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立话农业牛股
天风证券吴立团队研究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葵花  ·  各岗位薪资等级表(2.0).xls ·  2 天前  
人力资源管理  ·  事假扣款,是按20.83天还是21.75天? ·  3 天前  
HRTechChina  ·  2025年HRTech企业VIP会员服务重磅 ... ·  3 天前  
人力葵花  ·  面试了个 985 硕士,期望月薪 ... ·  3 天前  
CareerIn投行PEVC求职  ·  金融春招 彻底爆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立话农业牛股

生猪养殖深度研究系列之新希望(000876.SZ):农牧龙头,生猪养殖带来成长新动力【天风农业】

吴立话农业牛股  · 公众号  ·  · 2019-01-21 00:01

正文


核心观点


1、公司为什么要发力生猪养殖产业?

公司是国内最大农牧企业之一。2017年,公司制定了“ 做强饲料、做大养猪、做精肉禽、做优食品、做深海外 ”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各个业务的战略定位以及发展潜力来看,饲料板块是公司最主要的业务板块,但是产业面临发展瓶颈,急需通过向产业链下游养殖领域的延伸来获取成长空间。禽养殖及屠宰业务由于行业规模化程度高、集中度低,因此产品价格波动大,经营欠缺稳定性。

而生猪养殖产业由于行业规模化程度低,规模化企业仍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温氏、牧原的上市,则向市场展示规模化企业在养殖产业中的超高回报。而由于生猪养殖产业是重资产行业,资金实力及融资潜力决定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还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因此 生猪养殖产业目前处于黄金发展期,也是支撑起公司中长期成长潜力的核心业务。

2、公司如何养猪?

公司从2016年开始加大生猪养殖投入。根据产业形势的变化,最终确定了2022年实现2500万头生猪出栏的发展目标。公司的生猪养殖包括以养殖板块牵头的“新好模式”以及以饲料板块牵头的“新六模式”。核心的“新好模式”以夏津项目为模板,采用聚落式养殖模式,公司自建商品猪示范场,少量自养商品猪,绝大部分商品猪以“公司+家庭农场的合作模式代养”来完成,通过养殖、饲料、屠宰等产业资源的匹配,最终建立从养殖端到消费端的产业闭合。

截止2018年3季度,公司在建工程23.8亿元,生产性生物资产5.3亿元。已经完成350-400万头产能建设,在建350-400万头产能预计今明两年完工,另有1500-1800万头产能建设处于筹备阶段。我们预计, 公司2018-2020年的生猪出栏规模分别为250万头、350万头、800万头。

3、公司养殖有何优势?

1)资金储备充足。 截止3季报,公司拥有货币资金48.58亿元,资产负债率42%,每年经营性现金流入净额20亿左右,现金流状况极为健康。

2)养殖成本低。 公司从种源入手,并形成了一整套生产管理技术体系。2017年PSY达到了26.5,出栏成活率超过94%。我们预计,2018年,公司生猪养殖业务的完全成本在12.6元/公斤,并有望继续下降。

4、投资建议:

传统业务稳中向好,生猪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将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我们预计,2018-2020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9.90/28.62/45.12亿元,同比增长-12.71%/43.79%/57.68%,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疫病风险;政策风险;价格不达预期风险;





1.农牧龙头企业


1.1.公司概况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四川新希望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由原绵阳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变更成立,并于199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我国最大的饲料生产商之一。公司传统业务立足于农牧产业,主要业务包括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和金融投资等。2011年,为实现公司农产业一体化经营和解决同业竞争,公司与山东六和集团等资产重组上市,饲料板块的生产规模大幅度提高。

完成重组以前,公司(新希望股份)、新希望农牧和六和集团为新希望集团下属农牧业务主体公司,三家公司在农业产业链中和不同的区域市场中有各自优势。2011年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公司持有六和集团100%股权和新希望农牧100%股权,成功构建“饲料加工—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完整产业链,在产业链模式下,公司把原料供应商、良种培育、畜禽养殖、食品生产加工和终端销售组织起来,向国内最大、产业链最完整、产品覆盖面最广的农牧类上市公司发展。


