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借贷市场的日益活跃,借贷方式愈加多种多样,“贷款中介”这样一个特殊“业务”应运而生。然而,在网络借贷、信用借贷行业发展兴盛的同时,却有一个阴暗的角落隐藏其中——除了利用业务环节收取好处费的中介,还有相当一部分诈骗分子组成了“黑中介”,利用人们缺乏金融知识、急需周转资金等“有利”条件,肆无忌惮地实施各种贷款诈骗活动。
日前,广州一起“被贷款”事件再度引发了关注,据当事人黄小姐称,她未曾申请、更未曾领取过小额贷款,却突然收到“马上金融”APP的还款短信,提醒她分期偿还一笔总额8000元的个人信用贷款。据多家媒体报道,黄小姐的贷款“从天而降”,实在蹊跷。而贷款方马上消费金融是一家创新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近年行业影响力和业绩都非常亮眼。究竟问题来自哪里呢?
对于记者的疑问,马上消费金融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该公司拥有银监会发放的消费金融牌,贷款审核和放款流程完全合规,一份贷款申请的批准,需要验证贷款人的个人信息、身份证信息、手持身份证照片等多项身份证明,还将向贷款申请人的实名手机发送验证码做最终确认,才有可能向申请人发放贷款,且资金款项打入的是申请人名下的储蓄卡,不存在个人未申请,金融公司强制客户贷款的情况。
针对黄小姐所称的“被贷款”事件,马上消费金融相关部门也迅速开展了调查,结果系统中的各项纪录表明事实并非某些媒体报道所述,而是另有隐情。原来,马上金融系统中有黄小姐本人信息完整的申请材料,以及8000元贷款款项打入其名下储蓄卡的银行流水证明。此时,黄小姐才承认自己对此并非一无所知,自己确实曾通过网络联系贷款中介为其贷款,在提供了个人资料和中介费用后,被中介以其信用有问题无法贷款并拉黑,黄小姐认为自己没有拿到事先讲好的8000元贷款。事实是,已经打到黄小姐名下的贷款,当天就被人分十次转出了。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黄小姐几乎将自己所有的个人信息和身份证明都交给了贷款中介,甚至包括马上消费金融发给黄小姐的短信确认验证码,这种对个人身份信息毫无风险防范意识的做法,其实相当危险。
业内反诈骗专家表示,本案黄小姐遭遇的被骗贷套现行为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不仅给借款人,同时也给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统称“贷款机构”)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本案中,马上消费金融与黄小姐都是受害人。作为骗贷案的受害方之一,马上消费金融表示,反欺诈一直是公司最为重视的业务环节。为了打击恶意骗贷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协助消费者解决“被贷款”的问题,当案件发生时,马上消费金融会在第一时间主动提供相关资料和线索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尽一切努力协助客户挽回损失。以往,也有帮助警方破获了大型骗贷团伙的案例。
记者综合各方调查,发现常见的行骗手法如下:利用骗取的或盗取的他人身份和银行卡等信息,与手机或其他消费品销售商串通办理虚假手机消费分期贷款,骗取贷款;“套现中介”与销售商合谋伪造分期贷款业务,完成骗贷;甚至有部分消费者本人为了贪图中介承诺的一些“好处费”,联合骗贷套现,事发后称自己并不知情。
不管是哪种方式,参与骗贷或者套现者普遍认为冒用他人身份的贷款事实与自己无关,而且骗取的金额或物品价值也不足以引起警方重视。但事实上,套现金额或其他情节达到刑事犯罪立案标准,也将承担刑事法律责任。即便是帮助中介完成了骗贷的“消费者本人”,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责任和风险,一旦名下贷款不履行还款义务,很多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和其它正规金融公司都会直接报送央行征信。为了一点利益,就上了失信人名单,为自己的信用带来污点,无论如何是得不偿失的。
行业专家表示,无论消费者选择何种方式的贷款,都应求助于合法合规的机构,常见的合法放贷机构有银行、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这些机构都具备放贷资质,且都在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之下开展业务。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不幸“被贷款”,可以首先向贷款机构了解情况、并及时保留各项证据,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必要时可诉讼至法院。鉴于冒名贷款的各式合同、证据非本人签署,也可以申请司法鉴定。
避免“被贷款”小贴士:
1、不要轻信他人,也不要在任何不信任的网站或是电话中泄露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卡号和密码,不给任何不法分子留下可趁之机。
2、遇到贷款利息明显低于市场行情,而申请材料却要求很低的情况,一定要提起注意,有条件的可以在工商部门的网站上验查公司信息和资质,避免被骗取个人信息。
3、不要贪图小利,不要轻信任何贷款套现传闻,也不要轻信各种打着免费旗号的套现小广告。
4、不要相信任何形式的中间人,更不要跟各种“贷款中介”合作,贷款一定要找正规的有贷款资质的贷款机构。
5、发现自己“被贷款”后,第一时间与贷款机构合适个人信息真实性,积极协商并报警,寻法律途径保护个人权益。
wwwgx2016∣互联网观察
每天精选深度互联网业内文章
收集最新互联网业界资讯,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