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北京城
老北京城为你介绍最怀旧的老北京人文风俗,提供北京古典建筑的文化解读,为你介绍最正宗的北京小吃和各种美食,提供最详尽的北京旅游经典景点路线规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吃货小分队  ·  北京2月薅羊毛攻略!必去这三个 ·  昨天  
最爱大北京  ·  北京有降雪!温度偏低→ ·  昨天  
最爱大北京  ·  湖南春晚官方出品!200mg999足金打造, ... ·  昨天  
北京吃货小分队  ·  北京「地下古堡」· 免费打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北京城

北京过年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儿?!

老北京城  · 公众号  · 北京  · 2017-02-05 08:59

正文

年算是过完了,正式开工了

不知道在您同事之间是不是讨论着这样的话题

“北京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或许下面这些曾经的北京过年记忆

可以告诉你答案



80年代之前的北京

没有实行计划生育

所以每个家里都有至少两个孩子

家长为了能够省吃俭用

孩子的衣服往往是一件衣服

每个孩子都会轮着穿一遍


平时穿惯了哥哥姐姐旧衣服的我们

过年最盼望的就是那套新衣服了

每到过年,胡同里的孩子们

就会穿着自己那套新衣服

进行着攀比游戏



83年取消凭票供应之前

每天吃的饭完全只是为了活着

即使在过年,平时看不到的肉和主食被摆上了桌

我们也不敢敞开了肚皮吃


虽然过年的条件比现在艰苦的多

但是那个时候的肉,菜,米,面

完全真的是纯天然,绿色,无污染

种类虽不多

但吃起来完全放心



除了年夜饭,最盼望就是守岁吃饺子了

老北京过年吃饺子有个讲究

大人会掏个钱币包在一个饺子里

之后把这一个饺子放在孩子们吃饺子的盘子里


如果哪个孩子吃到了这个包着钱币的饺子

就意味着他新的一年都会顺顺利利的

所以那个时候过年

每年最盼望着就是吃到包着钱币的那个饺子



80年代中期

电视机在北京还没有完全普及

北京胡同里过年有一项约定俗成的活动

那便是各家吃完年夜饭之后搬着小板凳

去胡同里有电视的人家里

排排坐,看春晚了


整个胡同的人,

大家一起期待着鞠萍姐姐和赵忠祥的主持

盼望着下一个小品是马季还是冯巩?

春晚在那个时候真的是充满期待

而不是只有被吐槽的份儿



80年代末

雾霾根本没有概念

除夕那天刚刚擦黑

胡同里就开始噼里啪啦的放起了鞭炮


十二点之后更加热闹

整个胡同都会出动了

大人放着二踢脚,窜天猴,各种大型烟花

孩子们手里拿着小鞭,摔炮,甚至烟花棒各种跑来跑去



除夕结束

守岁熬了一夜的我们根本不累

各种黏着大人带我们去庙会

那个时候的庙会同样人山人海


什么卖糖人的,杂耍的真是应有尽有

大人为了让我们能够看清整个庙会的盛况

往往会让我们骑在他们的脖子上

甭管它是厂甸庙会,还是地坛庙会

每次回来我们都必须买一个风车



90年代

逛庙会,串亲戚

咱北京人过年还要做一件事儿

就是追贺岁片


什么甲方乙方,没完没了

大人们往往电影院看完了还会各种借碟片再看一遍

那个时候每一部的贺岁片

现在看起来依旧是经典,精彩的不得了



曾经的我们在北京过年

过得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情怀



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

互相诉说着这一年的辛苦,心酸与快乐

胡同里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欢乐


看见胡同的长辈,

每个北京孩子都会说一句

“您老新年快乐”

看见陪自己长大的瓷器

我们都会开损“

你小子又长了一岁,啥时候娶媳妇?”



串亲戚从来没有人会问你

“什么时候结婚?”

“什么时候生孩子?”

有的只是

“期末成绩怎么样”

“父母还好吗?”

“新的一年,要开开心心的”



每个人都有个盼头

爷爷奶奶盼望着新的一年全家人都没病没灾

父母盼着我们新的一年能够茁壮成长

我们则盼望着每年的年夜饭,新衣服以及庙会



现在在北京过年

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有人说

这是北京变化飞速发展必须面对的

这是新型电子产品进入生活造成的隔阂

这是洋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这些只是一小部分原因

究其根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