2011年重组完成之后,受饲料行业增长放缓、禽产业价格低迷的影响以及公司内部组织结构调整的阵痛,2012-2015年,公司经营收入持续下滑。但2016年起,随着养殖景气的回升,公司营业收入开始重回增长。2017年,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625.66亿元,同比增长2.70%。2018年三季度营业收入达到508.13亿元,同比增长9.74%。


而盈利方面,虽然农牧业务受养殖产业景气波动较大,但随着公司内部组织架构的优化以及外部民生银行投资收益贡献,2012-2016年的归母净利润仍然保持稳健增长。2017年,受肉禽、生猪养殖行情低迷的影响,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2.8亿元,同比下降8.29%,2018年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4.5亿元,同比下降33.66%。

从收入及毛利的构成来看,饲料和屠宰肉制品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及毛利来源。2018年上半年,公司饲料收入231.18亿元,占比73.06%,实现毛利14.34亿元,占比55.3%。屠宰及肉制品业务收入107.21亿元,占比33.88%,实现毛利7.23亿元,占比27.88%。

1.2. 明晰战略,向世界级农牧食品企业和美好公司迈进

2013年,随着公司前任联席董事长陈春华老师的上任,公司对组织架构以及战略发展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业务方向上,则强调从原来以饲料为主的企业,开始去做一个以食品供应为主的企业,从以饲料为主,最终走向消费端。落实到经营模式,则从原来“公司+农户”,现在改成“基地+终端”,基地就是养殖基地,终端就是食品终端。按照这个方向确定了整体商业模式的调整。

而随着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的相继上市,生猪养殖行业的高盈利能力逐步被市场所认知。2017年,公司对各业务条线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制定了“ 做强饲料、做大养猪、做精肉禽、做优食品、做深海外 ”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向实现“打造世界级农牧食品企业和美好公司”的战略目标推进。在具体业务的发展定位上:

饲料: 战略核心业务,是公司行业地位的关键支柱,需长期确保龙头地位,提升竞争力,在核心区域提高占有率,做市场绝对领导者和整合者。通过打强区域和协同养殖端优化配置,重塑产品力和高效竞争力,提升盈利能力来保持龙头地位,在2021年突破2,000万吨销量;

养猪: 战略核心业务,战略转型关键动力,要实现最大跨度发展,国内保五争三,打造育种技术、养殖效率行业标杆,争取在2022年实现2500万头生猪出栏目标;

白羽肉禽:重点业务,回归养殖本质,保持规模、结构和效率领先,做好一体化,提升盈利水平;

食品: 战略核心业务,以消费升级为驱动,打造“健康营养美味便利”标准,禽肉稳量提利,全面发力冷鲜猪肉和肉制品。

海外: 重点业务,巩固东南亚、布局非洲,聚焦核心区域做深做透,延伸产业链,强化竞争力,做中国农牧食品企业国际化的标杆和排头兵。

在重新明确各条业务的发展定位及方向之后,公司也对现有业务及管理体系重新进行梳理。此前,公司实行的是片区管理模式。一个经营片区统一负责区内饲料、生猪、肉禽、食品等各项业务。目前,公司打破地区划分,改成事业部的管理模式,分成饲料、生猪、肉禽、食品、海外5大事业部,由事业部统一负责管理,更好的实现管理权责的聚焦与专业化,也有利于公司考核激励机制的制定与完善。



2.公司为什么要养猪?

