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C爸妈
“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作者,太多人指挥你如何养孩子,却从没人教你如何做父母,加入我们一起少走弯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书评  ·  高峰枫|金庸的译笔和憨直的恶棍 ·  昨天  
班主任家园  ·  那年,刚上初一的我,弄丢了爸爸的1000元。 ... ·  14 小时前  
书单来了  ·  作为公司的首席卫生官,我主要打扫! ·  2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三打白骨精|皮影戏体验工作坊 ·  3 天前  
漳视新闻  ·  晚上9点半停止写作业!福建一地最新通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C爸妈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妈,养了个什么样的娃,记住这4个字,你家永远都是快乐星球!

CC爸妈  · 公众号  ·  · 2024-11-12 09:31

正文


0 1

这周是CC的期中考试周。

但她上周不是手足口了吗?在家观察了几天,没去上学。

加上我和C爸最近都忙,学习这事儿,就彻底让她放飞自我了。

双重“反作用力”下,我俩都觉得考试失误的可能性比较大。

干脆放平了心态,自我劝导 :“这次估计太好不了。”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

昨天成绩下来,还不错。

连C爸最担心的数学也没拉胯。 (不是在凡学,且听我慢慢道来)

他老先生十分惊喜,对着CC一顿彩虹屁,晚上又嬉皮笑脸跟我分享:

我还以为blabla......都没报什么期待blabla......没想到blabla......

他这样一说,让我想起几个月前的一件事儿。
当时DD幼儿园暑假开学。
连着歇了快俩月,送园第一天,我原本做好打持久战准备的。

结果开学第一天,他竟然 破天荒没哭 ,乐颠颠的就进学校了。

搁以前,就算歇个周末,周一开学他都要哼哼唧唧哭上两声的。

所以,你们也能想见吧~

那天的风平浪静,对我来说有多惊喜!

我甚至还嘚瑟的分享给办公室每一个小伙伴,“看我儿子,不愧是上了中班的娃,终于不哭了!”

0 2

姐妹们,俩事儿放一起,有没有发现啥华点?

我自己是有些感悟的:

我们养孩子,其实很难做到“不带任何期许”的看待他们。

譬如CC考试。

如果像往常一样,没什么特殊情况,我们大概率是会期待着,她应该会考个A+回来吧?

那么,哪怕成绩最后是A,我们可能也会略显不满。就算不表现出来,心里也会想:你其实可以更好。

但这次,我们都觉得她拿了个“难打的剧本”,能考到B就不错的时候,她考了A回来。

那就不一样了, 一整个意外之喜。

DD也是如此。

开学那天,我的预判是,他一定会闹。结果他一点事儿没有,我就觉得,超乎寻常,值得夸奖!

但仔细想想,变的是孩子吗?

从来都不是。

CC只是像往常一样,该学习学习、该放松放松。

DD也只是跟随自己的感受,开心了就笑,难过了就哭。

真正变的,是我们的心理预期。

我觉得 这事儿有困难、有阻碍,那我预期就会低一些,对孩子的包容度就更高,就更能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

但如果 我觉得 这事儿简单,或者我认为他该进步了,就可能忽略孩子眼前的困难,在他表现没那么好的时候,心生不满。

我觉得……我觉得,一切都在是我觉得……

这个思路一打开,了不得了!

我发现,咱之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孩子之间会有吵不完的架,很多时候就源自于这个 “心理预期”

前阵子看付航的采访,他说自己从小也是个“差生”,但爸爸告诉他: “进入快乐世界的唯一一个秘诀是,孩子的父母深刻的意识到孩子不是这块料。”

图源网络
我想,这与他如今能在另一个领域闪闪发光,不无关系。
人到中年,越来越能体会到——

那些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迸发能量的人,往往都是因为童年时期,父母能接纳他们的普通、接纳他们的失败,接纳他们不是这块料、也不是那块料。

因为被接纳的孩子,无论做什么,内心都充满着底气。

哪怕在这一领域做不到优秀,他也敢、也能另辟蹊径找到别的出路。

而不是一直在做不到的地方遭受打压,最终习得性无助,失去探索其他路径的能力和勇气。


0 3

说到底,养孩子,养的是我们的心理预期。

谁不是一开始装了一车的期待,然后一路走,一路丢?

