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正商参阅(ID:zhengshangcanyue)
你,有多久没买过新衣服了?
事实上,不少人的衣柜都没能填满。
大家也许会说,不是买不起,而是更喜欢有性价比。
可谁又能想到,
曾经的服装“性价比之王”,也翻车了!
是的,曾经备受中国消费者喜欢的优衣库,在中国市场遇冷“失速”了。
“
优衣库高管称中国消费者心态变了
”“
优衣库在中国失去性价比
”
等词条近来登上热搜。
从上世纪
90
年代火遍日本,到后来成为风靡全球的服装巨头,优衣库凭借
“
低价良品
”
策略一路过关斩将,备受大家青睐。
2019
年全球开店
2000
多家,营收高达
1510
亿元,优衣库堪称“服装界的不败神话”;
其创始人柳井正不仅力压孙振义,两夺日本首富,更被喻为继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之后日本新一代
“
经营之神
”
。
可惜,以“性价比”著称的优衣库,在中国居然跌倒在了高价路上。
越卖越贵的优衣库,逐渐在被国货“平替”,突发关店潮。
优衣库,难道国人不爱买了吗?
01
没想到优衣库的增长引擎——中国,有一天会出现卖不动的情况!
据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近日发布的财报,
2024
财年前三季度,大中华地区的营收为
5224.69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240
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
22.1%
,低于往年水平。
第三季度单季期间,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市场营收均下降,经营利润也大幅下降,同店销售额出现萎缩。
同期,优衣库北美
/
欧洲收入同比分别增长
41%/
增长
55%
至
518/633
亿日元,分别净开店
14/8
家至
81/76
家门店。
在东南亚、印度与澳洲地区,优衣库营收收入同比增长
20%
至
1317
亿日元。
讽刺的是,优衣库大中华区的门店最多却是增长最少,
2023
财年末为
1031
家(内地
925
家、香港
33
家、台湾
73
家),超过全日本的
800
家;北美和欧洲门店数都仅是两位数。
对比财报数据可以看出,
优衣库正在其引以为豪的中国市场失利,有点卖不动了!
服装界不败神话,为何在中国突然失速?
优衣库称,去年同期高基数、消费力转弱、天气扰动以及公司产品组合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均导致了在华销售欠佳。
也许,优衣库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潘宁是“最清醒”的人。
潘宁称,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发生了转变。
“
我们看到了一套以
‘
平替
’
为中心的消费价值观
——
消费者选择更实惠的产品,在质量上与品牌商品几乎没有区别。
”
“
平替
”
一词一出,立马就上了热搜不说,网友们也是感慨万千:
“
关键是物不美价不廉
”“
款式基本不变,价格越来越高
”...
有网友表示,优衣库如今性价比降低。还有部分消费者认为,优衣库产品质量并未随着价格上涨而提高,电商平台提供了更多选择,优衣库不再是唯一高性价比之选。
02
原来,
优衣库在华营收下滑背后,是被国货给“平替”了。
据不完全统计,几乎所有优衣库热门款,都能在电商平台上以更便宜的价格到手。
随着国货的崛起,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买衣服不再只认国际大牌,只比物美价廉不看牌子。
不打折的优衣库,在中国不仅失去了性价比,还跌倒在了高价的路上,也怪不得
“
被平替
”
。
在
618
,优衣库依旧是天猫服饰品类销售额第一。但如此销售额也没有完成“肖申克般的救赎”。
如今摆在消费者和员工面前的,是一个
“
陌生
”
的优衣库。不再有曾经的轻松、佛系,而是写满了焦虑。
潘宁在简报中提到,由于商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约有
150
家店铺月销售额低迷,且难以吸引顾客。他表示优衣库将进行以质量而非数量为重心的门店网络重组。
与此同时,
优衣库在内地市场关店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据悉,从
2024
财年开始的
3
年内,优衣库中国计划每年将大约关闭、翻新
50
家门店。
明显可以看出,和曾经高速增长的趋势相比,优衣库在内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拐点的迹象。