2.1. 传统业务急需转型升级

2.1.1. 饲料:产业面临增长瓶颈,产业链延伸成常态

公司的饲料业务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在国内饲料行业多年保持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其中肉禽料、蛋禽料全国第一,猪料、水产料及反刍料也位列全国三甲。

2012年之后,公司饲料业务暂时陷入一轮低谷期, 2012年,公司饲料销量达到历史最高的1685.89万吨,随后开始回落。直到2016年开始,随着公司结构调整以及行业的回暖,才逐步从低谷中走出,重回增长。

而公司饲料业务增长缓慢的背后,是饲料产业瓶颈的出现。2012年之前,饲料加工业销量持续稳定增长。但2012年之后,饲料销量开始明显随着养殖周期,尤其是生猪养殖周期的波动而波动。这标志着产业已经进入发展瓶颈期。而从结构上看,公司销量占比最高的禽饲料,其行业销量也从2012年开始进入瓶颈期。

产业的瓶颈倒逼企业必须做出改变。企业纷纷进行转型。通过延伸产业链来获取发展空间。以上市公司为例,除了2017年新上市的傲农生物、天马科技以外,目前A股已无单纯的饲料上市公司,各家企业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业务转型或延伸。

而转型的终极方向在于 将饲料从养殖的外部利润中心内化到养殖的内部成本中心。 因此,绝大部分的饲料企业的转型方向均是通过直接养殖(自繁自养或“公司+农户”)或者间接养殖(合作放养)向产业链下游的养殖端延伸,在以养殖带动饲料销售的同时,赚取养殖领域的超额利润。

2.1.2. 肉禽养殖及屠宰:波动大,需产业链配套

屠宰及肉制品是公司第二大收入及利润来源,而且主要是禽屠宰。2017年,公司在肉禽屠宰业务上以每年接近8亿只的屠宰量在国内排名第一。2018年上半年,公司销售禽肉、猪肉等各类生肉产品105.76万吨,同比减少5.33万吨,降幅为4.80%;在深加工肉制品业务上,共销售各类肉制品7.49万吨,同比减少0.23万吨,降幅为2.98%;实现营业收入1,072,129.94万元,同比增加21,354.62万元,增幅为2.03%;实现毛利润72,342.51万元,同比增加24,336.57万元,增幅为50.69%。

2012年以来,公司屠宰及肉制品业务的收入及毛利规模在经历了三年的回落之后,在2015年终于重回增长,但整体规模仍较此前没有显著增长。因此,站在2015年,虽然屠宰及肉制品业务是公司长期转型方向,但很明显短期内还无法支撑起公司的业绩增长。


首先,屠宰行业在国内已有长期发展,市场趋于成熟,且由于下游的肉食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使屠宰产能出现严重过剩。政府在农村对养殖户生产积极性的保护和在城市对消费物价水平的稳定,使屠宰行业在上游收购和下游销售面临着隐性的双重价格限制。偶尔发生的畜、禽疫情,也会引发阶段性的肉食消费恐慌,给该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作为一种人力密集型的加工业,人力成本的逐渐升高也加剧了该行业利润空间的挤压。

而且,从市场份额来看,根据公告,公司2017年禽屠宰量达到8亿羽,按照国内白羽肉鸭和肉鸡总共70亿的养殖规模来推算,则公司在禽屠宰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11%,相对较高。而公司生猪屠宰规模大概约240万头,按照全国17年6.89亿头生猪出栏量计算,市占率仅有0.35%,而同期双汇发展屠宰生猪1,426.96万头,市占率 虽然只有2.1%,但仍远高于公司 。换句话说,在屠宰领域,公司禽屠宰短期发展空间相对有限,但在生猪屠宰领域却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其次,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公司屠宰加工出来的产品主要依赖批发市场这一传统贸易模式,尽管在历史上帮助消化了公司的屠宰产能,但长期看不利于公司肉食树立品牌形象并获得更大的价值空间。而这部分品牌溢价的获取,除了需要优化销售渠道、优化客户结构以外,还需要对上游肉品来源有更强的掌控力。因此,这也客观上要求往养殖领域扩张。

因此,不论是屠宰行业本身的瓶颈还是未来食品安全下的消费需求,公司的屠宰及肉制品业务均需要转型升级, 通过下游的渠道升级以及上游的产业链扩张,来保证食品安全,实现品牌溢价。

