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初中语文应如是
立足武汉,面向初中,只谈语文,专供干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建  ·  再添“新绿”,国家级荣誉+1! ·  昨天  
中国电信  ·  【中奖通知】送1000元话费,来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初中语文应如是

正起点,明本质:杨金水语意教学综论(一)

武汉初中语文应如是  · 公众号  ·  · 2024-08-23 18:50

正文


叶圣陶,是现代语文教育的起点,任何有关现代语文教育的深入探讨,都值得重返叶圣陶。但“重返”还不够,我们还须“重识”,只因我们对叶圣陶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在进一步理解叶圣陶的基础上,我们便能更加全面地看待杨金水,并重估杨金水语意教学论的价值意义。


一,重返叶圣陶

根据李海林的研究:语文课之所以叫“语文”,并不是自古而然,而是现代人的命名;在中国古代教学用语中,也没有“语文”一词,该命名不是借用古词;因此,它的本意不能作训诂学的考证和诠释,而只能以当事人的说明为依据。

给语文学科命名的当事人有过说明吗?有。这位当事人,便是叶圣陶。 叶圣陶曾担任华北人民政府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委员,也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辑语文课本的主要负责人,是“语文”这一名称的主要创立者。叶圣陶曾于1964年,在答复一封来信时,说过下面这段话: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叶圣陶的这段话,许多专业人士并不陌生。但理解上,往往不够深刻。 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返叶圣陶,更要重识叶圣陶。


二,重识叶圣陶

前文引用叶圣陶有关“语文”命名的论述,大家最熟悉的,便是这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这句看似寻常的解读,常被人有意无意地轻视,以为它浅显、过时,实则是未经思考的误判。 比如不少人鼓吹“大语文”,将文学、历史融入语文;殊不知,一切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都只是书面语的个别表现形式,书面语(书面为“文”)的覆盖范围远远超过了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语文课本里的文本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大语文”,在“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面前,恰恰是“小语文”。

实际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最大理论价值,是与语用学的暗合。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但语用学所研究的“语言意义”,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动态意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是立足于使用场景,对“特定语境”做了二元切分。简言之,对语言意义的研究,要么是在口头环境下,要么是在书面环境下。这样的切分,既符合语用学的需要,也符合生活实际。


三,重估杨金水

杨金水提出的“语意教学”,主张围绕“语意”展开语文教学。“语意”和“语义”不同: “语义”侧重于语言内涵的静态研究,如字典、词典里的义项;“语意”侧重于语言内涵的动态研究,如对话、文本里的意涵。很明显, 杨金水“语意教学”的立足点(即“语意”这一概念)是与叶圣陶一脉相承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