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普通的党的干部,我们的成长进步靠什么呢?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历,我觉得应该有四大靠山。
靠山一:组织的培养
就好像人们常说的“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一样,干部个人就是水滴,组织就是大海。离开大海,水滴瞬间会干涸;没有组织,就不会有干部个人的存在。
我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地道本分的农民,家谱能查得到的祖宗八代之内没有从政为官经历。和万千学子一样,挤过高考“独木桥”后,让我有幸能在组织的关心培养下一步步成长。
难忘党旗下举起右手的庄严宣誓,和同学们一起唱响《国际歌》的时刻让我心潮澎湃。从那时起我明白,我不再孤独,有了自己的组织。
之后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组织培养,也始终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去干好组织赋予的每一项任务,但仍总感觉我之于组织的付出与获得比起来相去甚远,唯有倍加努力的工作。
这些年也见过一些人,在离开单位或是脱离体制时,换了另一副的嘴脸,因个人某些愿望没有实现,满是抱怨和牢骚,和单位讲条件、提要求,甚至是大吵大闹,张口闭口说组织欠了他多少。
其实认真想想,没有组织哪有我们的单位,没有单位哪有岗位,没有岗位哪有个人的职务。
所以,即使有一些不如意和不顺心,也更要看到,组织给了我们“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让我们能享受“职务的晋升”带来的“喜悦”。
那对于个人来说,除了感恩,还能提什么要求呢!
靠山二:领导的关心
曾不止一次地和别人说,我是幸运的,因为从大学毕业在最基层工作开始至今,已有十几年、换了七八个岗位了,可无一例外的是,我每次都遇上了好领导,没有他们的关心培养,也不会有自己的成长进步。
实事求是地讲,我不是个善于搞关系、刻意讨领导喜欢的人,说话、办事直来直去,不懂“八面玲珑”。
但遇到的领导都对我抱有一种关爱和包容的心态,他们是我工作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他们的指导、帮助、教诲指引着我不断成长进步,让我受益匪浅。
社会上一些人信奉“金钱理论”,也总有一些人觉得在体制内生存必须靠关系、靠送礼,否则就寸步难行。
不可否认,有些领导是那样,那绝不是全部,甚至说那只是少数。
以我个人为例,职务虽然不高,但工作以来也提升了几次,岗位也有调整调动,但坦诚地说,没有一次是用给领导送钱送礼换来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壮士断腕、抓铁有痕的决心“打虎”“拍蝇”,自上而下的新风正气正在形成,我相信像我这样遇到的好领导会越来越多。
靠山三:家人的支持
以前的影视作品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
一些家庭妇女以自己男人是干部而骄傲,张口闭口说“我是干部家属”;
现在的影视作品里变成了这样的镜头:
一些家庭妇女指着自己老公骂道“你真没用,干了一辈子还是个科员,官没当上,钱也没挣回来,你看人家老王,下海没几年就……”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光了二十多年的公务员队伍,随着风起云涌暴风骤雨的社会变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慢慢褪去了它光鲜亮丽的光环。”
“而作为最基层的公务员,如今更是悬崖走马,如履薄冰,已经逐渐沦落为高危的弱势群体。”
该文分析其原因有四:
一是工作环境艰苦辛劳、情况复杂、事物繁乱;
二是升职空间狭小,前途渺茫,仕途看不到希望;
三是工资待遇微薄,职工福利尽失,收入低下,负担过重;
四是严厉的监督问责,自媒体时代让基层公务员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
虽然感觉该文分析略显极端,但越来越多的公务员跳出体制、辞官下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体制内干部的成长进步也越来越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以我的工作为例,虽然表面看似光鲜,也挺受人尊重,然而长期两地分居,难以照顾家庭,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没有家人的支持是不行的。
还有全国大部分地区公务员工资待遇不高、升职发展空间受限等等面临的现实问题,干部的成长进步确实需要一个稳定的“后院”作为靠山。
靠山四:个人的努力
记得刚到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领导见面谈话时,说了一句话:
鸟儿能站在枝头快乐的歌唱,不是它相信树枝能承受它的重量,而是相信自己的翅膀。
记忆犹新。