而公司此前的养殖,主要集中在肉禽养殖领域。公司在国内的养禽业也覆盖了种禽养殖与商品代养殖两个环节。在种禽养殖业务上,公司是国内第一大父母代鸭苗,第二大商品代鸡苗、鸭苗供应商。公司的鸡苗、鸭苗一部分对外销售给其他厂商,另一部分用于自己下游的商品代养殖。

但是,由于禽的生长周期相比猪更短,其养殖技术相比猪养殖的技术难度较低,单场投资门槛也相对较低。所以国内的禽养殖相比猪养殖发展起步更早,也更成熟,规模化程度更高。因此,单纯在商品代养殖过程中,企业相比养殖户通常情况下并不存在十分明显的技术与效率差异。再加上近年来国内的禽养殖周期性波动较为明显,近年来利润上下波动过于剧烈。在种禽方面,各家种禽厂商之间在品质效率上没有十分明显的差别。因此,即使延伸产业链是公司产业发展的需求,但禽养殖屠宰业务仍具备明显的局限性。


2.2.生猪规模化养殖迎黄金发展期

在传统产业仍需时间来实现转型升级之际,迎来黄金发展期的生猪养殖产业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公司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具体而言:

国内生猪养殖行业高度分散,集中度低,整合空间大。全国畜牧兽医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我国生猪养殖场数量约为4261万户,其中年出栏规模为500头以上的猪场数量仅占0.6%。截止2017年,国内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温氏集团,其1904万头的出栏量,市场占有率也仅2.77%。


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高度分散化,源自于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低规模化,即单一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过小,导致经营主体数量过多,行业高度分散。当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国内养殖规模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养殖规模化发展趋势不可逆的前提下,相比于过去几轮猪周期,环保是这轮猪周期中最鲜明的外部因素。从2016年以来的养殖环保政策的收紧,加速产业结构的变迁,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由于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特性,行业整体养殖效率低下导致养殖成本高企,规模猪场凭借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实现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养殖成本。

成本优势使得规模化养殖场的市场竞争力远强于散养户。 养殖规模化发展的第一阶段,本质上,就是规模场替代散养户提高行业集中度的进程。 成本优势之下,过去10年,养殖龙头企业享受到了超高回报。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平均ROE高达30%!


规模化养殖场的成本效率优势,本质上是源自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相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效率优势 。行业低规模化红利是中国生猪养殖规模猪场享有高盈利水平的根源所在。

过去10年是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的起步阶段,推动养殖结构从原来的 金字塔型 纺锤型 转型。虽然规模化进程发展迅速,但还远未达到行业均衡状态。如上文所述,这一阶段仍有大量低效率的散养户存在,也就意味着规模养殖场仍有大量可替代的市场份额存在。

成本水平及资源获取能力决定了产业结构变迁方向,家庭农场以及大型养殖集团成本相对较低且资源获取能力较强,中小规模养殖场成本偏高,资源获取缺乏优势,我们认为,未来的产业结构将从当前的纺锤型进一步向哑铃型过渡。


这一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需要规模化养殖集团的持续投入。而生猪养殖是重资产投资,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量巨大。而对于非上市企业,其融资渠道较窄,资本开支规模受限,因此,行业规模规模化进程的完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可预见的10年内,龙头规模化养殖企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3.发力生猪养殖,分享产业红利

3.1. 目标实现2022年实现2500万头生猪出栏

公司自2016年起开始加大对养猪业务的投入,在近两年来面对猪价下行的情况下, 仍然坚定不移地按照其战略规划进行投资发展,同时持续提升已有产能的生产效率,使养猪业务在中、长期将成为公司的新的增长极。

公司在养猪业务上起步相对较晚,但自从进入养猪业务之时起,就坚持高标准的发展规划。在商品代养殖上,公司养殖模式是“内部仔猪高效生产+合作放养为主/部分自养为辅开展育肥”。具体而言,主要有“新好”以及“新六”两种养殖模式。

3.1.1. 新好模式:聚落式“公司+规模农户”养殖

“新好模式”是公司的核心养殖模式,主要是由公司的养殖业务单位来负责推动。主要通过自建或者租赁种猪场、育肥场,通过“公司+规模农户”的合作养殖为主,并辅以部分自养育肥。

