天前  
清晨朗读会  ·  渊源直播 ·  4 天前  
恶魔奶爸  ·  新的一年,请抓住这次逆天改命的机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晨老师教英文

北外李晨:如何提升演讲能力

李晨老师教英文  · 公众号  · 英语  · 2021-05-05 09:41

正文


引言

Introduction

当下的校园和职场中, 演讲能力非常重要。 若不能在各种场合高效地表达自我,就谈不上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并在所从事的领域获得知名度。


要想提升演讲能力,有必要了解一些演讲的背景知识。例如 为什么当你独自面对一群人进行演讲时,会感到紧张 ,甚至焦虑?


因为 这是人脑的本能 避险反应,无可厚非。其机制可概括为——
一对多=打不过=有危险→逃!


所以, 不论演讲者是否有舞台经验,只要面对公众,都会感到紧张 适度的紧张和压力(pressure)有助于保持在舞台上的专注。焦虑(stress)则相反,往往会喧宾夺主,令演讲者语无伦次,无法表情达意。


除了焦虑, 演讲技巧 的缺失也会让演讲者无法有效地传递信息。这两方面都 必须进行专项学习与刻意训练


虽然我没有专门研究过演讲教学,但近十三年来,我每年都会参与各个年龄层次学生的英语演讲活动。不论是作为指导老师、评委还是策划人,我都在思考如何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表达自我。 所谓表达自我,绝不仅仅是将为了参赛而准备的定题演讲稿演绎出来就可以了 (以此为唯一目标的演讲教学,天花板过低,起不到育人的作用) , 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和职场交流中能熟练地进行叙事表达和观点陈述 恰如我参与策划并担任常驻导师的中国教育电视台全国英语益智类教育节目“‘希望之星’探索之旅” http://www.centv.cn/z/378529/ 中设置的课堂任务所展现的那样,案例见👇视频 )。

为了让演讲学习落到实处,尤其强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迁移性,特以本文与诸君商榷。 以下内容基本勾勒了我认为的高效演讲者必备的9大特征 。演讲技巧的精进也可以围绕这9个方面来进行。

自信

Confidence

比起畏首畏尾的演讲者, 自信的演讲者有如下优势:

更可信

更聪明

更准确

更有知识

更有能力

更讨人喜欢


自信是公众演讲能力的关键要素!


但恰如上文所述, 面对多人讲话时,紧张、压力甚至焦虑是人脑的本能。


如何克服?三点对策。


1、善用眼神,创设“一对一”的演讲场景


一对一=有打得过的可能性=危险系数低=不那么紧张


即便再多人的场合,如果单位时间里演讲者的眼中只有一个人,将大大降低紧张感。


具体操作方法——lock, talk, and pause. (详见视频👇14分05秒 我的演示)。

该技巧的实用意义我也曾撰文详述,详见《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培训者?——英语教师培训者的专业能力探析 》一文中第四部分的第4点。


2、激情

发自内心的交流欲望和激情会淡化舞台上的焦虑感。本文第二点会详述。


3、做自己

不要机械地全盘背诵演讲稿。背稿子必定会加重焦虑。本文第三点会详述。

激情

Passion

Passion is contagious.

(演讲者的)激情极具感染力。


激情来自于演讲者对演讲主题发自内心的交流欲望。


为了彰显这种由内而外的激情, 演讲者需要的往往不是高声呐喊和夸张的肢体动作,而是要流露出真诚和真实的情感。


这就好比看影视作品时, 真正好的演员能够诠释角色的内心戏,令观众感同身受(empathy,共情反应) ,而非仅靠服化道来留住观众。


为此, 命题演讲的难点就在于需要演讲者找到和话题之间的“共情点” 。对于提不起兴趣的话题,一定要 做大量的相关研究,在深度解构话题的过程中,找到演讲者发自内心想要表达的信息

做自己

Be yourself!

在走上舞台之前,演讲者一定看过相当数量的“伟大演讲”。


不过, 你不必在舞台上成为别人, 你只需要做自己。


如果你在观众面前表现得像他人,你的演讲不可能流露出足够的真诚,也就无法赢得观众的信任。


如果一个政党候选人看起来不可信,就不太可能赢得选举。如果一家公司的广告看起来不真实,销售额就难以提升。如果靠不实信息获取知名度,必将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演讲也不例外。


演讲时如何做自己?两点对策。


练习,而非死记硬背 ——为了在演讲中“做自己”,绝对不要死记硬背演讲稿。机械记忆会在你和观众之间人为地设置一道屏障,阻断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正式演讲前,要尽可能多地练习、预演,但要能够接受临场改变措辞。 理想的演讲状态是演讲者对话题已经有了足够深广的知识储备,能够基于演讲当天与观众的“化学反应”(chemistry),即兴地对既定的演讲内容做出适度调整 (好比即便是同一节课,面对不同学生群体,侧重点不一样,讲解方式也不一样) 。充分彰显个人风格,展示个人风采。