这很形象地告诉我一个道理:靠什么也不如靠自己,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才是最可靠的靠山。
我的天分很低,但我却还算努力。因为,我相信勤能补拙、我喜欢笨鸟先飞。
说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到机关工作的第一年,一些基本的业务不熟悉、技能不掌握,到了年终考核时,别人都是去集中强化培训,而我只能留下值班、干活,导致与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因为考核不及格导致正常的晋升推迟一年。
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提升自己。机关工作第二年,我利用工作之余和别人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练习机关的基本技能和业务。虽然一些方面没有任何基础,从零开始,但已经慢慢缩小了与其他人的差距。
第三年,被选中参加上级机关组织的业务比武。虽然因为经验不足在上级的比武中成绩一般,但经历了一段时间没日没夜的强化训练,明显感觉自己提升了很多。
第四年,在上级的比武中以绝对的优势夺魁后,恰逢新单位到我们那里挑人,领导就推荐了我。
记得一位领导曾说过: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靠爹爹会老,靠自己最好。所以说,个人的能力素质才是最可靠的靠山。
不知何日开始,每每于干部晋职之后,总有些“获喜”者以金钱和精神等方式“答谢”相关领导。
此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被纠治时,有人却抱着灰色心态:感恩是人之常情。
不由想起一个感恩“传奇”:1948年,我的一位老领导才16岁,因父母双亡流浪他乡,后被解放军师长陈仁洪特批入伍。
老领导英勇杀敌,战功赫赫,于入党当日,直奔陈师长跟前跪下:“首长,我入党了,您是小辈的大恩人呀!”
师长先是一愣,然后把他扶起,严肃说:“小同志,我和你一样,都是在党培育下成长的,要谢恩就该谢恩党才对呦!”
此后,他像拼命三郎,6次立功,18度登上优秀党员之榜,临终前还将3万元全部积蓄作为党费上交组织。
感恩是一种良知和健康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从“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伦理,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训;从姜子牙感念文王的知遇之恩,到韩信报答漂母的“一饭千金”,无不折射出感恩的人生信条和道德良心。
但伦理人际关系上的报恩和我们党内关系中的感恩,有着本质区别。
前者系“私恩”,它以人性为支撑,是个人的道德修为;后者为“公恩”,它以党性为基点,是党员报答党的组织归属。
党员干部作为党的一员,其政治生涯和成长进步,皆离不开也不可离开党的教育培养使用和群众的支持帮助。
正如陈毅诗言:“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作为……”
然而,有些干部因患“精致功利主义”症,在仕途上滋生了“公恩私报”心理和行为:
或对“有用领导”施以感情投资,以求有朝一日可得回报;
或以为靠工作不如“跟对人”,用“会来事”与上级套近乎,以图关键时有“高人”助力;
或信奉靠本事不如寻门路,凭投机取巧换取领导信任,以便为升迁开绿灯。
凡此种种,皆把选人用人视为个人之间的投桃报李,一旦“报李”者相助遂愿,“投桃”者便领情报答,把组织“公恩”异化为私人“恩典”。
症状出在部属身上,根子却源于有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权力观:
下有“高攀”误区,是因为上有“我代表组织,党管干部就是我管干部”的用人“一言堂”;
下有“私报”心理,是因为上有“我为你说了话,才让你过了关”的表恩暗示;
下有“依附”行为,是因为上有先用快用重用“身边人、自己人、麾下人、同窗人、同乡人”的“圈子”意识。
此风危害多矣,会破了纲纪、坏了风气、损了士气。
历史是一面镜子。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为显权威,示意朝廷凡升官者皆必谢恩她本人,其道大行,使官场攀龙附凤之风愈演愈烈,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权力共同体。
有学者称之:“连党类以树虚誉”“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而导致结党营私、吏治糜废。以史为鉴,于今从严治党、从严治官,不无裨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彰显忠诚,是党员的一种党性修为。
对党有知恩之心,胸中就会多一些阳光,少一点阴霾;
对党有谢恩之情,境界就会多一些高尚,少一点低劣;
对党有报恩之行,用权就会多一些奉公,少一点营私。
如此,才是党员归属组织的政治基因,才是涵养人品官德的精神道统。
来源:话基层(ID:zczc100,作者:香江异客)、人民日报(作者:马祖云)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