在“新好模式”的具体经营上,公司以夏津模式为发展模板。公司在山东夏津投资建设的100万头生猪生产项目采用高度的自动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和“公司+规模农户”的经营模式, 是目前全国大的聚落式生猪繁育体系。

所谓“聚落式”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局部区域内形成从数个种猪繁育场和多个商品育肥场,具备年出栏优质商品猪30-100万头的生产能力;二是专业人才的聚集,在区域内聚集生产管理、兽医、营养、育种等等养猪专业人才;三是猪产业链环节的聚集:种猪场、育肥场、饲料厂、宰杀厂等,形成一个闭合的产业大聚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

具体运作模式为公司自建商品猪示范场,少量自养商品猪,绝大部分商品猪以“公司+家庭农场的合作模式代养”来完成,通过养殖、饲料、屠宰等产业资源的匹配,最终建立从养殖端到消费端的产业闭合。这一模式产业链安全、健康、可控、可追溯,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以公司的环渤海区聚落为例。公司在河北、山东等地布局生猪养殖产能,直接对接京津销区。同时,在北京平谷、顺义以及河北南宫还有千喜鹤屠宰厂、科普利信合资肉品工厂、嘉和一品中央厨房等布局,不仅保证生猪销售出路,也能为千喜鹤屠宰厂收猪提供保证,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全产业链的经营,保证终端肉制品的食品安全。

3.1.2. 新六模式

“新六模式”则主要是由公司饲料业务单位来推动,由公司外购仔猪并交由农户合作养殖,最终支付农户相应代养费。

这项业务的开展,最初是为了掌握养殖户、带动猪料销售、实现饲料快速上规模而在饲料单元下发展。但是,随着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公司逐步认识到,养猪需要专业化发展,为了卖饲料而养猪并不一定能养好猪。因此,为了推动“新六模式”的发展,公司将此前归属于各个饲料片联的生猪养殖业务剥离出来,组成“新六养猪事业部”,并由原杨凌本香的总裁周端阳担任新六养猪的总裁。通过输出此前在新好的管理经验,降低养殖成本,带动“新六”实现为养猪而养猪。

3.1.3. 生猪养殖业务稳步推进

目前,公司生猪养殖业务的建设投资稳健推进,土地、人才、资金充裕。产能储备上,2016年以前,公司在建工程保持在8亿左右规模,但从2017年开始,在建工程的规模开始快速增加。至2018年3季度,已经达到23.81亿元。而生产性生物资产上,公司2016年2季度开始逐步提升。至2018年3季度,已经达到5.3亿元。考虑到2017年开始公司逐步缩减种禽养殖规模,因此,2018年种猪存栏规模仍处于增长之中,预计已超10万头。

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018年10月中旬,公司:1)正在运营的项目对应的产能是350-400万头,足够覆盖明年的出栏量。2)目前在建的项目对应的产能是350-400万头,合计约700-800万头出栏,估计2019-20年陆续竣工,对应2020年的出栏量。3)正在筹建的项目,对应的产能是1500-1800万头,基本上地方政府的协议已经签署,合计高于2400万头,对应的就是2022年的2500万头的出栏量。

从地域分布上看,公司前10个月的出栏销量占比大约是:四川15%,陕西8%,山东40%,河北、广东、广西、湖南等每个省均在在5%左右。未来规划的产能分布布局是山东、陕西、辽宁、河北在10%以上,广东、广西则接近10%,四川、江苏是5%左右。

3.2. 公司生猪养殖有何优势?