短短几年之间,优衣库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
提到优衣库,其实大家并不陌生,从日本的一家小型服装店发展到全球知名的服饰巨头,
“
物美价廉
”
的特质几乎刻在了
“
三十多岁
”
优衣库成长基因里。
“
让顾客像逛书摊买杂志一样,轻松方便地购买物美价廉的休闲服。
”
这是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
1984
年创立优衣库时的品牌理念。
03
优衣库的成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典案例,其创始人柳井正更是被喻为继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之后日本新一代
“
经营之神
”
。
柳井正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名校毕业后没去光鲜亮丽的大公司,反而回老家接手了自家的小零售店,并于
1984
年成立了优衣库,
主营西装业务。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处于
“
失落三十年
”
时期,民众消费热情减退,优衣库、无印良品却以淡化品牌、强调高性价比的商品特点迅速崛起。
1998
年,
“1900
日元一件休闲服
”
的口号深入人心;
1999
年,自研出被外国垄断的
“
摇粒绒
”
面料,当年大卖
2600
万套;
1999—2001
年,完成业绩连续
3
年翻倍壮举,在日本名声大噪。
期间,柳井正不仅将公司改名
“
迅销
”
,并率先将大卖场销售模式引入日本。
2000
年后,野心勃勃的柳井正进军全球,并喊出
“Made for All”
(为所有人制造)的口号。得益于
“
低价良品、品质保证
”
的经营理念,优衣库在海外同样取得惊人成绩,尤其在中国市场吸粉无数,门店数直追大本营日本。
2019
年,优衣库全球营收高达
1510
亿元,创历史新高。
同年,《福布斯日本富豪榜》上,柳井正以
249
亿美元身价击败孙正义,登顶日本首富的宝座。
2020
年,优衣库在中国门店总数已超越日本本地。多年来,优衣库营收主力一直是日本和中国市场。
2021
财年,优衣库年营收达
1.77
万亿日元(约
988.99
亿元),其中
50%
营收来自日本,
25%
来自大中华地区,欧美地区占比不足
10%
。
优衣库
2022
财年业绩净利润增长
61%
,净利润
133
亿,营收
1146
亿。
大中华区的营收约合人民币
262
亿元,依旧是优衣库本土市场以外的第二大市场。
04
有人说,是疯狂的中国消费者,让柳井正蝉联了
2020
年的日本首富,其实是时代成就了日本“经营之神”。
彼时,穿优衣库的衣服出门,撞衫率会有多高?
——800%
!
IT
行业当时还处于高光时刻,“格子衬衫”成了识别
IT
男的最好标识。
而
彼时格子衬衫卖的最多的当属优衣库,不愧是当代打工人的
“
工服
”
!
但
——
万万没有想到,如今优衣库也卖不动了!
2023
财年财报显示,优衣库大中华区营收、利润同比增速,在所有的海外市场中垫底,且大中华区营收占海外营收的比例连续
3
年降低,
2021
至
2023
财年分别为
25.0%
、
23.4%
和
22.4%
,截至
2024
年
5
月底的
9
个月再次下滑到
22.1%
,收入为
5224.69
亿日元(人民币约
241
亿元)。
总体来看,
优衣库价格问题本质是品牌定位波动。
眼下,这家快时尚品牌似乎迷失了。在性价比端,优衣库比不过所谓平替;在品牌端,逆势而行提价又得不到市场认可,以致于日本“经营之神”在华付出了“折戟”的代价。
近年来,中国的快时尚外资品牌格局在悄然发生改变:
H&M
闭店不断,包括其在上海淮海中路开业时间长达
15
年的中国内地首店;
Zara
也迎来“闭店潮”,姊妹品牌
Bershka
、
Pull&Bear
和
Stradivarus
全线退出中国市场;
Gap
以不高于
5000
万美元的总金额挥泪甩卖中国业务,黯然退场。
可以看出,
这届年轻人趋向“反向消费”:不是贵的买不起,而是“平替”更有性价比。
国潮崛起,优衣库的高性价比,越来越不抗打了,自然它被大家抛弃也是正常的。
成立
40
年,入华
22
载的优衣库,如今又站到了重新奋斗的起点。
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谁都没资格在昨天的荣光中放松警惕。
其实,
任何一个行业也是如此,注定了是一个残酷的斗兽场,脆弱的那个将最先倒下!
迭代不停,市场上的主角就会一直不断更换。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改变!
想要不被淘汰,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务实创新,一直保持着竞争力,做好长期准备,果断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