用自然的状态说话 ——演讲者与听众建立的任何联系都可能被那些听起来过于“虚假”或“太完美”的演讲状态打破。一般来说, 演讲时的语言、语气和肢体动作不需要刻意夸张 ,而是和日常或职场中的对话场景极为相似。 你应该试着用对话的状态来做演讲,只在特别需要强调某种情感时再做出声音和动作的特别设计,以便突出信息 。Be natural! Be yourself!


声音表现力

Look the part is not enough, you need to sound the part!

恰如上一点中提到的, 演讲者应该试着用对话的状态来做演讲,但在需要突出信息的时候,仍有必要在声音表现力上下功夫


对于英语演讲而言,

  • 语气(tone)

  • 语调变化(inflection)

  • 口音(accent)

  • 语速(pace)

  • 音量(volume)

  • 呼吸(breathing)

  • 吞咽口水的动作 (swallowing)

  • 停顿(pause)

……

等等因素都会影响信息传递。


注:上述因素与《 北外李晨:英语朗读技巧的“七大要素” 》一文中提及的要素有所重合,但出发点不尽相同。许多专门的演讲教材,例如Stephen Lucas教授的《演讲的艺术》会基于案例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怎么训练声音的表现力呢?这个话题的专业性很强,播音主持专业有很多经过验证的训练方法,本文不做讨论。我一般 建议学生将自己的演讲录下来,站在观众的角度仔细聆听并分析,可以分辨出在何处开始听起来不自然、不真实,再做出针对性的修改。


好的文章是一遍遍改出来的。演讲的内容和声音表现力也不例外。


言简意赅

Keep it short and sweet. Less is More!

论难度,写一篇万字长文不足为奇,难的是简明扼要、一字千金。


演讲亦然。


科研研讨会上,每位发言人的平均发言时长往往不会超过20或30分钟。我建议发言人演讲的主要目的是表达观点,而不是完全填充发言时间。如能在15至20分钟内完成发言最佳,剩下的时间留作提问和讨论。


在“刷”(而不是“看”)短视频的当下, 演讲者需要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黄金三秒) 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整个演讲也要切分成若干个信息块,减轻认知负荷,提升信息传递的效果 。这一点,也可以参看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在第五届大学外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学术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内容做减法、效果做加法 )——

与观众建立联结

Connect with your audience.

演讲就像一场对话,意味着演讲者需要把信息传递给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讲,跟一个人说话和跟一千个人说话没有区别。


然而,人类的感官系统感知力非常强大, 可以在一瞬间感知到大量信息(例如会场的气味、灯光、噪音等等),导致注意力难以管控。不仅如此,当你演讲的时候,观众可能会在手机上回消息、刷朋友圈、上网查你是谁,或者做笔记。


作为一个演讲者,你的工作是让他们放下手机,注意你要说的话。


你不能真的要求他们关掉手机,但你可以 通过营造一种让观众兴奋和参与的氛围,建立与观众的联结,让他们放下手机。


与观众建立联结的最佳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 讲故事(本文第七点会详述)

  • 深入了解目标观众(投其所好,或借题发挥)

  • 幽默(尤其是自嘲)

  • 练习肢体语言

……(欢迎补充)


例如,教培机构的老师面对新的学生群体时,往往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和痛点追溯,继而提升学生在第一节课上的学习投入度。为了把握好痛点,可以进行如下思考与准备——


学会讲故事

Be a good storyteller.

故事=语境=氛围→共情


通过讲故事,演讲者将信息置于语境中来与观众交流 。这种故事化的语境 营造了易于倾听的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你不是简单粗暴地向观众灌输信息,而是 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接受且保留这些信息。


以当下最流行的TED演讲为例,绝大多数演讲不会让人感觉像是演讲,而只是有趣经历的人讲的故事罢了。


演讲者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进故事里,或者用经典故事来为演讲营造语境。


在下面这则演讲中,儿童文学家郝广才老师既讲了自身的故事,又穿插讲述了几个经典事例,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核心观点,让听众愿意倾听,且在听后能记住演讲者的观点,这就是故事之于演讲的影响。


无独有偶,脑科学家 Dr. Jill Taylor 分享了自己中风后的“开悟”体验, 堪称“最通灵”的TED演讲 。细究其演讲方法,故事是主角,串联起了整个演讲——


故事是世界上最易理解、最易复述的传播媒介。


一个好的故事才是能真正留存在观众记忆中的信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