怕就怕,你对某些事儿生了执念, 譬如学习,譬如性格。

可能每个人内心都期盼,孩子是个胆大的,外向的,不论做什么都大大方方的。

觉得这样的孩子,敢说敢做,不易吃亏。

就像我家,有了CC这样的“个性范本”在先,我也很期待DD能如此。

但他偏偏天性内敛、谨慎又敏感,怎么办?

  • 遇到新事物,推他向前,勇敢点,你是男子汉?

  • 遇到陌生人,吹耳边风,没关系,打个招呼而已?

  • 做不到,就贴标签“怎么这么没出息”?

类似的事情做过一次,你就会发现, 孩子不仅不会变“大胆”,反而更加退缩,只想往你身后躲。

还有习惯。

没有父母不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比如我家洁癖的C爸,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卫生、收纳上的坏毛病。

但你知道的,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把玩完的玩具随地一扔,书包衣柜总是乱七八糟...

怎么办?

指望说个3遍5遍,他们就能养成好习惯吗?

几乎不可能。

孩子可不是机器人,指令一输入,他就能立马听话照做。 大多时候,他们还是会同一个错误,犯了又犯...

可能有人会问,那我们难道就什么期待都不该有吗?

当然不是。

我常用来自勉的一句话, 对孩子,我们要抱最好的期待,做最多的努力,但同时接受最差的结果。

我会希望DD能在社交上更游刃一些。 (这是我的期待)

我也会带他多参加同伴的玩耍,多和我一起跟朋友聚会。 (这是我的努力)

但我也知道,他需要时间才能跟别人熟悉起来,那便让他按自己的节奏走,不需要我去按快进键。
就算最终没熟络起来,那也无所谓。 (我接受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你会发现,当你对结局的态度佛系了,你的期待自然就会趋近于合理,你跟孩子也都会变得松弛。

所以,我现在看到DD能跟任意陌生孩子打成一片,都是 超出期待的欣赏。


0 4
当然,对结果佛系并不等同于破罐子破摔式的摆烂。

古语有云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则一无所得。

但孩子越大,我越发现, 父母所能影响孩子的,从来不是那些口头上的高标准和大道理。

什么“你要胆大、勇敢”、“你一定要养成好习惯”,“你要好好学习,考名校才能有出息”...

这些话,说再多遍,孩子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真正能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的,反而是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些行动。

前几日,有天早晨,突然降温。

CC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衣服,有些单薄,不适合穿了。

早上嘛,时间赶得很,我赶紧从衣柜里又翻出了条厚裤子,嘱咐她:赶紧换!换上赶紧去坐校车,一会儿来不及了!

至于前一天备出来的薄裤子,我当时想,先扔着吧,晚上回来再收。

结果我扭头一看CC, 她竟然把那件薄裤子顺手叠起来,整整齐齐放回了衣柜里。

当时就觉得,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是有道理的。 C爸这么些年洁癖的影响力 ,终究还是发挥作用了。


要知道,CC最初的“本性”,可不是这样的。

她骨子里其实更像我,神经大条,不拘小节,丢三落四。

C爸为了修正他们乱扔玩具、衣服的习惯,说过多少次 “不玩的玩具,就收好”“不穿的衣服顺手一叠放回去” ,好像都收效甚微。

但C爸作为一个洁癖星人的习惯,是改不掉的, 乱了的东西他坚持随手归置,地面掉了垃圾顺手就扫了...

所以,那天阳光洒进房间,我形色匆匆的催CC“别管了快点”,但她坚持把裤子叠好放回去的那个瞬间,我被大大地震惊到了。

父母能影响孩子的,从来不是说教、道理,而是生活细节。

可能你的要求千次、百次,他们当下确实没做到,但你是那样自我要求的, 耳濡目染下,它们确实能慢慢内化成孩子的行事习惯。

送走CC,我甚至激动的给C爸打了个电话:
你猜我看见什么了?我看你女儿像你一样,居然在十分匆忙的状态下,把衣服放回原处了。

C爸也开心的不得了,这依然是 降低期待 的意义。

只要期待够低,你永远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棒,哪怕TA仅仅是完成了大多数孩子随手可以做到的事。

同时也提醒我们,所谓“做最多的努力”,其实不是在孩子身上使劲,而是在自己身上努力。

《什么是教育》中,有这样一句话: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想,合格的父母就是要成为能够影响孩子的那棵树、那朵云和那个灵魂。
-End-

本周团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