公司在生猪养殖业务上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具备充足的现金流储备及融资潜力,二是养殖技术及积累带来的成本优势。

3.2.1. 资金储备充足,融资潜力强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规划2020年实现800-1000万头出栏。按资金需求上限来计算,若要2020年实现1000万头出栏,则2019年公司新增至少300万头产能。按头均固定生猪出栏固定资产投资1000元/头计算,共需资金30亿元。同时,为了实现2019年350-400万头生猪出栏,公司养殖业务需要营运资金16-18亿元。两者合计约需50亿元。

截止2018年3季报,公司拥有货币资金48.58亿元,在手资金充足。2016年以来,公司每年经营性现金流入净额20亿左右。现金流状况极为健康。

此外,公司仍有较强的融资潜力。2018年3季度,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2.14%,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处于中等偏低位置,仍有较大的融资提升空间。根据公告,公司拥有全球范围内多家金融机构合计超过40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目前用信比例仅为25%。尽管上半年国内资金形势日趋收紧,但公司上半年平均融资成本仍然控制在3.9%以下,在行业内拥有绝对竞争力,可以有力地支撑养猪产业发展后续的资金需求。

3.1.2. 养殖技术及积累带来的成本优势

在种猪生产上,公司现已与国际最优秀的种猪公司PIC、海波尔合作,建立起了双体系种猪架构,可根据国内南、北方的市场差异选择适合的猪种;在育种能力上,公司采用的多角度结合的算法技术、动态核心群管理技术和全自动种猪测定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育种技术;与美国、泰国大学的育种专家合作,不断优化算法,提高选育强度;在育种布局上,预计在2019年完成6个育种基地建设,选育体系会更加完善,以支持公司商品猪扩张计划;在聚落化模式内,每个聚落均自带核心扩繁群,保证了种猪公猪生物安全和猪苗的高效生产。

近年来,公司有序落实各项行业新技术应用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生产管理技术体系。.通过对所有分公司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的标准化,细化增重成本模型实现成本管理对比,迅速找出各公司的成本控制关键指标,成效显著。新好自养模式下的完全成本同比降低2元/公斤,降幅超过18%。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完全成本仍具备下降空间。目前,公司正以11.5元/公斤的完全成本为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成本优化,以期建立持久的成本优势。

在不断优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以外,公司还不断创新销售方法,全面提高销售效率。公司自养的商品猪群100%按照有规划的售猪方法,保证上市大猪价格最优销售;公司研发的“猪易通”生猪交易平台在算法和交易数据上业已成熟,已在体系内投入使用;与四川省金融联合创办四川省生猪交易市场,生成四川省生猪价格指数,指导生猪生产、屠宰、加工,以及生猪保险等各环节的经营。

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的积累与改进,最终反馈到公司的养殖效率。2017年,公司PSY达到了26.5(代表公司最高水平的夏津聚落的PSY已达30),出栏成活率超过94%。在“自产仔猪+农户合作育肥”的新好模式养猪中,全年平均销售成本已降至约11元/公斤,并仍存在继续下降的改善空间。

根据公司公告,2018年上半年,公司平均PSY保持在24(相比去年全年有所下降的原因是部分猪场在年初受到流行性腹泻疫情影响),全公司出栏肥猪完全成本降到12.6元/kg,其中“自产仔猪+农户合作育肥”的新好模式的完全成本已降到12.2元/kg。我们预计,受非洲猪瘟影响,预计2018年公司全年养殖完全成本约为12.8元/公斤,随着公司产能的进一步扩大,公司养殖成本还将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4.各业务板块逐步焕发活力


4.1. 饲料:内外双轮驱动

从战略定位上,饲料业务仍是公司战略核心业务,是公司行业地位的关键支柱,并提出了在2021年实现突破2,000万吨销量的目标。

为了适应行业的变化,公司发展思路是通过内、外部双轮驱动,对内打造采购力、产品力、服务力;对外积极发展养殖基地,共同促进饲料业务增长。

对内,公司一方面推出生物环保型饲料,获得市场认可和好评。另一方面,积极推动饲料工厂布局与产能优化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使得饲料单厂产销量进一步提升,年销量在10万吨以上的工厂数量增加了16%。同时通过继续加强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精益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在2017年由于环保严管使得各种能耗物耗成本都上升的大背景下,饲料生产的吨均费用仍能同比下降了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